APP下载

浅析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创作特点

2018-04-02姜媛菲刘佳音

黄河之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自全曲音乐创作

姜媛菲 刘佳音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黄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欧洲留学回国,他立足于中国音乐创作,把所学的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在其音乐创作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经典的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重要人物。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题材,作品将中国古诗词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既展现了中国诗词的韵辙、意境之美,同时在钢琴伴奏下,给予其别样的韵味,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共有五首,属于短篇作品,分别是《花非花》《下江陵》《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创作技法简单,但其曲式结构严谨、形象生动鲜明,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花非花》这首作品的歌词选自白居易的同名古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美梦一样短暂,离去时又似朝云一样无处寻觅。

此诗由三字句和七字句的组合形式构成。短短四句诗,已经将缥缈朦胧、似真似幻,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境所表达出来。表面上是在写景,如诗中提到的“花、雾、夜、春梦、朝云”,其实是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借这些景物来比喻美丽却短暂易逝的事物,表了诗人对生命中出现过而又消逝的,美好的人或事的怀念与惋惜之情。短短四句诗,带给人一种漠然的伤感。

《花非花》是一首抒情小曲。曲子短小精炼,旋律优美,意境朦胧且含蓄。此曲为四拍子,速度缓慢且情绪优雅。旋律匀称、节奏统一,基本形成一字一音的词曲结构。此曲为D宫五声调式,全曲加前奏共10小节,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句为前两个小节,运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第二小节以第一小节为模型,向上四度进行了模进;第二句为34小节,从A徵缓缓下行落于E商;第三句是上一句的延续,接着上一句的尾音继续进行,也称“鱼咬尾”。并且以向上极进和跳进的方式推进音乐,出现了五度跳进音程,使音乐达到全曲的高潮部分;随后进入第四句,逐渐轻柔缓落于D宫,这样的处理呈现了一种似梦幻逐渐消失的态势,增加了曲意的回味感。从全曲旋律上看,全曲大多以二度或三度音程级进进行,构成了五声调式所特有的旋律进行“三音组”,如565,121,321,235,356,216,161,231等。另外,《花非花》的伴奏以八度平行进行的手法与旋律同步行进,而和声夹在八度音程之内,丰富了旋律,增强了音乐性。

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诵读的一种方法,根据诗词格律及声韵平仄的不同,做音调与节奏的调整。古诗词是音乐与诗词的结合体,是一种歌唱的吟诵形式。《尚书·尧典》里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由此可知,“歌”由“吟诗”而来。黄自在其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的创作中就运用了古人吟诵的特点。古诗《花非花》由上、下两阙组成,上阙为三字四句,下阙为七字两句,这种形成也叫“分而合”。首先,歌曲的节奏跟诗词吟诵的节奏相一致,如[例1]:

[例1]

(上阙)花非花(顿),雾非雾(顿),夜半来(顿),天明去(顿)。

(下阙)来如春梦不多时(顿),去似朝云无觅处(顿)。

其次,黄自依照诗词吟诵时的平仄特点,即阴、阳、上、去而定歌调高、扬、起、降的趋势,如[例2]:

[例2]

上图中,笔者画出两条线,下面的线画的是旋律的走向,上面的线是本人根据诗词的平仄特点画的朗诵走向。二者之间相对比,不难看出,其旋律走向与朗诵时的高扬起降基本一致。这种中国吟诵式歌唱方式,加强了歌曲的诗词风格,使歌曲更具民族风格和文学色彩。

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曲之间结合的十分精妙,这应该基于黄自深厚的古诗底蕴,加上音乐所具有的抒情写意的特点。黄自在充分发掘诗作自身所具有的音乐性的基础之上,配以简洁、淡雅的旋律,使原诗的意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不得不说,黄自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开拓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

猜你喜欢

黄自全曲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黄自作品《玫瑰三愿》赏析
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