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民族贫困村香拉村精准扶贫脱贫的路径分析

2018-04-01李泽龙余子威

社科纵横 2018年5期
关键词:羊肚农牧民贫困户

李泽龙 余子威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香拉村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藏族汉族混合居住的行政村。2017年7月,课题组对香拉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香拉村脱贫产业主要由农牧民外出务工、饲草加工、羊肚菌培育种植三大乡村产业构成。香拉村的农牧民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收入来源多样化。脱贫创业能力日益增强,在州、市、乡三级政府扶持下,香拉村农牧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一、合作市卡加曼乡的香拉村概况

(一)香拉行政村的基本情况

香拉行政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北部,距离市区17公里,距卡加曼乡政府驻地3.5公里。自然气候高寒阴湿,年平均降水量510mm、气温2.8℃、无绝对霜期。耕地面积1429亩,人均1.98亩。农牧民收入主要以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为主。该村下辖6个自然村(香拉、博拉、拉寨、沟七峡、尕咱、白子卡),147户721人,其中藏族群众占53%,是藏汉混合民族村。目前,低保32户125人,其中贫困户13户49人。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户142人,贫困面为19.69%;2014年减贫6户27人,贫困面下降到15.95%;2015年脱贫17户72人,贫困面下降到9.99%。

(二)香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活动以来,香拉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累计投资1460.19万元,实施7个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

一是投资1157.44万元完成“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项目,修建体育健身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搭建垃圾台等;二是投资197.05万元,实施全村191户(次)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包括15户精准扶贫户;三是投资54万元实施香拉村水源地维修工程;四是投资6.7万元新建博拉村篮球场;五是投资45万元实施香拉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六是投资44万元实施博拉村200米护村河堤项目;七是投资288.9万元进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先后对香拉自然村巷道硬化、修排水渠、购置垃圾清运设备、香拉自然村水源地及农户自来水进行维修改造、购置苗木设置绿化带、新建香拉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六位一体”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室等等。

(三)香拉村的社会保障

2016年,香拉村足额落实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救灾等扶助救济资金,共投入资金44.304万元。为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1.713万元。落实草原奖补资金127.64万元,落实牛羊保险、青稞保险理赔资金21.24万元,发放临合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35.018万元。

二、香拉村脱贫产业建设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培育多元化产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成立香拉村产业协会,并组建产业协会党支部,通过产业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产业协会下设香拉村苗木种植基地,还有青草料种植和饲草料初加工销售、蔬菜种植、苗木种植、蕨麻猪养殖、甘加羊育肥、羊肚菌培育等7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市恒达农产业农民合作社,入社农牧户35户,以转包的形式流转39户农牧户土地620亩(香拉自然村35户,其中有精准扶贫户占6户;尕咱自然村4户,其中有精准扶贫户占1户),每亩流转赔偿650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又使农牧民得到土地流转的经济收入。投资497万元,建设沟七峡旅游生态文明小康村,打造特色村寨,对建筑、交通、水电、绿化、基础设施及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建设,生态形象和文化内涵全面提升。

(一)羊肚菌产业

羊肚菌种植是香拉村打造的民族乡村振兴产业。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惜的食、药两用真菌,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等。它是一种很珍贵的天然补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8种维生素及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但在人体所需营养中格外重要,被称为“必需氨基酸”。羊肚菌的营养成分可与牛乳、肉和鱼粉相当,被称为“素中之荤”的“健康食品”。羊肚菌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冬虫夏草相媲美,是一种不含任何激素,无任何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

羊肚菌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中,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等地区。单个或成片生长,土质一般为沙碱性或略偏碱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较多,属于喜冷凉型食(药)用菌。

实地调研香拉村的扶贫脱贫产业,主要是羊肚菌培育产业项目,详细参观走访了青藏源高原羊肚菌基地。这家基地由甘南青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共建有十多间简易温室大棚。由于羊肚菌的生长除需要较低气温外,还需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生长发育是不可少的,需要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不能有强烈的直射光。土壤PH值6.5~7.5为宜,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主要生长在石灰岩或白鹅土壤中。目前,香拉村基地还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只能是人工简易装置调控温度了。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相对较低,工作人员会将草帘覆盖在大棚表面,白天温度又会较高,他们就用黑色的隔热网滤过多余的温度,大棚内部都装有温度计和湿度计,来保持温度和湿度在可控的范围内。

目前,香拉村的羊肚菌种植,采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

第一,公司为农户提供羊肚菌菌种和种植技术。甘南青藏源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专门培育菌种的部门,培育成功的菌丝分发给当地农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羊肚菌的种植。其中最难的是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控制,这些都需要技术人员把关。该公司首先在菌种的制取和农民种植技术方面扫清了障碍,让羊肚菌在香拉村落户成为了可能。

第二,当地政府提供前期资金支持,搭建简易大棚。由于羊肚菌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一般要在潮湿、低温及微弱的散光等条件下才能形成子实体及成长发育,这样的条件只有温室才能勉强实现。构建温度湿度光照全程计算机控制的温室,在香拉村还不具备条件下,只能提供简易温室,并且各种条件需要人工控制。这种简易温室据说投资下来需要2000多元,当地政府会为农户提供前期温室建设的资金。

第三,公司包销外贸出口。一旦农户成功种植出羊肚菌,并不用农民自己销售,而是由该公司统一收购,农户不必担心销售环节。该公司拥有加工贸易子公司,主要从事羊肚菌加工包装,并且进行出口销售。这样一来,整个产业链就做起来了,企业+农户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带动了农牧民脱贫。

第四,羊肚菌市场看好。由于羊肚菌本身的食用药用价值,深受多国人民的喜爱,市场前景比较好;加上羊肚菌苛刻的生长条件,市场供应量比较低。

当前,羊肚菌产业在香拉村还处于推广的初级阶段,农民们尚未从羊肚菌产业中获得可观利润收入,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农村种植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饲草料加工产业

饲草料加工是香拉村的脱贫产业,经营主体是恒达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市恒达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由政府政策扶持以及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的方式共投资504万元,形成一个具有青草料种植、饲草料初加工销售的综合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31户140人。让农牧民在以下方面受到实惠:

第一,财产性收入。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租用周边农牧民的耕地1000余亩,每年会给被征地牧民支付66万余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户均增收18300元/年。土地的流转,一方面可以将土地上多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以劳务的形式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农牧民可以收获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而经过流转后的土地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规模效益。

第二,劳务收入。2015年,支付香拉村民务工报酬共计29万元,人均可增收4833元/年。合作社加工饲草料,可以就近吸纳劳动力,附近的村民就有机会从事劳务工作,并且获得劳务报酬,对扶贫是有贡献的。

第三,原料收入。合作社以每吨400元的价格,定点收购卡加曼乡周边农民的燕麦草,共计30余万元,每户可增收5822元/年。如果合作社能够正常运营,每年采购大量的用来生产饲料的燕麦草,对当地农民必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恒达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青草料、加工销售饲草料,实现产销一体化,为当地牧民解决畜牧饲料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劳动力就业、原材料采购等经营活动,带动当地农牧民发展生产,获得多种收益,在产业扶贫方面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三)劳务输出产业

由于香拉村的地理位置与甘南州政府所在地的合作市较近,村民外出务工比较方便,劳务输出就成了香拉村的重要产业。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资料看,香拉村31户贫困户都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户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共有青壮年劳动力384人,其中参加各项实用技术培训280多人次,持证人员30人,输转农牧民劳动力150人,年均创收90万。市乡两级政府定期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牧民劳动力培训主要有:驾驶证、焊工、挖掘机装载机等专业技术领域,经劳务技能培训后的大多数农牧民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务工就业机会。

考取驾驶证,政府给予补贴。从卡加曼乡提供的资料来看,2015年建档立卡预脱贫人口驾照培训,对香拉村预脱贫户主周花花考取C1驾照补助资金5000元。拥有这些资格证的岗位,对农民工应是高薪职业,但从他们的收入来看并没有迹象表明其作用发挥。农牧民劳务输出就是在从事经过培训的行业,大多数人还是在建筑、餐饮等行业务工。在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是农民工从事劳务输转的主要途径。对农牧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不能找到技术对口的工作,这是农牧民劳务输出面临的一大问题,值得认真考虑,需要积极化解。

三、香拉村产业扶贫脱贫存在的问题

(一)香拉村政府转移支付占农牧民收入的较高

扶贫产业作用有限,一旦政策扶持撤去,势必造成大面积返贫现象。从香拉村建档立卡户2015年核查表看出,在贫困户的收入结构中,政府转移支付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很高。在25户贫困户中,政府转移支付超过年收入50%的有4家,超过40%的有20家,最高比例竟然有85%。在香拉村沟七峡自然村户主周银代的收入结构中,2015年转移性收入33870.67元,包括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扶贫款、各项补贴收入、养老金、低保等方面,自己种4亩青稞,年收入2374元。可见一些贫困户脱贫是在财政扶持下实现脱贫的,一旦扶持力度减弱或不再扶持,这些农户就有可能返贫。

(二)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升

从香拉村建档立卡数据看,贫困户的自营收入还是以农作物(种植青稞、油籽、土豆等)和畜牧业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收入,合作社富民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从2015年精准扶贫——富民产业采集表看,农牧民收入主要在农作物收入、牛羊出栏收入、劳动力务工收入,劳务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对香拉村村民收入增长还没有形成有效作用。

(三)对寺院捐款占支出比重较大

从2015年香拉村精准扶贫收入监测表分析,农牧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和农牧业经营,更大比重的是政府转移性支付,包括公益林和草原奖补,以及养老金和低保等。但是,在农牧民支出上,所有的精准扶贫户都有一项特别支出,那就是捐寺庙。由于农牧民生活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密切,离不开一直传承的宗教信仰活动,他们年开支的很大一部分是捐给寺庙的。在统计表上,每户每年所捐金额从1000到6000元不等。这等于国家把钱补助给贫困农牧民,让他们脱贫致富,但他们却捐献给寺院,供养宗教神明。

四、香拉村扶贫脱贫的建议

(一)持续做好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

香拉村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之下,逐渐初步形成一些脱贫产业,但事实上这些产业的扶贫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在农牧民年收入中,劳务输出带来的收入是主要收入,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带来的收入。而产业带动下的收入仅涉及个别农牧民,包括土地流转和劳务报酬方面,覆盖面比较小,对脱贫贡献力度不大。

当然,也不能否定产业扶贫的作用。从发展前景来看,羊肚菌产业、饲草加工产业、蕨麻猪养殖等产业将来会是成为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只是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带动效果不是很明显。政府对脱贫产业的扶持要持续,不能中断。

(二)吸纳农牧民入股扶贫产业,拓宽创收途径

鼓励农牧民持有专业合作社股份,在合作社获取利润后,农牧民可以参与分红,扩大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目前,香拉村的农牧民收入还比较单一,承受收入不稳定的风险能力较差。鼓励农牧民参股专业合作社,既可以让他们享有脱贫产业发展形成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收入结构多元化。这样,农牧民创收渠道就多起来了,包括土地流转费用、劳务输出、入股分红等多个层次。对企业而言,资金充足了,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也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

(三)移风易俗,倡导合理信教

信奉宗教,并不一定要把大量财物捐献给寺庙,以彰显信教的诚意,只要内心虔诚就是好信众。当前,农牧民生活收入并不多,收入的一大部分还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才让贫困农牧民摆脱生活困境。然而传统宗教信仰驱使农牧民将每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捐献到寺庙,这会让原本尚未脱贫的农牧民增加更多负担。政府转移支付的本意是为了帮助农牧民脱离贫困,但是他们却将这些来之不易的收入又捐献给寺庙,让政府扶贫工作的努力徒劳无果。信奉宗教虽是自由的,但信奉宗教也要量力而行,只要表明诚意就好。各级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倡导正确信教,适量布施。

(四)唤起农牧民内生脱贫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最大的难题不是脱贫产业难做,而是农牧民的思维观念不易改变,即缺乏自主脱贫创业的意识。农牧民要么还在沿袭传统生产方式之中苦苦挣扎,辛苦种植青稞、大豆,收成普普通通;要么在等待、在观望,等待着政府的援助,等待着低保收入,有了这些他们的生活也就满足了。这是由于农牧民的知识和认识没有跟上去,没有尝到富裕生活的甜头,没有形成脱贫致富的志气。扶贫要扶起人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志气,把贫困户扶起后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奔向好日子去。这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只有唤起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能,民族乡村脱贫振兴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羊肚农牧民贫困户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