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人格教育渗透的思考

2018-04-01吴春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新港小学浙江宁波315731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某情感音乐

吴春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新港小学,浙江 宁波 315731)

随意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课程改革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堂中,要把学生的普遍参与同发展学生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许多未曾预料的精彩在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新课堂中产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它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内容丰富的音乐欣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各种体验中去,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在快乐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

一、提升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及教育的不断变革,人的个性、主体性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强,因而每个人在求发展的过程中,对健康的性格、顽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格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以往过于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了精神健康的基础教育,至使孤僻、脆弱、偏执、自卑已成为目前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倾向。我们发现,一个善于“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中,精神健康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特点,由于心态健康、精神境界高尚,使他们对多变的生活现状都具有极强的适应和应变力。

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特性的功能。新的课程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的首位,将情感因素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为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有一次音乐课上我和往常一样让学生他们边唱边加上演奏乐器等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学生们顿时来了劲。随着乐曲声响起,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有些同学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中间演唱;有些同学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还有些同学边唱边拍手。

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为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感到自豪时,“咚-咚咚”教室里发出了一道不和谐的声音。“怎么回事?”“老师,黄某在捣乱了!”有学生忿忿地喊道。(黄某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而且喜欢搞破坏,在我刚接任这个班时,班主任就向我提过醒,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黄某扭动着腰肢,自我陶醉地在摇凳子,椅子腿不停地敲着地面,发出不和谐的噪音。我看了真有点生气,真想上去教育他一番,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提醒我,发火是不明智的,要宽容对待学生。如何巧妙地引导、帮助他呢?我仔细地端详了他的动作,还挺像狗熊的形象,于是我灵机一动,笑着对黄某说:“你在表演小狗熊敲架子鼓吗?”只见黄某脸一愣,不好意思地抓抓头,同学们也很意外,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继续说:“同学们,原来黄某扮演狗熊来敲架子鼓呀,他演奏的挺棒的,就是扮演架子鼓的凳子有点吃不消,因为小演奏家的力气太大了,你们想想还有什么演奏的方法吗?需要注意些什么?”同学们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有些不相信,“可以敲凳子的面板,但声音不要太大,不然很难听。”有位大胆点的学生冒出一句。“可以拍凳子的靠背,用铅笔敲比较好听,用手指敲比拳头敲好听……”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生的创意很多,也不乏好的点子。我说“同学们的想法很棒,让我们一起再来展示一下,用你的方法加上适合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看看哪位小演奏家的演奏最巧妙、最动听。”“好!好!”同学们很兴奋,接下来的表演得有滋有味,而且我没有想到的多声部伴奏也成功了。同学们对这次特殊的成功演奏很兴奋,一个个兴高采烈。再看黄某,他也不再使劲乱摇凳子了,而是在认真的表演着。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突然有个感觉,这不是很好的二次创作吗? ……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然。作为教师不要简单的去指责去否定,要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往往会想出一些“坏”点子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促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就会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二)寓乐于情,将情感体验贯穿教学始终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因此,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

例如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融为一体。“情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中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欣赏作品,应让学生以何种情绪、情感来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呈现这一情绪?都是在教学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的。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在塑造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

如果说德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采取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

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们主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智,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实践总结,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他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课程要求的音乐欣赏教学由仅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性的人生理解。实现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黄某情感音乐
一口唾沫引发互殴: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女子向纠缠示爱男子扔砖头致人死亡 被诉故意伤害罪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黄某的行为是包养情妇还是通奸?
暴力索取明显超出债务数额行为的认定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