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的主要人生阅历

2018-04-01员禹辛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书画

员禹辛(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黄宾虹的主要人生阅历

员禹辛(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黄宾虹从小喜爱画画,一生对绘画有不懈的追求。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和解放初期两种不同的社会,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喜欢收藏观赏古画,热爱自然到处写生并且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绘画的真谛,同时也促进了他的艺术观的产生和发展。他的艺术观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主要的几次变化分别有浓墨法之变、虚实之变、阴面山之变、简笔画之变。

引 言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他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对自然内在美的追求。几十年来,黄宾虹的绘画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当今的中国画坛。

(一)童年的生活经历

1965年黄宾虹出生在江南古城金华县城,父亲黄定华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所以去字定三,好鞠如,祖籍在安徽歙县潭渡村也是徽州州府的所在地。歙县素以山水如画,人文斐然著名于世,由于人多地少自古以来不少人外出经商,时间久了便有了“徽商半天下”的说法。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就是徽商之一,父亲喜欢画画梅花写写大字,还喜欢收藏古画。父亲对黄宾虹期望很大,在他三岁的时候,便以饼饵点心为奖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稍大一点又为他物色好的启蒙老师。

在黄宾虹六岁时全家人离开了府城去了罗店,在罗店父亲为其找了两个启蒙老师,两位老师是兄弟俩都是地方上的名士,黄宾虹的第一次游山便是跟着这两位老师去的。老师喜欢画画,偶尔为乡里人家新建的房子画画壁饰,做为启蒙老师这种爱好无疑引起了黄宾虹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此际黄宾虹对画画简直着了迷,每次父亲与朋友谈画时黄宾虹便在一旁听得入神,他不仅听还会记在心里,在没人时便依照自己的理解,在纸上东图西抹。黄宾虹在他晚年时回忆说“六七岁时,即每晨习画两小时,迄今八十年不废”就是对这段时光的回忆。

就在这段时间里黄宾虹遇见了第一位影响他一辈子的画家倪翁,倪翁是其父亲的朋友,经常与父亲讨论绘画,黄宾虹便再三向他请教,老人便跟他说:“画画啊,当如字法,笔笔宜分明,这样才不至于落到花匠一流里去。”[1]接着黄宾虹有向他请教写字之法。倪翁说:“写字可难啊,练字先由勉强起手,经过多年下苦功夫,不断练习,才能够掌握用笔之法。”[2]这些话在黄宾虹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在他以后的画论里经常可以看到“画法即书法”,如“笔笔清疏,不可含糊”,如“勉强为之,久而久之,始克自然”等等。

1886年黄宾虹秉承父母之命完婚,第二年到扬州在梅花书院学习就是在这里黄宾虹遇见了第二位影响了他一辈子的画家,他就是陈崇光。陈崇光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他画里那一波三折的书法用笔,那古雅的设色,与黄宾虹浸淫已久的古画和他从小得到的画理的训示有太多太多的相通之处,见到陈崇光的画黄宾虹的心颤动了,从黄宾虹初期的山水和以后的花卉作品可以看到陈崇光作品里所焕发出来的画学理念。

第二年他先在扬州,而后转赴南京在中山书院学习,不久就随父亲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打理制墨作坊,在制墨作坊的这断经历使他对制作高质量墨的要素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他日后研制墨法不无帮助。黄宾虹高涨的作画热情促使他到安庆拜访当时在省里讲学的画家郑珊,请他指授画法,郑珊看了他的画,语重心长地说:“画有六字诀——实处易,虚处难。你千万得记住!”[3]。随着他学画感悟的深入,这六字诀竟导致了三十年后黄宾虹学画探索道路上的”虚实之变“。

(二)三十年的上海生活与巴蜀之游

1907年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黄宾虹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之后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在1937 年由上海迁居北平,做了北京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同时担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的教授。1948 年返回到杭州,但任国立杭州艺专的教授。晚年又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安徽歙县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擅长山水、花卉,并且非常注重写生,但壮年大志未成直到晚年才取得成功。黄宾虹除山水画外,在美术史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也,所以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 《秋林图》等。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69-70岁时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巴蜀之游黄宾虹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领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这事发生在两次浪漫的游历途中:分别是“青城之游”和“瞿塘夜游”。

“青城之游”是在1933年的早春,黄宾虹去青城山的途中遇大雨,全身湿透,于是便索性坐于雨中细赏山色变幻,从此大悟。第二天,他连续画了《青城烟雨册》十余幅:焦墨、泼墨、干皴加宿墨。在这些笔墨的试验中,他找到了“雨淋墙头”的感觉。他通过观察雨从墙头淋下来,任意纵横氤氲,有些地方特别湿而浓重,有些地方可能留下干处而发白,而顺墙流下的条条水道都是“屋漏痕”。当我们把这种感觉拿来对照《青城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特点,完全是北宋全景山水的章法,一样的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却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雨意滂沱,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同事在他的技法上便有了阴面山画法的转变。

另一次“瞿塘夜游”是发生在游青城后的五月,回沪途中的奉节。一天晚上,黄宾虹想去看看杜甫当年在此所见到的“石上藤萝月”。他沿江边朝白帝城方向走去。月色下的夜山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在月光下摸索着画了一个多小时的速写。翌晨,黄宾虹看着速写稿大声叫道:“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至此,黄宾虹的雨山、夜山是其最擅长、最经常的绘画主题,合浑厚与华滋而成美学上自觉之追求。

(三)晚年的艺术创作与转变

黄宾虹晚年,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1936年黄宾虹受邀赴北京鉴定故宫博物院剩存古画。他从不同方面鉴定书画,有的从笔法、墨法上来看,有的从画面的整个气韵来鉴定,还有的是从画的题跋、印章来看。但其主要是通过笔法和墨法来鉴定的。这也是得意于黄宾虹对所藏书画的观摩和对画家笔墨风格的研究,才炼就了他对书画独到的笔墨感觉。黄宾虹鉴定书画除了了解画家各自不同的笔墨风格和时代特征外,还看笔墨形成的气韵是否生动。作伪画者虽然能做到面目相似,但精神终是死板呆滞。黄宾虹鉴定也有不对的时候,他和其他鉴定家有所不同的是黄宾虹他主要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力来鉴定书画。

黄宾虹鉴定书画主要是通过笔墨风格来完成的,有时还通过画面所呈现的整体气韵来把握,有时还会借助画面的印章和题跋来看。这些鉴定经验的取得,与他的个人书画收藏和平时临摹古书画是息息相关的。黄宾虹通过鉴定故宫博物院古书画,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自己在书画方面的鉴定能力,丰富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书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黄宾虹曾在北平的十一年,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试验。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4]这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将中国山水画水墨与丹青两大体系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注释:

[1]王中秀著.《黄宾虹画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9.详见第5页.

[2]王中秀著.《黄宾虹画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9.详见第5页

[3]王中秀著.《黄宾虹画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9.详见第58页.

[4]王中秀著.《黄宾虹画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9.详见第72页.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墨书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笔墨童年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