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中神仙世界的文化符号分析

2018-04-01李昱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车马昆仑山西王母

李昱(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是汉代崇尚厚葬,事死者如生的产物。汉画像石大多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从本质上说,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汉代继承了先秦楚国的浪漫主义传统,人们的思想一点也不保守,汉画像石是汉代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在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汉画世界中,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这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汉画像石涉及的题材众多,其中也一定程度上保存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传统,洋溢着楚汉文化的浪漫色彩,在汉画像石中,虚入缥缈的神话世界仿佛真的存在一样,日月有灵、人神杂处,在这个充满神异色彩的世界中,天阙、神山、异兽、胜饰、羽翼则成为神秘的符号,等待着人们的破解。

一:车马出行

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封建王朝也进入了强盛时期,为营造豪华墓室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在当时作为代步工具的车马原是重要的作战工具,到了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汉代国力的强盛也逐渐从战场上退下来成为皇室贵族的代步工具。这一时期,统治阶级采用了董仲叔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儒家思想学说无论在思想文化学术上,还是社会

政治制度上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象征身份地位的车马图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汉代统治者把车马作为国力的象征,车马的多少代表着国力的强弱,这就使车马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封建的富豪权贵们更是把车马作为身份的象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汉墓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盛行。

汉代贵族和官吏在出行事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车骑出行时连车列骑,伍伯前驱,骑吏开道,前有导车,后有随车旗帜招展,吹骑仪仗,车水马龙,威武壮观。

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仅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延续到了其死后的世界。所以在死后,车马出行的场景,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双龙交颈

汉代时,道教中得到升仙的思想开始流行,很多文献也有这方面的记载。王充的《论衡 道虚篇》写道:黄帝铸鼎首山,鼎成后,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于是黄帝骑龙升天;淮南王刘安得道,举家升仙,惠及鸡犬,所谓“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外,西汉末东汉初出世的外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也说:“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与天地相毕,与日月同光;坐见万里,役使鬼神;举家升虚,无翼而飞;乘云驾龙,上下太清;漏刻之间,周游八极。”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龙图像成为汉代艺术的常见题材,在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方面广为流行。龙为神物,可以上天。璧为祥瑞之物,汉画中的龙璧缠绕大概寓意:祈求死后顺利升天,而且龙是神仙的乘骑。

秦汉时期,不讳言性。汉代,对人们影响最深的是儒和道,儒重人伦,道法自然。道家的生命目的,一是长生,二是享受,所以房中术大行其道。儒家于性,讳言色,而以生殖为冠冕堂皇的首要目标,只要为了传宗接代,性行为就合情,合理,合礼。所以在汉画像石表现男欢女爱的时候,既有隐讳的替代图像,又有公开的描写。很多汉画像石中都有表现男女性的内容,常以伏羲、女娲、双龙接尾、凤鸟交颈、鹳鸟衔鱼、九尾狐、对鱼图等作为替代。所以双龙交颈也暗含了生殖崇拜之意。

三:昆仑仙境

莽苍昆仑,横空出世,何其雄伟,何其深邃!它哺育着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衍生出灿烂的文明和不朽的神话。昆仑山如同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众神的领地和梦想的摇篮,以东方神女西王母为中心的昆仑神话体系,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并成华夏文化的源头。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几乎都有一座“绝地天通”的神山,它是宇宙的中心,是人们与神相通的天梯。原始先民朴素的思维是一种人神杂糅的原始神话思维。他们认为,高山之巅连接着天庭,那里居住着天神,天地可以相通,人神互可往来。昆仑山是与天上世界的诸神有密切关系的神仙,是天帝的下都、疏圃和百神之所在的圣地。昆仑山中万物尽有,充满神奇,有不死树和各种神兽。昆仑山有着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昆仑之丘,第二层为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三重为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这里古人向往和神游的主要地方,昆仑神山,登之可以成仙,食其物变可以长生不死。

昆仑仙境刻画的是整个昆仑的神仙世界,在四季常青的仙树下,珍禽瑞兽正在嬉戏,逍遥的羽人在逗引凤凰,小飞仙在快乐的遨游,开明兽和双头兽在仙境中漫步。昆仑山及山中奇珍异兽的形象,描绘出了汉人心中的仙界情境,在汉人的心中,仙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表达了对升仙的向往。

四:西王母

西王母是昆仑山上的王者,也成为昆仑山神。西王母居于玉山(昆仑),穴居,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其职司是刑杀之神。西王母又兼为古之医巫。西王母由远古时期的半人半兽的氏族领袖。汉代人信仰西王母最初是因为她掌管灾异和刑罚,手里藏有不死之药,《淮南子》里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事实上在汉代西王母已经成为掌管生死、无所不能的大神,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黎明百姓,无不信仰这西王母。王莽为了政治的需要,将西王母的出现解释为一种瑞应的现象。时至东汉,民间对于西王母这个形象的过度崇拜最终使得西王母由一般的神上升为拥有多种功能的神。在这种统治者的提倡和全民信仰的影响下。西王母的画像开始出现在汉代画像祠堂和墓室壁画上。

五:羽人

羽人,又称仙人、飞仙,是汉代图像中独特的艺术造型。它既是仙人的符号,又是不死的象征。羽人一直是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人物,是西王母身边的天使,体生双翼,姿态轻盈。羽人的起源来自于对鸟的崇拜。对原始先民来说,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具有一种人所不备的神奇魔力,因而对它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加以神话的崇拜。人死了以后,变成鸟飞去,鸟象征脱离身体的灵魂,或者代表智慧,在天地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观念。因此“羽人”成为了升仙的符号,作为一种延续生命的象征,出现在各种器物装饰一盒墓室画像中。这和汉代道教及求仙思想盛行也有一定的联系,表达了汉代人渴望灵魂升天的思想。因为有羽人图像的画像,营造的是一个仙气充盈、人世间没有的祥瑞世界,乃至于他们死后,也在墓室中营造这样一个灵魂的极好去处。

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心态的写照。汉代艺术遗存在后世除了汉代画像石刻外,汉代的书法碑刻、汉代的印章、汉代雕塑、汉代音乐等,都以其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艺术特征,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方式和载体,诠释这个时代集体的审美意识。

汉画像石是“视死如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的丧葬观念之产物,是旨在彰显人生事功、追求生命不朽的一种特殊形式。汉代美学中一种注重生命力量的内核,带来了汉代艺术体写万物风姿神貌的意识。在“天人合一”观念下,生命充溢于广大的宇宙,流贯于整个天地自然。天地万物无不充满着昂然奋进之生命,人类与万物无不是生命的结晶。因此,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心灵。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之鲜活的感性生命和充沛的精神活力。汉代人树立了中国古代艺术中以人的生命为本位、天人合一的文化本源意识。

猜你喜欢

车马昆仑山西王母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乡居留句
让笔下的角色在挣扎中成长
万水千山总是情
格尔木
美石赞
“驰”和“弛”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