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宋曹书学思想中的“生、熟”观

2018-04-01冬焕涛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书学后生董其昌

冬焕涛(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宋曹,字邠臣,号射陵,又号射陵子,射陵逸史,江苏盐城人。明朝崇祯时,官至中书舍人,明朝灭亡后,隐居不再仕,仍然以书名流传于顺治前后。入清朝后,宋朝遗民自居,所交朋友大多同为遗民,如万寿祺,归庄,冒襄等人。宋曹自幼喜爱书法,著有书学理论《书法约言》一卷,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其中对前人理论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

纵观书法史,历代书家对于如何提高书法技能,精熟的技能是书写的基础,唐人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于“熟”这样解释:过犹不及曰熟。那么一味的精熟会带来怎样的审美效果呢?若一味精熟,会损坏其追求的审美效果,可能会出现甜熟,俗媚。这一观点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论到:字须熟后生,山谷生中熟,东坡熟中生,君谟,元章亦尚有生气,赵松雪一昧精熟,遂成俗派。赵孟頫书法尚魏晋书法,以技法精熟为美,但是缺乏魏晋萧散蕴籍风格。古人对“生、熟”观提出了审美观点,元明以前没有人意识到么,反而到了清朝出现这样的审美追求呢?其实并不是未意识到,无意识的要求,而是宋以前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也不会有这样的艺术追求。

汉代是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观点焦点多在于书体、书品等方面。到了魏晋时期,书体发展成熟,主要论述笔法、字势、人物品评等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于学习书法技能和萧散蕴藉书风。南朝宋羊欣:善草书及古人,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之后技能精熟问题的论述在此开展起来。唐代,是高度重法的朝代,这时期的书学著述十分活跃,大量的书法理论出现,上对魏晋继承并有所创新。著名书家孙过庭的《书谱》中谈及到: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在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其中孙过庭谈到在书法创作中精熟问题,注重心手合一阐述。宋朝不强调以书取士,也没有唐朝那样法度严谨,而是祈尚以学养书,以意为尚的审美追求,欧阳修说过作字要求精熟,之后才有其精神气蕴。米元章在书写技能方面也提及到了“一日不书则觉思涩”,通过不断练习达到所追求的效果。到了元代,这个时代不是创作性的高峰,是力求出现魏晋面目的高峰,以复古主义的追求强调学魏晋书法,代表书家赵雪松,力求书法精熟,但是一味地精熟而失去了审美效果和价值的消息。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明代,众多书家厌倦并难以自拔,引起了审美观念上的逆反。针对这一点,明朝书家董其昌提出了“生熟观”:书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而生,画须生外熟。他追求以“淡”为核心的崇尚自然生趣的思想,以熟后求生的手段来补充率真超逸淡的意境,所谓的熟后求生时,是技能精熟以后追求自我意境以及审美追求,从而获得了他自己独有的淡雅虚静的书法风格。清朝初期顺治年间,宋曹在董其昌之后在“生熟观”又提出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其中论述到: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这段话主要讲变化,不重复前人的一种追求,宋曹不受当时根深蒂固的书法观所局限,在求“生”美学境界上说清楚了“生”,就是新生面—不重复前人,变化无端。这一点上,是董其昌所不能比拟的。

宋曹的提出,“熟而后生”就是指书法在精熟技能基础上,形态上去追求见于书家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效果。“熟而后生”这不是技巧上的故意做作安排,不是稚童体,表现刻意而为之效果,那就不是书法了。在艺术格调上,强调个人修养学识上下功夫,技能上达到心手合一,追求真正意义上审美观。另外,技能需要磨练,有的人在追求自我,主观愿望,追求其修养学识的基础上,达到艺术追求。宋曹将自己的“生”解释为“求变”,实际上已经蕴藉了一种自我个性内涵,正是不屈迎合赵书甜熟俗媚书风。宋曹学习古人而创新,崇古而不泥古,独标气骨的修养和追求,摆脱俗态,以言传神,不为根深蒂固的书法观所束缚。

宋曹的“生而后熟,熟而后生”技法审美观,将这作为更高的艺术效果追求提出来的,并且后来的书家都为之接受和重视。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中也提到“字须熟后生”之说。另外,刘熙载《艺概·书概》中也论及到:书家同一上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惟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自世以轻、俗、滑、易当之,而真熟之亡矣。刘氏段话在宋曹的理解上,对生后熟又有不同的诠释,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书学后生董其昌
董其昌作品欣赏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二后生”的传说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军休干部捐资助学惠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