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
——基于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调研

2018-03-30,*,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财政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

,*,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选择重点的产业领域,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技术创新,来推动本国和本地区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当下,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速放缓,亟待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根据我国现实情况,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等作了具体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关键因素,其中财政补贴是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作为中部科教大省,同时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5个试点省份之一,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5大战略重点产业,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凝聚各方力量,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扶持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的进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合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间关系的争议体现在是存在激励作用、挤出效应,还是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就此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是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激励作用.Holemans[1]的研究表明,政府每增加1单位的财政补贴,企业就会增加0.25~0.48个单位的研发投入,且通过鼓励研发,奖励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投入积极性,提高产业的创新绩效.我国学者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结论支持激励效应这一观点,肖兴志[2]等的研究表明研发补贴会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路国庆[3]等的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并产生外溢效应.朱云欢[4]的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生激励效应.

二是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或者替代效应.有研究认为政府补贴促进了要素需求的增加,进而提升了要素价格,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生挤出效应,David,Lach,Gorg H,Strobl E等的研究结论也支持了挤出效应这一观点.我国学者邢斐[5]等运用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不同的创新支持政策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替代效应.翟海燕[6]等通过2006~2009 年浦东 215 家高科技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从短期来看,政府科技补贴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但从中长期来看却会产生替代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的效果.

三是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Dominique[7]等对OECD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政府资助率与其对企业自身研发支出增加的激励效果呈“倒U型”.刘虹[8]等 ,武咸云[9]等以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R&D补贴会对企业研发支出同时产生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政府补贴存在一个临界点,低于此点的补贴强度可以诱导企业R&D 投入,高于此点的补贴强度会挤出企业R&D投入.张辉等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通过门槛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发现学者对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究竟是挤出还是激励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这可能是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样本以及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一些学者的实证分析是以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创业板、中小板块上市企业为样本,样本之间存在差异,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变量选择、模型设定等也因文而异,这可能是造成结论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或者行业角度展开研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个省份微观数据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以期为改进完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建言献策.

2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政策及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从2010年开始起步,资金规模逐渐扩大,力度逐渐增强,支持方式逐渐丰富,财政支持政策在不断探索中也日益完善.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徽省在2010~2014年,安排先期财政资金投入45亿元.其中,2010年财政一次性安排20亿元拨付给17个省辖市,每个市获得1亿元,用于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基金;省级留用3亿元,用于参股省级设立的风投、创投基金.省财政每年还安排5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直接支持相关企业发展.政策实施的初期,支持对象主要是企业,支持方式主要表现为直接补助,此后调整为财政贴息、投资补助、股权投资等,财政资金流向企业承担的一些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政府补助的重点内容集中在技术改造与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升级以及有关产品税收返还与优惠,补助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各项财政扶持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1)总产值持续攀升,部分产业初具规模.2010~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表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10~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2011~2014年的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增速有所回落,2016年增速回升到13.9%,总体来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同时,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0 161.3亿元,突破万亿大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行业集中特征明显.2013~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增长,产业内企业数也逐年增加,大多数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材料产业,这与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相吻合.节能环保产业与生物产业企业数增加明显,表现抢眼.

(3)发明专利授权数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有效提升.2011~201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2011~201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57.5%,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 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定量分析

尽管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多,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企业的数据库,数据搜集难度大,因此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这些上市公司均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是本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尽管样本数量较少,但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而上市公司在获得政府补贴、创新研发投入以及创新产出方面具有优势,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会向具备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因此使用该类数据是合适的.

表1 2010~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网站、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表2 2013~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 单位:个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网站、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表3 2011~201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 单位:件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3.1 指标选取与变量定义

目前有关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即财政政策是否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为了实证考察与测度安徽省财政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投入的实际影响,选取的具体变量指标包括企业研发投入(yftr)、财政补贴(czbt)、企业规模(gm)以及经营能力(jynl)4个指标,同时为了反映不同规模和经营能力下财政补贴的效果,拟引入财政补贴乘企业规模(cg)、财政补贴乘经营能力(cj)两个交叉项变量.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4所示.

表4 变量名称及定义

3.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造

2010年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拉开政府支持其发展的序幕.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于2010年开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发布时间的关系,文中尚未涉及2017年的企业年报数据,因此,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并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2010~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剔除了信息披露不完整、关键变量数据缺失以及个别年份年报缺失的上市企业样本,最终选取了27家数据完整的上市企业样本.

研究中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中所披露的企业年报,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政府补贴、企业总资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可从相关企业年报中直接获取.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研发费用通常列支在管理费用项目中,但是也存在有些企业将其单独列支,记为开发支出、研发支出、研发费、技术开发费等,尽管叫法存在差异,但是内涵一致,因此同样可以认定为研发费用.财政补贴体现为企业年报中营业外收入中的政府补助,由于所选企业均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企业,政府补助的重点内容集中在技术改造与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升级以及有关产品税收返还与优惠,补助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创新竞争力.

另外,为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及便于数据分析,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同时,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因此,在模型中引入政府补助的平方项.考虑到财政政策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过程以及企业前期资产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在回归过程中引入了财政补贴和企业规模的滞后一期.具体模型如下:

Lnyftr=C+α1Lnczbt+α2Lnczbt2+β1cg+β2cz+γZ+μ

式中,C为常数项;α1、α2、β1、β2、γ为系数;Z为控制变量;μ表示随机干扰项.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文中使用的数据为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的回归有多种方法,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采取固定效应回归(FE)、随机效应回归(RE)两种方法,然后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来确定使用哪种回归估计,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采用Hausman Test来分析应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 Test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326 5>0.1,表明应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政府补助的滞后一期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从结果上说明安徽省财政补贴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增加,但是这种激励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种结果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符合,一是由于财政政策产生效果存在一定传导期,从政策的实施到产生效果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二是企业前期获得财政补贴在使用上具有连续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财政补贴的二次项系数为负,且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显著,表明财政补贴并不始终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达到一定的程度反而会产生挤出作用.

表5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表6 豪斯曼检验结果

企业前一期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同样呈现出负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会挤占本应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能力则对研发投入的增加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不仅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反映了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提供保障.

从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来看,财政补贴*企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财政补贴的效果就越好,越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由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有选择性的,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利于增加研发投入.从另一方面来看,规模大的企业政策敏感性更强.熊彼特曾经指出,大企业较小企业而言,拥有更加强大的研发力量和强烈的创新动机,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财政补贴*经营能力的系数显著为负,反映经营能力越强的企业,财政补贴反而不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由于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研发投入相互支撑,因此,经营能力越强的企业有更加强烈的使用自有资金用于研发投入的意愿,而政府的财政补贴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财政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增加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往往存在时滞性.财政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影响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投入存在负向关系,而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则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意愿.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财政补贴的效果越好,而经营能力越强的企业,财政补贴反而削弱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意愿.

因此,提出如下改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广泛宣传财政补贴优惠政策,促使企业积极、有效地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反馈.第二,鉴于财政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值的减少,政府需要把握好财政运行的边界,同时针对补贴的企业做好事后的监管工作.对财政补贴效果明显或者长期依赖财政补贴而缺乏自主研发动力的企业,适时进入,必要时退出.第三,防止企业规模的盲目扩张.企业规模的适度扩张有利于其做大做强,但是盲目扩张则有可能分散企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企业的研发资金.同时也要防止企业将财政补贴用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而非研发,这要求政府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财政补贴资金追踪机制,做好做实资金绩效考核工作.第四,财政补贴切忌“一刀切”.政府在实施补贴政策时,应该根据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企制宜,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保障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 B HOLEMANS,L SLEUWAEGEN.Innovation expenditures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Belgium[J].Research Policy,1988,17(6):375-379.

[2] 肖兴志,王伊攀.不同补贴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产业[J].经济评论,2013,12(4):1-15.

[3] 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44-55.

[4] 朱云欢,张明喜.我国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影响的经验分析[J].经济经纬,2010(5):77-81.

[5] 邢斐,张建华.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理论分析及其有效性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9,7(4):63-69.

[6] 翟海燕,董静,汪江平.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10(5):34-43.

[7]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2000,12(3):225-243.

[8] 刘虹,肖美凤,唐清泉.R&D补贴对企业R&D支出的激励与挤出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2,34(4):19-28.

[9] 武咸云,陈艳,杨卫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J].科研管理,2016,5(5):19-23.

猜你喜欢

财政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七部门联合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政府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效应研究
财政补贴深水区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