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

2018-03-28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猪脚鞭炮消失

主题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风土民情、地域文化、节日传统、诗词曲赋等。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来看,传统文化类阅读文本不时出现,既增加了试卷

真题透视

消失的年声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中遗忘了它们,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别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作者肖复兴,选自《新民晚报》2014年2月2日,有改动)

1.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答题指导:这两问,一个是概括题,一个是理解题。概括题表述要简洁、全面,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然后再紧扣“年”和“声”来概括回答。理解题要结合文题,抓关键信息。“为什么……感到遗憾”言外之意就是“这两种年声”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只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句,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2.第六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題指导:“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是一道概括题,段中涉及吆喝声的陈述性语句,就是答案的关键信息。“有什么表达效果”是一道语言赏析题。该画线句子是个比喻句,所以主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突出其表达上的作用。

3.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题指导:首先要知道“两者”具体指哪两者,然后再结合关键词句整合答案。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答题指导:这是一道探究题,就“情感和态度”进行探究。传统文化主题的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主要有几种:(1)对传统文化的赞美;(2)对传统文化的怀念;(3)对传统文化消失的遗憾;(4)对传统文化变革的憧憬;(5)对外来文化或当前文化的忧思。抓住这几点,答题就不难了。

(201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

仿真训练

过 年

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她积攒一年到头的美味佳肴,我们只有过年才能尽情享用。

那时候农村过年,不像现在城里过年下馆子。乡下团年,都选择在中午。有的美食,头天晚上就得开始煮,如猪脚海带就是头天晚上开始炖,且要炖满满一鼎锅。灶里烧块子柴,睡前悖火,悖火就是把未烧尽的块子柴团在灶中央,然后用灰将其覆盖,这样火种不灭,灶里彻夜通红。这是家乡的一种习俗,既有微火炖猪脚之效,又有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之意。

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将锅里的猪脚海带再次舀进鼎锅,然后将猪头腊肉香肠萝卜一锅煮,煮熟之后,她得把肉食捞出来放在筲箕里凉着待切,再将萝卜与汤舀到缸砵里,目的在于腾锅他用。鼎锅里的猪脚海带,还得与炸酥肉、炒小菜、孔干饭等一系列烹饪一起炖着。端上桌子的菜肴,荤菜居多,主要有肥大块、猪头肉、干酥肉、糖熬肉、盐煎肉、香肠、猪脚海带汤,不少年份还要杀个鸡炖起,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余(鱼)这道菜,那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鱼。

团年饭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块。肥大块多用很肥的宝肋腊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锅里爆出油后,加入水腌菜(或萝卜弦、或大头菜)炒几下就做成了。肥大块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横过碗口两边还悬着。重的一块接近一两重,一般很难吃下三四块的。因为是腊肉,略显黄色,拈起对着光看,晶莹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还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为此,不知道多少次怨妈妈切得太大块了。妈妈每次的回答都是:“是为了让你们少吃点才切那么大块的!”实际上,那是待客热情大方的方式,是彰显富余的方式。猪头的葱嘴、耳朵会留下,来客时做下酒菜,其余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块小些。猪脚和鸡肉,熟透得已经骨肉分离,偶有肉附着在骨头上,只需用筷子夹着骨头一吸便可以把肉吸进嘴里。

吃团年饭所请的客人,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后来大哥分家了,姐姐出嫁了,也要请回过年,请朋友吃团年饭的很少见。我家团年少则两三桌,多则四五桌。最高长辈中年长者坐上席,上席坐齐后,最高长辈中年次者和次高长辈坐下席,我们小字辈只有分坐左右两边的份。有时候,爸爸还要把要饮酒的客人尽量安排在一桌,以便行酒令。

我的过年情结,虽说不是与生俱来,但在我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昔日农村过年的丰盛美食和热闹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近几年回老家过年,所见景况,远不如从前,不少优秀传统,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销声匿迹,如悖火、拜新年之俗和恭请长者坐上席之礼。每每想到此处,总有怅然若失之感。

(作者田达武,选自《川东周末》2016年2月7日,有删改)

1.概括第四段“肥大块”的特点。

2.赏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过年人们做的事情往往有特殊意义,请举出文中的例子,并对这种做法提出你的看法。

4.结尾作者说:“每每想到此处,总有怅然若失之感。”说说“怅然若失之感”包括哪些感受。

猜你喜欢

猪脚鞭炮消失
猪脚药用功效多
消失之城
肉厚味美啃猪脚
小鞭炮
制作纸鞭炮
小鞭炮
红鞭炮
消失
德国最古老猪脚店782岁
湿父贴身独授言情速成七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