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改进阅读课堂教学

2018-03-28孙景玲

成功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方法课文内容

孙景玲

邳州市宿羊山镇徐楼小学 江苏徐州 221300

《语文课程标准》是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制定了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对教材的编写、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课堂教学及评价提出了实施建议。教师要“依纲扣本”,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精心设计与改进阅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运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阅读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促使思维成果得以固化。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与概括能力。阅读,是吸收与感知文本信息的实践活动;倘若“读而不思”,感知不到任何信息,则如同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运用这一思想指导与优化课堂设计,促进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离不开核心问题的设计。核心问题也叫“主问题”,往往是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出来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问题。有了核心问题的引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就有了方向,而不至于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教材中篇幅较长的课文,更需要运用核心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做到长文短教。比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笔者抓住了第1自然段第2句话“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来设计核心问题——“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怎样的艰辛?她又是怎样凭借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向壮丽、创造辉煌的呢?”这个核心问题中有三个关键词,即“艰辛”、“顽强不屈”和“壮丽”,这三个关键正好对应着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能给学生的思考方向做好一个“定位”。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阅读活动——默读第2-4自然段,从中标画出表现“逆境”的句子,并概括出她们在生活的道路与写作的道路上各经历了哪些“艰辛”。

通过一番认真的研读与组内交流,学生标画出了相关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艰辛”的内容所在:一是生活道路上遭遇的艰辛——家庭的不幸,过早地承担维持生计的责任,二是写作道路上遭遇的艰辛——来自骚塞的冷酷打击。这样的概括是学生思维成果得以;固化的体现,说明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主要信息捕捉到了,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二、立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自主欣赏与评价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二、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与任务:能了解事件梗概,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想象文本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活动场景,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能将自己的心跟作者的心融入到一起,关心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乐意跟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凭借对课文的阅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任务,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欣赏与评价能力。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教师必须杜绝“一言堂”现象,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真正做到“把心放到文本中,把文本放到心中”,贯彻《学讲计划》所倡导的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彰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笔者引导学生深刻挖掘“小草”能够成长为“大树”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对夏洛蒂·勃朗特进行评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相关的词语,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屈不挠”、“滴水穿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是学生根据夏洛蒂·勃朗特的思想、行为而想到的,这说明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了解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三、关注文本表达形式,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关注文本表达形式,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就成了阅读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谈及自己取得的成就时说,自己起初就是通过模仿而走上创作之路的。由此可见,模仿是通往创新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样,小学生学习写作也要学习与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课文是习作方法之源,教师要格外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思想内涵的同时,研读并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借此锻炼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比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观后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写出比较规范的习作?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文或范文去发现写法。苏教版第11册编选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其实,这就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常规写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读”,一是“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收获,二者相互依存。围绕“读”要概括介绍书的梗概及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以便为写“感”做好铺垫;围绕“感”要重点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即自己从书中得到了怎样启迪与思考,获取了怎样的教益。但小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抓不重点,介绍书的内容不到位、不清楚,感想写得不深不透。为促进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就可引导学生去探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在构思上的特点,理清写作思路:介绍书的名字及书上的赠言→介绍书的故事情节→对主人公进行评价→表达自己对于“学会生存”的感触。拎出了这样一条写作思路,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于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中,经过持之以恒地尝试与锻炼,读后感的质量就会得到提升。

此外,阅读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与欣赏,教给学生“点面结合”的描写场面的写法、“烘云托月”的衬托写法、“欲扬先抑”的写人方法、“前呼后应”的构思方法,等等。总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引导他们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方法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