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文献综述

2018-03-27王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研究成果流行语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概念辨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发现了现有研究实证研究多理论研究少,差异研究的深度跟广度的欠缺以及内容的趋同化趋势,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亚文化 流行语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03-02

亚文化作为一个舶来品,在20世纪40年代被首次提出之后经过不同阶段的研究和演变,成为了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丰硕研究成果的范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教育学也能从中吸取养分去思考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学生亚文化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亚文化特性也更为丰富。中学生的流行语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现有的关于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其研究的不足,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实证研究:数量多重复多

在已有的研究中,实证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灿烂的研究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趋同性。首先,这些实证研究的文献的路线大部分都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去收集资料,然后例举在中学生中存在的流行语是什么,最后用理论分析。这条单一化的线路似乎成为了实证研究者们的惯性,也使得研究这阻碍了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的多样化,研究成果太过单一,没有创新性。实证研究的趋同化使得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只是集中于流行语内容的不同,即所例举的材料的不同:余森河和林伦伦调查显示“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杯具、我爸是李刚、你懂的”是中学生最熟悉的流行语[1],陈思和杨长征又将“美眉、帅呆、酷毙”作为研究对象[2]等等,研究者们的调查材料鲜有相似之处,不同的人所调查的流行语的类型是不同的。但一旦进行分析的时候,分析的内容又具有出奇的一致性,主要就是中学生流行语的来源,产生原因,流行语类型等,这一套思维方式成为了实证研究者们固有的论证模式,导致了研究成果也呈现出了相似性,例如来源无非是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地域文化等等,原因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同。从而使得成果中相似的内容重复太多,使读者们阅读疲乏,阻碍了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实证研究者们必须打破这一固有的套路,挖掘更多的分析路径,为大众展现更为多面化的研究成果。

二、理论研究:数量少类型少

在上文研究方法的统计中,我们知道关于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研究中实证研究多,理论研究少。研究者们对于中学生的流行语更愿意采用的方式是实证调查。实证研究固然重要,但我们仍不能忽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是实践的方向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在仅有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的理论类型也很贫乏,多是运用语言学的知识来研究流行语,包括社会语言学和词汇学等,例如有学者运用语言顺应理论来分析中学生流行语的表现、形成机制和动因[1]。相反地,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视角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匮乏,具体而言,对于中学生流行语研究而言极具特色的差异研究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使用各式各样的流行语的因素探析也是心理学领域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流行语的积极正向引导策略也是教育学擅长讨论的领域之一。因此,增加理论研究的数量和类型的多样性是目前关于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丰富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三、差异研究:范围广深度浅

差异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中学生流行语的各种差异的对比研究,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都有相应的文献涉及到,体现了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在差异研究方面更为多元的一面,使读者们在整體了解中学生流行语的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后的差异性。但同时,差异研究也存在着问题,微观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首先,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的研究成果只是突出了两者程度的不同,即城市比乡村,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流行语亚文化更为丰富,更为多元。但并没有具体去研究他们差异是什么,读者不能明显地区分出城市和乡村,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差异揭示并不明显。其次,即便是揭示的较为清晰的男女差异,也是遵循的传统的研究模式,阐明男性和女性使用流行语时各自的特色,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性别消解问题:女性学生也会使用男性学生热衷的流行语,即使这些流行语并不符合她们的性别特征。张译方,兰翔英和宋聚磊在调查中有提到“一些被男生使用的词语也渐渐被女生所接受并使用”,[2]但这样的研究数量稀少,并且只是少量叙述女性性别消解,并没有研究男性是否也会出现性别消解问题。类似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解决。最后,研究者们也没有详细揭示差异背后的原因,因素探析可以使研究不止局限于表面宏观的揭示,而是带领读者深入思考其背后深层的阶层,性别等等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呈现多样性,也能够丰富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的发展。

四、内容研究:区别小趋同化

其实,在搜索文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关于中学生亚文化的文献极为有限,学生亚文化的文章多半是关于大学生亚文化或者是亚文化,与大学生亚文化的灿烂研究成果比,中学生的亚文化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就以大学生亚文化的类型研究为例,有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涂鸦文化,课桌文化,流行语文化,消费文化,校服文化……我们在反思中学生亚文化研究成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认为这是对于中学生亚文化研究的忽视,而将大学生亚文化的研究成果直接迁移到中学生的身上。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受到的约束力少,行为更为自由。而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质,更重要的是受到的制约更为严格,使得中学生亚文化的释放受到约束,其表现方式也没有大学生的更为多元。在仅有的流行语文化领域的实际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区分开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与大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不同,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例如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文献关注的是流行语本身,不涉及背后的群体区分,因而不能体现出中学生的特色来;从其他角度出发的文章因为内容有巨大的趋同性,例如上文提到的来源无非是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地域文化等等,与大学生流行语的研究成果几乎一致。这也并不是说大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灿烂研究成果虽不能借鉴,流行语文化,其作为一种亚文化类型在大学校园的存在极为广泛,它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这给予了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的方向指导,中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研究可以以大学生流行语亚文化的研究成果为导向,探寻自身独有的亚文化性质,区分出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差异,丰富学生亚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教育领域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文化研究,2006:87.

[3]黄瑞玲,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J].国外理论动态,2013:44-48.

[4]郭雯.浅谈学生文化[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5:30-31.

[5]岳璐,蒋超.流行文化对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基于两所农村中学的调查[J].青年探索索,2013,04:17-22.

[6]沈杰,杨长征.“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J].中国青研究,2002,05:6-9.

作者简介:王欣(1993年6月-)女,汉,江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亚文化研究成果流行语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