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立人格理论视域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分析

2018-03-27吕进锋曹能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际纲要指南

吕进锋,曹能秀

(1.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一、自立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自立人格理论的内涵

1.自立人格

自立人格指“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形成的包括个人与人际两个方面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质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格因素,可以从理论上划分为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个方面。[1]

2.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

根据夏凌翔等提出的自立人格理论,自立人格包括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方面,分别体现为五种特质。“人际自立就是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人际交往问题中形成的带有人际色彩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特征”[2]593-603;“个人自立就是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个人生活问题中形成的非人际色彩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特征”。[2] 593-603

人际自立包括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五方面,人际独立指个体能自己从事独立的人际活动;人际主动指个体主动与人交往;人际责任指个体对人忠、信;人际灵活指个体不刻板地坚持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式,能够权变;人际开放指个体积极容纳他人;个人自立包括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和个人开放五方面。[1]个人独立指个体能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个人生活问题;个人主动指个体自发、自觉、及时的解决个人生活问题;个人责任指个体行为严谨;个人灵活指个体不刻板的坚持已有的东西(如规则、思想、计划等),能权变、现实地处理个人生活问题;个人开放指个体乐于接纳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思想等新事物。[2] 593-603

3.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的关系

人际自立主要是个体解决人际活动中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主动积极、对人忠诚、讲诚信,能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个人自立主要是个体解决个人活动的中的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它们内部的五个方面: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根据已有研究,在自立人格的10种特质中得分均很高的人数很少,这也可见它们之间的独立性。[3]952-95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立人格是个体对自我、他我、自我与他我关系的认知以及处理自我与他我关系的成熟。其中个人自立是将个体置于“自我”之中,人际自立是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无论是个人自立还是人际自立都逃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关系”,即自立人格是置个体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来考察的。没有逃离“社会关系”的自立人格,即使个人自立中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和个人开放,如,独处、自理、自我接纳、自律、慎独等看起来与他人无关,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规约的结果。高自立人格者能很好地摆正自我与他我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对自我、他我和自我与他我关系有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自信、成熟与灵活。因此,自立人格的养成是针对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的。必须将个体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才能促进自立人格的养成。此外,自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因此,自立人格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

(二)自立人格的五种机制

自立人格涉及的5大类特质主要提供了以下5类机制:独立性,主要是一种能力机制——个体能独自解决问题;主动性,主要是一种动力机制——个体主动积极;责任性,主要是一种约束机制——个体不恣意妄为;灵活性,主要是一种弹性机制——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开放性,主要是一种拓展机制——个体保持对新异的欢迎和好奇。在一定情境下这5大类机制既可能相互配合,也可能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排斥,[3]952-954如灵活性与独立性可能就会是一对制约关系,个体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资源时,不一定事事亲为。

(三)高自立人格与低自立人格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高自立人格的人与低自立人格的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有很显著的差异:高自立人格的人对环境通常表现出积极的接纳态度,对事物更包容,处事更开放灵活,容易接纳新事物,对新异事物保持好奇心;而低自立人格的人则对环境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刻板,不灵活。高人际自立者,对积极的人际信息给予更多关注,而低人际自立者,却更多地看到消极的人际信息。

此外,高自立人格者由于自身积极的心态,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和交际中不容易受挫,而低自立人格者由于自身的消极心态,反而使他们在生活中常常受挫,一旦遭遇挫折,高低两种自立人格者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前者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体验,积极解决问题,消除影响;后者则在这方面显得无力,甚至坠入死胡同。

二、“自立人格”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自立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4]861-867“自立人格”是儿童健全人格的体现。儿童自立人格的发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良好社会情绪情感、儿童交际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形成儿童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立人格还是一种自我保护性人格,让儿童在各类社会性适应中更好地调试自我,免受伤害[5] 150-154 ;[6] 172-176。自立人格中的“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方面充分体现了儿童与他人和自我的良好互动,从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五方面概括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若对儿童的社会教育能围绕“自立人格”的养成,建立完善的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联结起来,共同实施儿童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对儿童发展不无裨益。但目前自立人格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或大学生等[7-14],极少关注到儿童自立人格研究。儿童是人格可塑性很强的群体,正处于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证实,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是从婴幼儿开始的,因此,加强对儿童自立人格的研究,加强自立人格对儿童发展价值的研究,特别是儿童自立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自立人格理论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涵与分析

本研究以自立人格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涵进行分析,阐释对幼儿进行自立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样本为2001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一)对《纲要》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要求的分析

《纲要》中,幼儿教育社会目标的表述为:总目标——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具体目标包括5个方面——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从自立人格理论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纲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本,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表述比较宏观、宽泛,教育要求不具体、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且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并不全面。从目标表述和教育要求看,《纲要》更多集中于“人际自立”方面,即与他人关系方面(人际方面),缺少对“个人自立”的关注(自我方面),即使是“人际自立”方面也表达得不够具体、全面和清晰,如“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活动”、“乐意与人交往”、“乐于接受任务”,这是人际独立、人际主动的表现;“礼貌、大方、对人友好”,“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则更多是人际责任的表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认为是“个人独立”的表现,但在人际灵活、个人灵活、人际开放和个人开放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导就不够明显了。

(二)对《指南》中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要求的分析

相比较于《纲要》,比它晚10年提出的《指南》,在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趋于完善和成熟。2012年颁布的《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包括两方面: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1.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包括4个目标:

第一,愿意与人交往(人际主动、个人主动)。教育建议为:“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第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人际灵活、人际开放)。教育建议为:“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

第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人际独立、个人独立)。教育建议指出,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关心、尊重他人(人际责任、人际开放)。教育建议指出:“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引导幼儿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包括3个方面的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人际主动、个人主动)。教育建议有“打破班级界限”,“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群体性活动”,“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等活动;(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人际责任、个人责任)。其中有“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的教育建议。(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表现)

经过对《指南》的简要分析,我们发现,《指南》中对社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和教育建议,几乎涵盖了自立人格理论所阐述的10种特质。《指南》在《纲要》确定的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对各领域的目标作了详细、具体分解,对每一条目标又给出了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其内容全面具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指南》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南》对幼儿社会教育阐述精细、全面而具有操作性,对幼儿教育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明确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内涵,弥补了《纲要》指导性不强的问题,但我们也发现,《纲要》和《指南》在儿童“个人自立”人格培养方面并不那么全面、明确而具体,“个人自立”人格培养目标与教育建议往往与“人际自立”人格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建议杂糅在一起。

四、自立人格理论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

(一)建立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儿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完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体系,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来达成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虽有《纲要》和《指南》的相关规定,《指南》也给予了很明确的操作性指导,但幼儿园并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因此,围绕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高自立人格的培养、10种特质的养成教育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开发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目标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的指导下,明确自立人格10种特质培养的目标。根据自立人格理论,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方面,比《指南》中将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似乎更贴切而全面,因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方面的界限很含糊,后者似乎包含了前者。综合自立人格理论和《纲要》、《指南》中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将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表述如下:

(1)人际自立目标

人际自立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解决基本的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纲要),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人际独立。为能够独立从事人际交往活动做准备。如“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纲要》),“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指南》),“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指南》)、“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南》教育建议)。

第二,人际主动。乐于并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如“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纲要》),“愿意与人交往”(《指南》)、“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指南》)。

第三,人际责任。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如“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和行为”(《纲要》)、“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纲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指南》),“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指南》中教育建议)。

第四,人际灵活。能主动寻求帮助,灵活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第五,人际开放。接纳、包容和尊重他人,对人、事保持好奇心。如“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纲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指南》),“关心、尊重他人”(《指南》)。

(2)个人自立目标

个人自立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个人独立。培养能解决基本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纲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纲要》)、“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指南》)。

第二,个人主动。培养幼儿自发、自觉、及时地解决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主动学习生存必须的基本能力。《纲要》和《指南》里,多表现为“愿意并主动参加活动”。

第三,个人责任。培养孩子自律、自觉、自省的能力。如“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纲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指南》)。

第四,个人灵活。生活中能坚持自我,又能灵活调控自我的能力。比如,能调控自己生活中的情绪,有节制但不呆板。

第五,个人开放。接纳自我,乐于接纳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新想法,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如“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针对性地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指南》教育建议)

以上内容通过表格对比的方式表现将更加明朗。详见表1和表2。

表1 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目标与《纲要》、《指南》社会教育目标的对照表

表2 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目标与《纲要》、《指南》社会教育目标的对照表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纲要》和《指南》对个人自立人格的培养目标强调得少,且不明确,对儿童“个人”未加足够的关注,如个人灵活性教育、个人开放性教育(含接纳自我)等方面关注都不够,给教师的“教育建议”中有一些教育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表述,但这指的是教师的自立人格表现而不是幼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既能配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又能弥补它们的某些不足。

2.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内容导向

围绕10种特质培养目标,设定活动内容,预成教育与生成教育相结合,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里阐述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与《纲要》、《指南》中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目标和教育要求(或教育建议)是一脉相承的,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并没有完全另辟蹊径,搞另一套不同于当前幼儿教育指导思想的东西,所以,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二,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为我们展示了自立人格理论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总体架构,它更全面、更细致,具有理论概括力,对于开展幼儿园社会教育,开发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具有理论指导价值。以自立人格理论为依据,能够为幼儿园开发社会教育课程提供新思路。

第三,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内容,并不是抛弃已有的、被实践论证过的有价值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另搞一套教育内容,相反,它还需要依托于已有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但它应该有自己更独到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如,前文已阐述的关于“个人自立”的相关内容,关于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和个人开放,具体如自尊、自爱、自信;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严谨、自觉、自省;保持开放进取之心等方面的教育,这恰好可以弥补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对“人际自立”,即个人与他人交际的方面比较偏重,而对个体“自我”方面发展关心不够的问题。

第四,兼顾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均衡。当前幼儿园教育在“个人自立”方面的教育比较弱,虽然也提倡“养成教育”——习惯、性格、自理能力等,但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独立”方面,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等。因此,幼儿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课程内容,需要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加强“个人自立”方面的养成教育,如,主动学习、严以律已、自律自觉、灵活、不沉溺、正确看待自己、接纳自己、自我调控(认知、情感、行为)、保持进取心、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积极、乐观等。

3.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实施

在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实施方面,已有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方法都值得借鉴。鉴于自立人格强烈的社会性偏向,因此,在教育中也会有自己的特点,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应多注重生活教育、体验教育。

(1)多样化教学。自立人格10种特质是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的,甚至在特定情境下还相互排斥,如,独立性与灵活性是一对矛盾关系。在教学中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是不行的,因此,首先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游戏法、操作法、问题情境法、生活体验法等多种方法地配合使用。

(2)主题情境教育活动。主题情境教育活动是最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和创设情境(包括故事情境)进行教育活动,该种活动在幼儿“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养成教育活动中都可以运用。

(3)生活体验活动。这是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真实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中开展的生活体验活动,如,许多幼儿园都有类似“生活体验馆”这样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幼儿体验包饺子、做饭、种菜、挖沙、搬运、装饰……有个人活动,也有人际活动,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活动方式。

(4)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户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都属于这一类活动,如,超市购物、参加社区劳动、参加家务劳动、自己整理房间、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义卖活动、送温暖活动……当然,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需做好必要安全措施。

(5)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法是最有趣味的方法,融教育内容于游戏之中是最容易让幼儿接受的方式。与主题情境教育活动中故事表演(表演游戏)不同的是,这里的角色游戏,模拟的是真实角色、真实生活,如,交警指挥交通游戏、医生和病人、售货员和顾客、妈妈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孩子的“人际自立”人格,因为角色游戏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对“人际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可能更有价值。但也有一些游戏,比如,士兵站岗、想象游戏、一人饰多角的游戏(如一个小姑娘自言自语,一个人玩过家家游戏,她自己既是妈妈、又是孩子,中间还有自问自答的言语活动,甚是有趣),也能培养孩子的“个人自立”人格。

4.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评价

鉴于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表现性评价、活动性评价应是主要的评价方式,即以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表现为评价的内容和依据,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并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是同伴(同伴提名),也可以借助量表进行评价,根据10种特质制定符合幼儿各阶段发展水平的相应标准,以此进行评价。但是,也存在问题,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儿童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人;另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量化的评价存在过于整齐划一之嫌,对儿童的评价有失偏颇;第三,鉴于儿童的认知水平,不能以问题方式来测量,而只能以情境的方式进行测量,这样工作量大,问题设置有难度,测查结果可能不准确;第四,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还没有关于幼儿自立人格发展的量表,也没有像儿童身体发展评价量表那样成熟的儿童自立人格量化标准,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实施要点

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正确认识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对幼儿社会性、情绪情感发展的意义,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家园共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

1.正确认识自立人格培养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意义

自立人格理论关于自立人格者的10种特质和相对应的5种机制,对幼儿社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个体的自立人格的分析可见,健全的自立人格是未来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我国历来提倡的理想型优秀人格。

自立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华。已有关于自立人格的研究也表明,高自立人格是优秀人物的品格。高自立人格者在人际交往和个人生活中能表现出更多积极、优越的一面,对任何环境都能采取更积极的应对,而低自立人格者则不然。因此,对幼儿进行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园和家庭应主动培养孩子的自立人格,积极支持孩子自立人格的发展。

《纲要》和《指南》,特别是《指南》已经涉及到自立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建议,这是自立人格理论与《指南》关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不谋而合之处。

2.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自立人格中的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两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自立人格的10种特质在个体身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步发展,要根据儿童个体差异进行差异性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和不足,进行针对性教育,取长补短,使儿童在10种特质中尽量做到相对均衡、健全发展。

3.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幼儿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儿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要重视园内园外的联结,因此,必须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家园共育模式,赢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儿童创造发展自立人格的家庭及社区等环境,共同促进儿童自立人格的健康发展。

4.多种形式开展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

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本质上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交往,因此,需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加强园内外的合作,注重生活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自立人格。幼儿园要创造培养幼儿自立人格的教育环境,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随机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开展幼儿自立人格的培养,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合作的机会、创造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创造独处的机会等,培养幼儿独处、自知、自律、自觉、自省的个人自立人格品质和开放、接纳、尊重、主动、乐群、交际的人际自立人格品质,以促进幼儿既独立又开放的健全人格的发展。

[1] 夏凌翔,黄希庭,万黎,杨红升.大学生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1):52-58.

[2]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8,40(5):593- 603.

[3]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科学,2009,32(4):952- 954.

[4] 夏凌翔,黄希庭.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J].心理科学,2006,29(4):861-867.

[5] 夏凌翔,李静,朱建容.中学生的自立人格特征对考前焦虑的预测: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2):150-154.

[6] 李俊成,夏凌翔,李婧.自立人格与心理症状: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2):172-176.

[7] 林天兴,夏凌翔.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心身症状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2):164-168.

[8] 樊倩,马青,宋艳.大学生自立人格与焦虑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74-75,78.

[9] 张树凤,丁玲,胡冬梅,司继伟.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状态—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684-688.

[10] 陈永进,张俊琳,蒋晓红.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 江苏商论 , 2013 (3) :275-277.

[11] 曾蓉.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2] 左利华,张怀春,鲍万杰.留守青少年自立人格特征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25-28.

[13] 刘亨荣,郑红.女大学生自我概念、自立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C].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2015:140.

[14] 李欢.青少年立自人格及其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0 (9) :239-239.

猜你喜欢

人际纲要指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指南数读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