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台文化戏曲语言的多元性

2018-03-27武银岭

传媒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戏曲舞台

武银岭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纵观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个经典剧目,都是在历史长河里,经过大浪淘沙般的砺炼后而存留下来的不朽之作。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人爱恨交加的矛盾冲突和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每当我们观看某一个经典剧目时,眼前所见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一段段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生动的对白、独白,无不让我们犹如身在剧中、为之动情。那么,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怎样去运用自己的艺术技巧和“性格化”的舞台语言,去塑造剧中一个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呢?

一、戏曲语言的“生活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便形成了现实生活中各不相同的性格及性格化语言。比如在人流熙攘的火车站,我们会看到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举止谈吐,以及语言的声调、韵味和表达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可见“生活语言”的多样性。另外“生活语言”还有随意性,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人们交流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听不明白的还可以重复。然而,“舞台语言”却是剧中用以交代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舞台语言”是剧作者写给剧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特殊语言”;是剧中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深化剧情的发展经过加工的艺术化了的“人物语言”。

但是,“舞台语言”又不能完全地脱离现实生活,如果某个舞台人物所说的话,既没有生活气息又不符合生活逻辑,那么这个人物就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也会对整个剧情的发展和全剧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创作土壤和源泉。如果艺术与生活脱节,就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

然而,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又会得益于艺术作品的反馈和影响。也正是有这么多的思想性强的艺术作品的不断出现,才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充实,社会更加文明。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推进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由此可见,舞台语言必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艺术化的语言,而演员也必须从作者所提供的艺术语言和主题思想出发,把产生这些思想和语言的生活与人物再创造出来。使剧中人物让观众感到真实而亲切,从而得到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所以,生活语言与舞台语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戏曲语言的“特殊性”

(一)戏曲语言的“动作性”

众所周知,戏曲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的和谐统一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形体动作、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其本质就是行动的艺术。所以,戏曲语言本身也是一种动作,它是剧中人物思想活动的动作化的表现。要想使剧中的语言能够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就必须让语言充满强烈的动作性,要给演员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演动作的机会。

(二)戏曲语言的“抒情性”

据传,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写成后,当时曾有人认为写剧本不足道哉,劝他去讲学。他笑着回答道:“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者情也。” 在谈笑间,汤显祖一语道破了戏剧艺术的抒情性特征。戏曲艺术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是剧中人物表达感情的基本依托。在剧中无论是人物的唱词、对白和念白,都必须渗透着人物强烈的内在情感,没有感情就不能成为戏曲语言。在经典剧目中,那些优美的戏曲语言,不仅是剧作家思想的结晶,也是感情的结晶。剧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都是靠着人物语言中强烈的情感来打动观众的。像《窦娥冤》中窦娥的含冤负屈;《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长亭送别;《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死而复生……窦娥那怨天恨地的哭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崔莺莺那未登程而先约归期的恋恋不舍“伯劳东去雁西飞,万水千山何日归。眼中流尽血和泪,心底还同未烬灰”等,无不饱含着剧中人物强烈的内在情感。

(三)戏曲语言的“音乐性”

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独有的又一个基本属性。这是由戏曲语言的舞台性所制约的,因为戏曲语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而传达给观众的,因而它的语言必须具有“上口”“入耳”的特点。所谓“上口”就是读起来响亮、清楚,演员念在口里舌端要顺畅,铿锵悦耳,动之以情,进而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谓“悦耳”就是让观众能够听得清、听得懂、记得住,动之以容,进而引起观众的兴趣、思考和思想的共鸣。戏曲语言的音乐性是和大自然以及现实生活的音响、节奏相联系的,诸如风雨雷电、林中鸟语、泉水激石、古刹钟声、潮落潮起、蛙鼓蝉鸣、猿啼莺唱;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音响,是天籁之音,是培养戏曲语言音乐性的天然沃土。戏曲语言如能恰当地运用象声词,相应地、客观地模仿描述人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在字音、语调、句法、旋律、节奏等方面与之相配合,尤其是能与人物的心情、动作协调一致,融合为一,就不仅可以把生活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能把人物和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增进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戏曲语言“程式性”

中国戏曲是以“虚拟”为美学基础的舞台艺术形式。其戏曲语言也是用虚拟化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它的唱词具有诗意性的形式美。戏曲演员不仅要有生活体验,而且还要致力于从广泛的间接生活和其他表演领域的学习,从中吸收创作灵感。它不追求再现生活的真实场景,而是强调营造诗意的生活意境。戏曲的念白也多数是表现音乐性节奏和写意性的诗化语言。中国戏曲语言还讲究含蓄,这种含蓄是在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它追求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戏曲语言还具有鲜明的代言性质的程式化。因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念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各种曲牌和板式,武打有各种套数和档子,其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一定的格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程式。戏曲语言程式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引子(用以表达剧中人物的经历或当时所处的环境,并对剧情发展作出交代)、定场诗(是剧中人物第一次出场时所念的诗,通常是七言四句)及对白、独白、旁白(场上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其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内白(在后台说话);等等。程式是戏曲舞台上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综合上述的诸多因素,“戏曲语言”是多种元素融合的“特殊语言”。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但要有多方位的生活体验,还要善于在生活中汲取和提炼具有典型特点的生活素材,然后再运用自己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形象化的“戏曲语言”,才能够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舞台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戏曲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