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报道要弘扬中华文化之美

2018-03-27谢建刚李海霞

传媒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外语中华民族

谢建刚 王 胜 李海霞

(1.张家口广播电视台 2.张家口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来自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开头语。如今,随着2022年冬奥会脚步的临近,人们学英语、说英语的热情也日渐高涨起来。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体系里,学好英语,就可以更好地与世界沟通,更好地丰富我们的母语。然而,不分时间、不分情况,过度使用外语词,特别是主流传播媒体,如果对外语词汇不加翻译而直接使用,不仅影响传播效果,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一、中外文夹杂随处可见,乱用滥用不合规范

“明天conference(会议)上,要对你那个report(报告)进行discuss(讨论)……”。听到电视剧里出现这样的中外语夹杂表达方式,你是觉得“时髦”,还是有点“硌牙”呢?这种汉语和外语混搭的现象,不仅只是出现在影视剧中,在自媒体上也越来越常见,甚至在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中都难以避免。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字母缩略词的踪影。比如《OLED吸引投资者彩电显示技术之争暗战升级》《2017年ST成城继续游走在退市边缘》这两篇文章都难以找到对OLED,ST应有的解释,这让对财经领域不熟悉的读者有些看不明白。除了报纸,电视也不例外。体育频道中,KHL(大陆冰球联赛)等字母缩略词经常可见,外籍运动员名字不加翻译直接播出,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可以说,在全球化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外语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上,曾有一段名为《中英混搭八法》的视频,其对不顾场合的中外混搭语言习惯进行了讽刺,所传达出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担忧,足以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对此,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指出,主流媒体使用外语词而不加注释的滥用,是不合乎规范的。

二、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既然英语不能滥用,那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和扑面而来的全球化,还学不学英语呢?当然要学,而且要学好。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学习英语为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语言之间的学习、借鉴现象非常普遍,几千年来,汉语一直都在开放中丰富自己的语系,有许多词汇来自外语。比如,葡萄、沙发、幽默、坦克等词汇,是经过翻译之后融入汉语的。同时,英语学习汉语也很常见,比如,中国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未见),被大多数英语国家所承认,kongfu(中国功夫)、tofu(豆腐),已经融入了英语词汇。但语言的学习融合并不等于说可以滥用,媒体如果在报道中不加翻译的掺杂英语词汇也是文化不自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必要的注释。所以,对待学习英语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既要认真学习交流,不断吸纳;又要善于将其本土化,而不是盲目堆砌、无条件吸收。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文化语境中主要是英语全球化,这象征着美国的语言霸权,因为它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对英语本身产生极深的影响。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紧密相关的汉语正在不断受到重视。在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汉语即是其中之一。奥运会是国际性盛会,我们应该借机普及推广汉语,这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

三、树立语言文化自信,扩大汉语的影响范围

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集体的智慧。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其表达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礼赞。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2年冬奥会筹办之际,媒体记者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英语,做到能够更好地与国外人士交流;同时,媒体记者也要树立起使用汉语的自豪感,在用英语采访国外运动员和国外同行期间,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普及一下汉语,让他们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清新隽永。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编写新闻稿件时,一定不要夹杂使用外语词,这不仅是让国内的大众看懂,也是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必然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媒体人,我们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外语中华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