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如何守住时代冲击的最后防线

2018-03-27

传播力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频道民生

民生节目形态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都市报、晚报上出现的一些市井新闻、百姓新闻。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也就是今天的《第七日》,已经带有民生新闻的品质。自此之后,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开办了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如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夜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成都全接触》和江西的《都市现场》等等。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虽然我们无法考证,目前国内到底有多少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民生新闻栏目以它较好的收视表现,赢取了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王牌新闻节目,并使它所在的频道成为最受欢迎收视最好的地面频道。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地面频道的生命线。

民生新闻节目的崛起并非偶然。民生新闻的内容往往与人们的生存、生活、生命息息相关。它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民生、民意、民情的真实反映。民生新闻的出现,曾经让一度“沉迷”的地面频道咸鱼翻身,可时至今日,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媒体生态的变化,电视站在了媒介的末端,成了受众最后的选择。在时代的冲击下,很多知名的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都有大幅度下滑。虽然时至今日,民生新闻栏目仍旧充当着地方电视频道的收视先锋,仍然对所在频道收视有决定性影响,但如果无视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不在变化中转型、调整,那么未来,民生新闻栏目,很难守住最后的这道防线。

面对收视下滑,受众逃离,民生新闻节目到底应该如何转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首先要遵循传播规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曾在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明确提出过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获得什么效果。这也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谁”也就是作为传播主体的电视媒介。“获得的效果”自然是收视率和受众的认可度,也就是电视媒介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以及“对谁说”。“说什么”是传播的内容。“渠道”是传播的媒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电视媒介本身,但这里我们可以延伸到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对谁”也就是传播的对象,电视受众。这三方面就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方向,核准民生新闻内容,创新节目形式,建立与受众的新型关系。

一、民生新闻内容回归民生

无论媒体生态怎样发展,内容为王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民生新闻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内容?有人形容民生新闻,一地鸡毛,家长里短的琐碎、追求娱乐化的传播、下里巴人的格调。有的民生节目,注重视觉冲击,以新、奇、特来博取受众的眼球,有的更是充斥着窥探、猎奇以及暴力。这些报道虽然能够在某一时刻得到受众的关注,却无法与受众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而真正能够吸引到受众的是有效的信息传播。还有一些类似于帮办式的民生新闻节目一度异常火爆,其中不乏“鸡毛蒜皮”的琐事,邻里家庭之间的纠纷,往往呈现一种庸俗化、低俗化的效果。这一类内容,够“民生”,却无法真正称之为新闻。媒体的介入模糊了记者自身的职责,同时也打乱了社会分工,增加了社会成本。

民生新闻应该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同时不断地拓展出“民生”的真正内涵。首先,要真正了解民生的概念。民生,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民众的生活。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具体来说,民生可以细化到很多方面,如医疗、教育、住房、医保、社保等等。也就是说,真正的民生一定要涉足公共领域,能够涵盖多数人所关心的领域。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消息的渠道有很多。对于特定时段的电视新闻栏目来说,已经无法做到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在这时,就要充分将电视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对政策、趋势做权威解读。对于很多人们关心的譬如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往往停留在政策表面,而对于政策的细则实施、背后的原因等并不足够了解。这也是这些政策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媒体应该做好政府职能和民众沟通的一个桥梁,从而促进人们更好的生活。其次,民生新闻应该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里变化。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加强。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面对物质生活的发展、现代科技技术的创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民生新闻,应该承担起人文精神的传播和传承作用。如一些“最美教师”的评选,“感动人物”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看似单纯宣传主旋律的报道,却贴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更能够得到公众的精神认可。它表达了一种价值观,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再次,对于一些监督类报道,民生新闻栏目在发挥“环境监测”功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受众情绪的管理。在一些“社会矛盾”出现时,不能一味地展现矛盾,成为“扒粪者”,也不能扮演“法官”的角色。要避免通过自己的内容报道展现,让受众形成一种负面的刻板印象。相反,应该通过更多的政策解读,去引导受众,疏解他们的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二、延展民生新闻的形式

现在的民生新闻栏目做得越来越大,因为诸多原因,节目时长一再扩展,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从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当节目不断延长,此时是不是应该通过一些品牌板块的延伸,来释放节目的能量。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夜航》,七天七个板块涉足医疗、消防、警事、司法等各个领域,不仅可以以优质专业的内容提高收视,也可以让大家形成收视期待。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成熟板块拓展成新的节目。

除了在节目中增添节目样式,还要将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线上可以多利用新媒体,增加小屏直播次数,及时传播有效信息。这种新媒体直播,受众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却可以分析出不同用户的喜好特点。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在非节目时段,发布权威信息。线下,可以通过活动带动节目。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节目,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以活动带动节目,以节目带动队伍;以活动树立品牌,以品牌促进效应。活动,不仅仅能够增加受众的参与度,还可以与受众建立稳定的关系。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可以利用品牌影响力,拓展产业,形成一种集群模式。

三、注重受众管理

现在媒介生态的不断变化,早已不是最早的传播“子弹论”的年代。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因此受众的选择和喜好也成为民生新闻节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新媒体不同,传统媒体缺少获取受众数据的渠道,同时也很难得到受众的信息。那么怎么将受众和节目本身建立起“关系”,如何将民生新闻内容更好地服务受众,与受众建立有效连接,真正的实现受众向用户的转化,就需要做好受众管理。

首先,可以利用新媒体实现节目中的实时互动来获取受众信息。如在节目中发起互动话题或者设置摇奖答题环节,节目播出时能够参与到节目当中的,一般来说都是节目本身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他的个人微信或者微博等账号信息,获取受众的信息,了解参与者的年龄段、职业等。

其次,可以通过社区建立受众群。这方面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建立了50多个社区工作站,开通热线,将服务的范围精准延伸到社区当中,既形成了稳定的收视群体,也成功地加强了品牌的影响力。建立这种受众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将这些受众转化为用户,为广告客户提供便利,通过收视之外的渠道增加收入。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民生新闻依旧有它的生命力,适时完成自己的转型,才能守住最后的防线,赢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在“民生新闻”的高收视中自嗨,就会丧失这三大转型能力!传媒内参.

[2]丁冲.突破“你播我看”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大趋势.

[3]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华.后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融合与民生新闻转型[J].现代视听,2016(03).

[5]孙中山.三民主义[M].岳麓书社,2000:167.

[6]王雄.电视“民生新闻”的幻象和转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频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寒假快乐频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