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2018-03-27谢琳琳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建筑施工报告

谢琳琳, 韩 婷, 胡 毅, 乐 云

(1.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2.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我国GDP以103856.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的建设主体,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带动就业等发面起着巨大作用[1];但施工企业在生产活动的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伴随着建筑垃圾、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再加上建筑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等隐患,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创造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对自身活动给外界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施工企业也必须适应发展要求进行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建造模式和粗放的经营模式,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更多的参与海外建设,与国际接轨。近几年,SA8000已成为我国施工企业“走出去”遇到的一大壁垒[2]。为了更好的推动施工企业转型,加强国际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加快社会责任建设,提升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形象。

目前,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整体意识以及实施情况都比较好,而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差。Liao等[3]通过对比研究欧洲、美国/加拿大、亚洲及中国的国际施工企业的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报告发现,欧洲的CSR意识以及整体实施情况都是最好的,而中国的社会责任建设情况相较最低,且信息披露意识也是4个区域中最差的。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本文旨在:(1)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文本研究,了解我国施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及现状;(2)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构建出一套较为全面合理的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指标体系。该研究结果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界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能够帮助施工企业明确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1 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ISO26000中,社会责任被定义为“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4]。本文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Construc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CSR)内涵与上述定义一致,但具体的实施议题略微不同。

学术界关于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但整体上仍处于研究初期,Jiang等在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比建筑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提出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研究重点仍集中在是否应该履行[5],已有研究已经证明社会责任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6],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7, 8]。但是关于社会责任内容界定以及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还比较欠缺。

为了让利益相关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情况,CSR报告被作为主要的信息披露手段之一,它被认为是目前向外界传达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最有效工具之一[9],报告的合理编制能够让相关者更好的了解企业CSR贡献,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发布,除央企外,都是基于自愿原则的,并没有被强制要求,建筑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10]。但报告发布情况及所包含的内容仍能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关于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闫文周、王道鹏根据SA8000标准要求,建立了包含核心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的四维指标体系[11],但该体系只针对SA8000标准,内容主要集中在员工权益方面,且适用面较窄。刘雨卉从环境、经济、法律和伦理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因子分析确定了员工、环境、顾客、社区、供应商、投资者、法律7维度指标体系[12],使指标体系更适合用来评价。而赵晓婧等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指标体系,赵晓婧结合施工企业特点,从项目和组织两个方面来识别利益相关者,确定了包含员工、股东、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合作者、债权人、社区、政府、环境的10个一级指标[13];而张涑贤、雷超则考虑施工企业特点确立了员工、社区、环境、分包商、业主5维指标模型[14];但他们都没有将公司治理考虑进指标体系中。公司治理是用来合理解决公司资源配置、协调组织中众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规则方法[15],它对企业的社会表现具有明显影响[16]。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与信息披露提供良好的平台[17]。许多社会责任标准中已经将公司治理纳入考核范畴,包括ISO26000、Reputex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及我国出台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因此,将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十分必要的。曾赛星则专门针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责任建设,分别从组织层面提出25个指标,从项目层面提出46个指标[18],研究角度新颖,明确了重大工程建设中不同参与方在工程不同阶段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 研究方法

2.1 内容分析法

为了解我国建筑业社会责任实施现状,本文先对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发布主体、发布方式进行分析,明确施工企业信息披露现状;进而对报告中提到的具体CSR举措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取向。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外界交流的有效手段,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所做出的贡献,文章通过对建筑企业报告的分析初步了解中国建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及认识。考虑到在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不是强制性的,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会发布,采用目标抽样的方法获取研究样本较为合理。文章选取我国建筑行业内排名靠前的100家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所选取的这100家建筑企业的公开网站、相关的建筑企业协会网站以及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等查询获得相关的社会责任报告;另外注意到,目前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方式主要有单独发布或者作为其他报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布,例如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因此查询范围不单是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包括其他相关报告。最终研究获得30份符合条件的社会责任报告。

对所收集到3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全面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对事件频率或所描绘的主题进行计数,获取报告中的观点,总结得出相关结论[3]。主要做法包括:(1)将每份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举措进行记录;(2)将相似的举措合并,同时分类汇编入不同的主题中;(3)总结每个举措在所有报告中被提到的总频率。

2.2 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施工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能够初步了解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内容取向,接下来文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全面探索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取向,并构建指标体系。

(1)检索资料,遴选指标。根据上文对建筑企业CSR报告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文献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建筑业)、ISO26000、SA8000等国家、国际标准,初步构建指标框架,该指标体系分为管理、社会、经济、环境四个维度,共63个具体指标,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具体列出。由于这个评价体系只是单一的对已有资料的总结归纳,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建筑业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筛选。

(2)专家调研,确定指标。为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本文邀请了来自建筑行业的30位专家对指标进行判定。为使研究结果尽量客观,我们邀请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专家,其中30%从事科学研究,20%从事乙方管理,17%从事甲方管理,33%从事工程监理及设计管理等第三方咨询服务。这些专家在建筑领域的工作经验大都在10年甚至20年以上,十分了解我国建筑业的行业特点。本研究向这30位专家发放了问卷,请其对初步筛选出的63个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评分,评分等级分为1~5,5个级别。

本文综合这些专家的评分及建议,筛选出37个重要指标并重新将其归为8个维度,分别是公司治理、环境管理、员工、社区参与、政府、股东、客户、合作伙伴。具体内容见下文表5。

(3)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意见确定出指标体系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由于评分结果受专家主观性影响较大,为尽量减少误差,本文对被邀请的30位专家进行了二次筛选。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专家需要来自不同的领域,且需要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根据专家背景及专家座谈结果,研究最终采纳了25位专家的评分表格。这25位专家中有40%的专家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而且来自不同的领域;有20%的专家来自科学研究;28%来自甲方管理;16%来自乙方管理;12%来自政府监督;24%来自工程监理及设计管理等第三方咨询服务。

运用层次分析法请各位专家对各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各指标具体见表5。具体指标评价标度和含义见表1。

表1 指标标度和含义

针对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计算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及相关调整后,其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小于0.1,满足要求。其中一级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其他计算结果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一一附上。最终赋权结果见表5。

表2 一级指标系数矩阵

注:表中λmax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Wi为各指标权重

3 施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研究

3.1 社会责任报告分类

在选择100家企业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时,根据公司网站或相关协会网站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将它们进一步分为以下3类(图1):

图1 社会责任报告分类

(1)A类——提供在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B类——没有在线报告,但提到了一些相关社会责任信息;

(3)C类——网站上没有提供社会责任相关信息。

如图1所示,30家公司(30%)在相关网站上提供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些社会责任报告有些是单独编纂的,有些则包含在企业的年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中;46家公司在其业务运营和建设活动中采用了社会责任作为其经营战略,但没有在相关网站上提供社会责任报告;其余24家公司没有提供社会责任报告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初步分析,不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潜在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责任实施和报告的发布会增加额外成本或者没有信息披露意识,报告的自愿性质以及在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缺乏法律执行力等方面的原因。

总体来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并不多,大部分企业只是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中,而具体的实施程度不得而知。在这30家A类企业中有73%都是国有企业,有25家为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成为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力军,这是由于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向人民群众披露经营信息[10],而且通过公开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树立社会正面形象,吸引众多的股民购买其股票。

3.2 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分析

文章针对收集到的30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尽的内容分析,分类总结并记录了38个具体指标,并进一步归类为6个层面,具体内容见表3。另外为了了解不同性质企业的CSR认知差异,文章采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企业性质与各维度频数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4。

(续表3)

表4 企业性质与社会责任取向的关系

注:χ2=27.656(p=0.000,df=4)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公司内部治理。如表1所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所有企业都设法证明了他们在企业治理中积极做出了道德和价值观的承诺(指标1.1),且绝大多数企业都表明自己依法治企(1.2)并不断健全治理结构(1.3),这可能是公司内部良好的治理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给公司创造利润[19]。但指标信息披露(1.4)及社会责任规划(1.8)都没有过半,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的CSR意识不强,且社会责任管理多是采用临时性、应急性的短期社会责任行为,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20]。这可能是由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度不够以及多余成本支出。

(2)环境管理注重“在建”忽视“建后”。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企业在环境管理维度上的指标更多地关注“在建”过程,节能减排(2.1)、绿色施工(2.2)、噪音粉尘的处理(2.3)都是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比较关心的内容,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大。建筑必须保护好施工工地周围的环境,这对项目的顺利完工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项目建成后,建筑企业对环境的修复(2.5)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2.6)相对不到位。建筑企业应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对项目的全周期进行全面的环境管理工作。很明显,施工企业在环境责任维度关注的重点是“消极因素”。无论是节能减排、绿色施工还是噪音粉尘的处理,都是由于这些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巨大且直接[3]。而像“管理体系建设”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积极举措则较少被采用。

(3)注重员工的健康发展。从上表我们可以得知,员工健康与发展指标比较多地集中在用工管理(3.2)、员工培训(3.5)、以及安全生产(3.11)等方面。这一部分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其工作强度大、环境危险,为了保证员工安全,用工上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而在民主权益(3.3)、关爱农民工(3.10)、员工绩效评估(3.12)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足50%)。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一线员工普遍教育水平低下,他们的维权意识不足,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企业对其关注度不够高。但近几年,国家及社会各界呼吁保护农民工的声音越来越大,对一线人员的关注度增加,相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这一块的责任建设。

(4)社区与公益议题片面,更倾向于慈善公益等议题。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社区与公益层面越来越重视,在社区与公益层面各个具体指标层面上,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指标5.4)、扶贫助困(指标5.2)等指标达到80%以上。但类似于社区资源补偿(指标5.6)在建筑企业中覆盖率比较低,只占了20%左右。这也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社区公益的认识较为片面,部分企业认为社会责任只是慈善、作秀[2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各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度不足。

(5)海外责任的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在所收集到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大概有6家企业将海外责任作为单独的部分披露。其他建筑企业可能由于还没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是承担海外社会责任的成本高等原因,对这一块内容都不太重视。总的来说,海外社会责任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也只是较为简单的扶贫助困。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将越来越频繁,企业必须重视相关海外责任,提高国际认可度。

(6)从表4卡方检验结果(p=0.000<0.05)可以看出不同性质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存在明显差别。主要差别在于私企比较注重经济建设而在社区公益方面认识不足;大部分国企没有将经济纳入社会责任建设范畴,但作为国家企业,在社区公益慈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此外,惊讶的是,私企比国企更关注员工的健康与发展。这可能是因为私企竞争压力更大,关注员工发展更利于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21]。

4 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表5为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得出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全面的囊括了建筑施工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中应该考虑的内容及侧重点。

表5 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模型

注:表中数字为各指标占比

针对评分结果,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得出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取向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从准则层来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取向主要集中在环境管理(17%)、员工(18%)、社区与公益(16%)以及政府(14%)这四方面。公司治理、合作伙伴、客户、股东四个维度的权重相对较低。

(2)从指标层来看,公司治理下的各个指标得分较为均匀;环境管理维度下的绿色施工以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所占权重比较大,土地复垦以及社区工地绿化相对较低;员工维度下生产安全、员工培训以及职工健康的权重比较大,其他比较均匀;社区与公益维度下保护社区环境、本地化采购,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指标权重比较大;政府维度下带动就业的政策或者措施所占权重较高;股东、客户、合作伙伴维度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工程质量和创新、促进行业发展等层面。

5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国际合作越来越多,无论是学术界、企业还是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都在加大。本文从社会责任报告中探索了解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建设情况、内容取向;随后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国际及国内相关社会责任标准、规定,并借鉴专家意见,从理论层面得出建筑业社会责任应该包含内容,并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具体成果如下:

(1)从CSR报告文本分析中得出我国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注重公司内部治理,但总体并未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组织管理层面;

2)环境管理注重“在建”,忽视“建后”;

3)注重员工的健康与发展,对民工的关注度不够;

4)社区与公益议题片面,更倾向于慈善公益等议题;

5)海外责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6)国企与私企对CSR的认知存在差异,主要差别在于私企比较注重经济建设而在社区公益方面认识不足;大部分国企没有将经济纳入社会责任建设范畴,但较注重社区公益。

(2)从理论研究层面明确,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取向应包含“公司治理、员工、环境管理、社区与公益、股东、合作伙伴、客户、政府”八个维度37个指标的内容。基于专家访谈调研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八个维度的社会责任内容重要性排序如下:员工(18%)、环境管理(17%)、社区与公益(16%)、政府(14%)、公司治理(10%)、股东(9%)、客户(10%)、合作伙伴(6%)。

总体来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社会责任建设存在偏差。此外,通过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整理发现,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布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内容不全面,议题披露程度不深,可读性差等问题,而且各报告内容、结构大相径庭,实际价值不大,不利于评价和比较。这也说明我国施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不足。促进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全方面建设,需要国家、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进一步的宣传、引导。

本文从理论层面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指出企业在社会责任培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员工、环境、社区公益等维度的培养。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更全面的理解社会责任,为其社会责任行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减少社会责任决策、实施的盲目性,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此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合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明确了施工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并为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标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已有标准及专家理论认识上的,后期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证研究对指标模型进行验证和必要的校正,确保指标模型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建筑施工报告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建筑施工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初探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