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思维视角下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

2018-03-26杨坤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初中生

杨坤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生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注重从影响初中生朗读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内在关联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关系性思维对普通话与方言、朗读者与作者、朗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朗读水平与教师指导能力、朗读的几种支持性条件的相互联系进行思考,可以动态地理解与领悟朗读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关系思维 初中生 朗读教学 朗读能力 指导能力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地区语文学科教学也陷入了重“文”轻“语”的误区,具体表现在师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教师的教案多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侧重的是对写作技巧的讲解运用,对试题的重复模拟练习,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分析却很少出现;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就是一张张试卷、一个个的阅读框架、一篇篇的写作模版。一方面,在于考试中不考朗读,即使在朗读上花费时间也是“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朗读要占用课堂上很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对朗读的误解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也不是教师自身就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在关系思维视角下寻找提升初中生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即抓住影响初中生朗读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内在关联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以期能走出朗读教學的误区,让朗读回归课堂,回归语文天地。

一、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流利的普通话会让朗读更加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反之,方言朗读就显得较为生硬,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卷舌音等发音不准确。缺乏一定的美感。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优化语音面貌。所谓语音面貌,是一个人说普通话时语音系统的总体情况,即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说话时是否具有普通话的“韵味”。在课堂上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朗读时发音也挺标准,吐字也很清晰,方言语调也不是很明显,但仔细一听就是缺乏普通话的韵味,这就说明语音面貌尚需提高。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应正确认识二者各自的价值与意义。普通话具有为全民族服务的特性,是既根植于方言又高于方言;而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只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随着经济社会与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平的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合使用具有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因此,提倡朗读也是相应国家号召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通过朗读教学,注意克服方言语调的影响,规范课堂语言,针对发音中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在潜移默化中消除方言发音对学生朗读方面的不利影响。教师可以组织专题活动,对本地区方言发音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方面存在的冲突予以重点突破,强化巩固,为学生朗读水平提高奠定发音基础,不断优化学生的语音面貌。

二、朗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字字认真,用心倾注,却表达不出原文的精髓,即使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画龙点睛、一唱三叹的妙言警句,也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朗读效果。但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时血液沸腾,如在文中,乐此不疲,明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涉及到朗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是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知行合一,感同身受,还是游离其外,为了朗读而朗读。实际上,只有当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会超越文章内容本身,而文章的存在也会因此产生新的意义。央视《朗读者》通过让每位嘉宾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过、激励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不同的人生故事,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而其中的环节“先讲故事,后朗读,让大家对这个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朗读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如何让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首先,要建立特殊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把文字符号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场景,使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对朗读产生兴趣。其次,教师通过范读,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极易受到老师语气、声调、表情的影响,会有意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神态等。如《谈骨气》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那一个“拍”字,为我们展现了闻一多先生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那愤怒的神态,那浩然正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加大指导力度,培育同学们朗读的信心。

三、朗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系

经常有同学抱怨写作文难,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有同学临时抱佛脚,写作文之前查资料,东抄抄、西看看,最后形成一个“四不像”的文章。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的语文资源积累不够。语文资源积累丰富,学生写作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如何积累语文资源,提升写作能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朗读,也就说,朗读能力的增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增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朗读的多了,对资料的了解也就愈加丰富,读过的内容便会成为个人的积淀,终生受用。例如,朱自清的《春》,语言浅显易懂,且修辞精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教读这一课时,教师不仅可通过范读、精读、赏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文中绚丽多彩的景象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春草图,映入眼帘,令人沉醉其中。还可以通过精心的配乐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显现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而在实践中,又有多少学生将这些语句转化为个人写作中的优美素材。如此一来,美句的积累过程是多么的轻松愉快,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朗读水平与教师指导能力的关系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早读课上听到的是学生有气无力的读书声,拖腔拖调,有的如同“念经”,这让语文老师很是烦恼,也说明了初中生的朗读水平亟需提高。可以说,初中生朗读水平与语文教师指导能力有极大的正相关,教师指导能力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起到消极作用。教师指导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上的指导,教师的鼓励、人文关怀、宽容与耐心也是指导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一般不太喜欢跟读,教师的示范朗读榜样作用体现不明显,另外,一些教师也不愿范读,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朗读水平缺乏信心,或没有认识到范读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在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指导能力。教师的指导除了在课上做语法、基本技巧的传授之外,应该走出课堂,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例如讲解阅读题的时候,可以进行示范朗读。班会的时候,可以做读报朗读。甚至于寒暑假,也应该利用起来。可以布置一些有声的作业。如每天朗读一篇适合其朗读水平的文章,开学之后上交三十份朗读语音文件,将朗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抛开了书本上呆板的文字,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这种新奇的方式定会重拾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的朗读辅导工作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一定会喜欢语文学科,进而喜欢上朗读。

五、影响朗读的几种支持性条件的关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影响他们朗读的支持性条件很多,既有学校领导与教师,也有家长,而学生自身对朗读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也是重要的支持性条件之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一些学校领导与教师对朗读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升学考试不考的内容不需要花费时间,还是分析文章更实用;二是把朗读教学看的过去简单,“读读课文嘛”,“再说课文里的字学生都认识,自己就可以读,还用教师教吗?”基于上述错误的认识,一些学校没有了朗读活动,也没有朗读的教学专题课,在早读课上也是记忆背诵考点知识。另外,家长对朗读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笔者对所教班级的调查,大多数家庭没有朗读的氛围,家长对学生也缺乏积极的支持与引领。除了上述支持性条件外,学生自身对朗读作用的认识也不可忽视。有的初中生更注重教师的文章分析、知识讲解,他们认为这才是学习语文的重点,朗读只是上课应付观摩听课者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一方面,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把朗读当任务。另一方面,不能自发地进行朗读训练,从朗读过程中得不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也享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说,更新观念,形成有效的支持性合力是提升初中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一般而言,初中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与校长对朗读的正确认识与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校长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朗读能力-语文素养三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进行顶层设计,鼓励支持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而语文教师也应为学生量身定做可行性的早自习、自修朗读计划,并与班主任合作贯彻执行,同时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短信平台等积极与家长沟通,创造各种活动让家长见证朗读对学生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促进。可以说,正是通过多种支持性条件的合力形成,学生喜欢朗读,朗读提升阅读能力、审美情趣、个人综合素质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总之,正确认识朗读教学过程中几种关系是走出初中生朗读困境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但也对学校领导与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更新教育思维,动态地协调、解决影响朗读教学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在关系性思維下探寻一种动态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愿景,帮助每一个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全面的发展,这仍需要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晓静.普通话水平测试细解与培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0.

[2]余铋珍.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71.

[4]庞妍.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D].辽宁师范大学,2013.29.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