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应秉持大课堂观

2018-03-26袁绍萍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遗迹长春校本

袁绍萍

【摘要】在大课堂观理念的引领下,于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以探访本地历史遗迹为内容的校本课,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踏查。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历史遗迹现场,想象当年的状貌,学习访问、调查的方法。该校本课是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身边的历史,激发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大课堂观 遗迹 踏查 激发兴趣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我在七八年级开设了校本课《探访净月遗迹》,我和学生们对学校所在的长春市净月区现存的历史遗迹,坐落于净月区的吉林省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进行了理论上的学习并饶有兴趣地实地踏查,是历史校本课的有益尝试。校本课实践让我和学生们重新审视家乡的历史文化,同时对提高教与学的效益也进行了反思。

一、开设校本课背景

1.英国历史课的启示。重庆巴县中学历史教师曾永江在《英国历史课堂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2009年访问英国迪克斯中学了解到的中、英两国历史教学的差异,及由此显示的两国教育理念、具体教学行为的不同。他介绍说,英国的历史教学,教材之外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秉持一种大课堂观。

比如,学生了解17世纪的手工业,到完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原貌的废墟,亲自参与蜡烛的制作,用羊毛织布,制作皮鞋等,体验17世纪手工业的水平。读了曾老师的文章,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课堂也开设在历史遗迹现场。

2.踏查活动的愉快体验。从2015年起,我参加了“踏查长春”团队的活动,长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化了我对家乡的了解与认可。我希望学生也能通过踏查活动体验历史与地理碰撞后思想情感的升华。

3.发挥校本课的作用。初中历史校本课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旨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身边的历史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二、校本课实践与收获

1.校本课内容设置。以净月区历史遗迹及坐落于本区的博物博为载体,本学期校本课设计了七个学时,第八课时为作业展示与交流。七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长春厅与新立城小街、长春厅遗址踏查;柳条边介绍、靠边王、靠边孙柳条边遗址踏查;净月潭金代古墓介绍及踏查;吉林省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参观并交流感受。其中室内课仅有两节,其余六节为实地踏查(参观)课。

选修历史校本课学生共33人,七年级17人,八年级16人。七八年级分别分为4个学习小组,自命组名,如“四女探史组”“探索发现组”等,在理论学习与踏查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为了验收学习成果,第一课时就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每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基于学习内容的手抄报,二是每个学生任选所学校本课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

2.校本课学习收获:

(1)激發了学史兴趣。校本课实现了开发身边课程资源的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乐趣。给爱好历史的学生搭建了研究本地历史的平台,选修本课填补了家乡史的空白。

(2)辅助学习国家课程。校本课资料与国家课程有一定联系,比如净月潭金代古墓,可以作为学习“女真族的崛起与金的建立”的史料,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关心家乡古迹保护。学习校本课,因拓宽了对家乡的了解而强化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学生们对家乡遗迹现状有了切实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保护家乡珍贵的遗迹进行了思索与交流,在作业中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4)初步掌握了实地考查的学习方式。通过校本课的踏查活动,学生知道了学习历史不仅仅限于书斋中,更要进行实地踏查。学生们在踏查活动中观察认真,主动向居民了解情况。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表现了“90后”的抗挫精神及意志力。

(5)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吉林省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参观因故改为室内课,我倡导学生在节假日由家长带领参观。五一节后,七年三班的李超然同学兴致勃勃地分享了父母带她参观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的经历。说她父亲此前一直将该博物馆看作一家工厂,在她的请求下,父母陪同参观,验证了在课堂所学的内容。她们一家向亲戚、邻居讲述了参观的发现,必将扩大该博物馆的影响,产生蝴蝶效应,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功用。

三、提高校本课教学效益的思考

1.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室内课我主要以图片、文字的资料呈现,视频方式基本没有采用。据我所知,长春电视台《发现长春》节目曾经拍过长春厅遗址的专题片,如果能够截取片段,定能优化教学效果。博物馆的知识在不能参观的情况下,播放部分视频更能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课前准备应细致。对于踏查的课时,课前准备应到位。踏查的时间十分有限,需要迅速找到地点。遗憾的是,由于地点生疏,踏查靠边王柳条边遗迹找现场步行用时过长,占用了踏查靠边孙柳条边的时间。

3.踏查时间过短,学生意犹未尽。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探访净月遗迹》校本课的实施富有成效,踏查活动打通了校内校外的界限,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大课堂观。

猜你喜欢

遗迹长春校本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初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印语长春
方外观遗迹旧照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