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8-03-26刘潞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高中生价值观

刘潞璇

【摘要】网络新闻跟帖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针对新闻介质的全方位评价内容和话语体系的总称。网络新闻跟帖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空间上的云展性、话语上的情绪性和表达上的碎片性特征。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跟帖已经对高中生法治价值观教育、功利价值观教育和消费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优化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必须不断加强网络新闻跟帖的方向性教育,提升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法治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力;必须发挥网络新闻跟帖的功利主义效应,引导高中生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大力营造科学消费的跟帖氛围,控制“异化消费性”网络新闻跟帖和消费攀比性网络新闻跟帖转发的数量和频率。

【关键词】网络新闻跟帖 高中生 价值观 对策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传播学特点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跟帖式”网络新闻传播阶段,即普通网络跟帖时代(2003-2006)、泛互联网新闻跟帖时代(2007-2012)和大数据网络新闻跟帖时代(2013-今)。这三大网络新闻跟帖阶段的划分不仅表征着新闻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网络新闻跟帖传播方式和传播深度的变化。具体讲,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挂靠性。在新闻传播学上,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导型方式是时政要闻和即时性新闻跟帖。大多数网络新闻跟帖都是挂靠在特定的时政要闻行政管辖部门并具有明显的网络“土地专属”性质。比如,国内首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结合的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于2013年7月正式上线,该媒体挂靠在上海报业集团的网站上面并设有自己的专属服务器,该媒体由《东方早报》团队运作,脱胎于传统媒体,专注于打造自己的原创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领域;凤凰新闻客户端是挂靠在凤凰网旗下的移动端新闻APP,2014年初问世,最具特色的运营产品是其独创的主笔体制,主打情怀、知识和趣味。相比同类APP,用户群体学历较高,一线城市所占比例较高;人民日报客户端挂靠在人民网专属服务器下面,于2015年5月上线,是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加快推进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网络新闻跟帖的挂靠性使得网络新闻跟帖的服务器数据领有了大数据和云存储的特点,也使得对网络新闻跟帖的安全性控制变得异常艰难。

2.体验主观性。所谓“体验主观性”是指网络新闻跟帖给受众的直觉是“思想自由性”和“精神自主性”。客观来讲,偏激、摇摆和易变是网络新闻跟帖的重要“身份性”特征。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所说:“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摇摆不定,这是因为刺激群体的因素有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倾向于满足于某些低层次信息所带来的刺激,在刺激作用下的群体偶尔会表现得冲动易变”。所谓“偏激性”,是指参与网络新闻评价主体的观点具有极端表现的特征。比如,对政治类新闻的评价往往出现“亚政治舆论”色彩;对房地产新闻的评价往往脱离政府决策的方向性认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衡量往往具有“局外人”的特点;对军事新闻的评论往往具有个体认知性特点;对医疗卫生领域新闻的跟帖,往往具有“卫生污名化”倾向。所谓“摇摆性”,是指大多数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跟帖,往往具有前后不一致、观点不一致、政治原则不一致、经济观点不一致甚至法治意识不一致的情况。所谓“易变性”,是指网络新闻跟帖的长短、内容多少、思想倾向性、舆论主观性往往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甚至还可能出现同一跟帖作者的观点完全相悖的情况。

3.传播碎片化。新媒体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对时效性的追求尤过于往,多数情况是新闻首先在微博上公开,以消息的形式呈现,客户端随后跟进,最后才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这种媒体间的竞争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传媒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造成了新闻报道理论高度不足,在广度和深度上缺乏深刻性。受众在有限的新闻事实面前做出的新闻跟帖则能多的夹杂着个体色彩,受自身经历、爱好、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碎片化评论在所难免,甚至于有时候网友评论的精彩程度更甚于新闻事实本身。在这种关系中,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唾手可得,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也使得跟帖行为不再具备某种程度的仪式感,动动手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新闻的严肃性被消解撼动,部分新闻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影响

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不仅要进行各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注意自身道德水平的养成。而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所酿生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不仅影响到高中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制约着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客观来讲,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新闻跟帖已经对高中生的政治价值观、功利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和慈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

1.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法治价值观的影响。法治素质是中国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社会素质,因为如果失去了法律性认知,再优秀的“考试达人”都可能沦为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牺牲品。对于高科技领域的大多数从业者来说,如果失去了基本的互联网道德素质,就会产生诸多伦理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问题,比如借助BUG存留恶意盗取银行卡密码的行为、借助金融科技最新水平非法套汇的行为、在保税物流园区进行的电子报关舞弊行为、以非法套现为目的的股票交易软件开发行为、借助P2P网贷平台进行的非法集资行为、利用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进行的跨国资金转移行为、利用云交易的快捷优势进行的贿资交换行为等等。有关这些科技伦理和科技犯罪的网络新闻跟帖频繁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跟帖“地域”,必然對中学生的浏览记忆产生潜在的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各种道德问题和违法犯罪问题。

2.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几年来,日益深化的市场逻辑不仅没有提高国人的“良知善端”意识而且把“金钱拜物逻辑”推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试看那些为了争夺父母财产闹得不可开交的“儿女们”、那些为了争夺股权分割红利而大打出手的金融投机商们、那些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灵魂甚至肉体的意志薄弱者们、那些借助大数据网络频繁上演的“传销教头们”、那些利用大数据保密劣势不断深化的“假证制造者”们、那些利用微交易“幕后”性质频繁进行的黑箱交易行为、那些利用网络搜索优势盗取用户信息和存款的金融诈骗行为。可以这样说,这些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道德乱象和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对当代中学生的功利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当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异化的功利主义思想就会大行其道,在这样的社会形态里,良善意识和至尚美德被完全边缘化了,而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假冒伪劣、走私贩私、隐私舞弊、投机倒把、偷税漏税、学术腐败、医疗红包、跨国犯罪、行贿受贿就成为百姓崇拜的“主流功利价值”,于是社会便进入了自我调整的“戡乱”时期。这些社会负面因素如果被崇拜“微冲浪”的高中生们预览甚至认知就会对社会进步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3.大数据背景下新闻跟帖对高中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众筹观念的兴起,许多高中生改变了“脚踏实地式”的交易思维,进而滋生了各种各样的投机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消费意识,特别是近期微交易和支付宝平台的盛行更是激发了当代高中生“变异消费”观念的流行。这些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现象在物质性欲望的刺激下酿生了网络新闻跟帖的消费主义走向,比如假借低利率高回报的网络传销陷阱的泛滥、假借公司强大背景的非法集资性诈骗案件、伸向大学校园的P2P网贷变相诈骗案、各种借金钱魅力祸害高中生的高利贷诉讼案,各大网站针对上述新闻所贴出的评论可以说是数以亿计。有些具有消费导向的新闻跟帖不仅具有“异化消费”的嫌疑,而且通过图片跟帖或视频跟帖大肆宣传变态消费的畅快性和刺激性,从而为各种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进行免费的互联网广告宣传。这些“畸变”的消费意识不仅“悄无声息”的沾染着当代高中生的心灵,而且不断刺激着社会经验欠缺的高中生的欲望,于是各种学校网络欺诈便方兴未艾起来。不仅如此,异化消费倾向不仅造成了学校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合理消费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效度和广度,使得诸多学校教育培训领域出现了“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说,大数据背景下德消费性新闻跟帖已经对高中生消费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对高中生慈善价值观的影响。慈善是心灵自我放松的方式,根据克拉克的“慈善目的论”思想,人类慈善捐助行为或者出于“自我潜在目的”或者出于“他我内在暗示”,但在客观上都抚慰了人类心灵的脆弱层面,并缝补了日益“二元分裂”的社会感情伤疤。正当合理的慈善意识是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的,但当社会发展到极端利己主义时代的时候各种假借“生活困难”名义寻求国家资助的行为、以“生活无助”为由寻求政府无偿资助的行为、各种借助人类慈善心灵而发家致富的行为、各种打着“大数据众筹优势”而发起的捐资诈骗行为、各种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集资诈骗性慈善行为、政府性慈善官僚主义行为、慈善捐助主义行为、慈善资金非法挪用行为、慈善款项非法流失性行为便方兴未艾起来。这些慈善“怪现象”如果被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中生预览到就会产生类似于“马太效用”的皮格马利翁效用,也就是说会影响到高中生正确慈善价值观的建立和养成,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三、大数据时代高中生应对网络新闻跟帖负面影响的基本策略

中国每年有1000万左右高中生参加高考,对于正在集中精力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高中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未来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在高中校园出现的消费攀比性行为、极端功利主义行为、网络冲浪行为、数据暴力行为、游戏价值主导性行为、校园网贷诈骗行为却一再暗示着对高中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为此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大力营造科学消费的跟帖氛围,控制“异化消费性”新闻跟帖和消费攀比性新闻跟帖转发的数量和频率。在大數据时代,任何网络新闻跟帖都会瞬间传遍整个虚拟区域,这些跟帖的新颖性必然会被高中生快速浏览。当具有变异消费取向的新闻跟帖被高中生搜索之后,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和优化;与此同时各种消费攀比性新闻跟帖还会阻碍高中管理部门针对高中生消费价值观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的推行。为此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推行新闻跟帖的筛选制度。坚决摈除各种具有极端消费取向的新闻跟帖的传播,各门户网站应该注意新闻跟帖的分类、对比、筛选和删除工作,及时净化新闻跟帖预留“土地”的纯洁和清新。二是强化中国互联网服务中心的网络跟帖监督意识,推行新闻跟帖同步报告制度。对于不符合国家新闻传播法律制度的即时性跟帖,要及时上报给互联网管理部门,并进行冗余数据的强制屏蔽工作,籍此维护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三是推行科学消费道德奖励制度。对于社会上与时俱进的科学消费行为要大力加以宣传,对于与科学消费现实紧密相连的网络新闻跟帖要开通“绿色直通车”,使得正向的新闻跟帖能够被高中生广泛阅读和吸纳,从而建立起科学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推动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净化和升级。

2.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合理的利益和正当的权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的自然诉求。没有了利益的驱动再美好的道德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然而在一个生态演化的社会形态里利益的价值取向性很容易滋生“功利目的性”行为,也就是说功利主义思想如果失缺了优秀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发生“畸变”。为此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高中学校应该借助网络的大数据优势加强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宣传,要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伦理是优于“没有钱是万网不能的”准则的。对高中阶段出现的打工行为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对某些艺术类高中生的业余演出性盈利性为、机构雇佣性盈利行为、政府资助性产出为、出国盈利性培训行为、国外打工性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引,不要唯利是图和“金钱拜物”,否则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进而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二是学校要正确处理因为家庭经济背景不同而出现的校园纠纷现象,不能独断专行。有的高中老师对事故学生开出的“独断处方”不仅违背了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助长了校园功利思维的竞技。三是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挣钱思维,不要把高中生的感情问题、私下借钱行为、演出盈利行为混淆起来,要鼓励脱颖而出、鼓励创新进步;反对金钱万能论、反对有钱就是老大思想的滥觞。

3.提倡“依法治校”反对“校园自由主义”思想。所谓“依法治校”是指要依据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来规约高中生的网络行为、禁止在网络上制造发布传播不健康的思想和事件。与此同时各高中学校应该尽量开设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好主干课程的同时学好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要把互联网传播知识作为高考的必要前提;要制定各级各类高中学校内部互联网管理条例,约束高中生的数据处理行为。反对某些高中大数据高手利用“跟服务器后台优势”所进行的hacker行为、木马植入性行为、病毒分裂性行为、金融安全性行为。除此之外还要把“依法治校”还原为“依规治校”和“以德治校”要把“校园自由主义”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提倡校园“规范主义”行为,为高中生正确法治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05):86-99.

[2]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10-11.

[3]周菁.与民意面对面[M].研究出版社,2011.20.

[4]袁光锋.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与诠释社群——理解互联网中的“情感”政治[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4,(05):89-93.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高中生价值观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