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8-03-26朱秀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学生

朱秀明

【摘要】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在兴趣中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在注重朗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走进生活”中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成夯实小学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探寻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文学审美、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

一、在兴趣中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入手。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1.信赖是兴趣的基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其闪光,学生就学不断增加自信。同时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以至于让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

爱每一个学生,施以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促使学生在其中磨练意志,找到满足、自信、执着和刚强。

2.形式“多样化”是兴趣的载体。抓住学生“感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以“游戏、儿歌、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中重点字组词分类理解”等形式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这条小鱼在乎》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不停”“弯”“扔”三个连续的动词同时配合“用力”以感受小男孩的辛苦以及用心良苦。在学习《母亲的账单》时说“主意”的近义词,体会主意的意思。同时引领学生复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并带领学生配乐朗诵,挖掘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3.内容“生活”化是兴趣的需求。小学低段的识字量是很大的,因为选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及时再出现。教师就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利用物品的商标、招牌、标志名称等加深对生字的了解和巩固。同时,可以设置情景或闖关等学习同一偏旁的字,如鸟字旁的字,这样,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效果会好。

4.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譬如在学习《多彩的夏天》时,让学生找有关夏天的成语和诗句,在学习《咏柳》古诗时让学生找有关春天的成语和诗句。在学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找寻老舍的《草原》。让学生在柳树和草原中找寻自己的影子,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美,这样不仅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更提高了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5.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学习《惊弓之鸟》时,练习复述时抓住魏王和更羸在三次对话中的情感变化,加上一些想象的可能会有的动作、表情、甚至眼神的变化,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抓住两个“直”的表情和动作感受语言的不同作用,以感受更羸观察的细腻和善于分析。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在注重朗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课文《多彩的夏天》时,因为这篇课文构段的特殊性,中心句引领,而且每一段写得那么细腻生动。让学生不同种朗读,配阅读、合作分段读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让学生走进了夏天,感受夏天的多彩。在朗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周学会一首诗,从背诵到诗意,开展诗歌朗诵会、同时每学期至少精读三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句子和词语。每天中午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逐步让孩子增加课外阅读量,尝试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草房子》《天鹅历险记》《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老人与海》《读哲理故事悟快乐人生》等。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鼓励学生读《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诗词《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等;读《念奴娇》《声声慢》《水调歌头》;杂文《增广贤文》章节,《毛泽东诗词》;读《再别康桥》《乡愁》《雨巷》等。

这样,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在“走进生活”中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找寻感受,才能写出所谓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得鲜活。才能让孩子们厚积而薄发。

1.摘写、交流好词、好句、好段,提高写作水平。要求孩子们坚持有质量的摘抄,也可配简笔画来装点,并开展摘抄展。让每个学生排队细品每个人的摘抄,选择最喜欢的细品。以实现摘抄的最大化意义——让孩子们会摘抄、摘好的、适用的……这样可以间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积淀好词好句、开创写作方法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找寻“生活”,可利用媒体资源,寻找找不到的生活,激发创作热情。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寻找感受、细腻的体会。每次习作,对于写作相对吃力学生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打印出来,选择优秀班级汇集成册。可以印出来传给家长。也可建立一个文学社的空间上传到家长群。实现共享和激励的作用。孩子们珍视这样的机会,所以会用心地写每篇习作,写作的兴趣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浓厚,会积极主动去创作。这样,写作的氛围就会变得生机勃勃。

通过几年的努力与完善,在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N].中国教育报,2012-09-03(010).

[2]李霄文.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