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和营造研究

2018-03-26

山西建筑 2018年24期
关键词:武当山风景区道教

薛 冠 宇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1 自然风景资源

1.1 自然景观资源的构成及分布

1.1.1地质

北武当山地处吕梁山脉中段、祁吕弧形构造带上的转折处,地质构造比较薄弱,是古代岩浆活动的频繁地带。由于地质时期大规模岩浆喷发与花岗岩侵入,不同深度的变质岩系加上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塑造成现在北武当山巍峨挺拔、石质坚硬、浑然一体的花岗岩山体。

1.1.2地貌

北武当山造型奇特,香炉峰、天柱峰等七座山峰每峰都有巨大完整的崖面,峰侧光滑如洗,一览无余;峰底多漫坡草地,冲积石块星罗棋布,清溪流绕其间。由于岩石自身节理的发育和长期风化的结果,北武当山内形成了众多造型独特的天然岩石景观,如龟蛇斗智、古猿望日、石猪受难等。

1.1.3植被

北武当山风景区内山林植被秀美、植物品种丰富,四季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高达96%。山体底部为次生灌木林,如沙棘、荆条、玫瑰、丁香、柞木、侧柏、油松等,顶部地势高耸、气候寒冷,生长有油松、云杉、白桦、落叶松、百合、山桃、山杏等,中部为天然次生林,如山杨、核桃、山茶、茶条槭、枫树、栎木。北武当山山体植物色彩和花期随着其空间的垂直分布有季节上的变化,素有“春粉、夏艳、秋红、冬银”之美誉。

1.1.4动物

北武当山风景区内动物资源丰富,珍禽异兽不胜枚举。主要动物有国家一级珍禽褐马鸡,另外林中还栖息着野猪、狐狸、狍子、黄鼬、獾子、野鸡、石鸡、喜鹊、猫头鹰等。

1.2 自然景观资源特征

北武当山风景区内自然景观十分丰富,以“峰奇石异、水秀林美”享誉海内外,独特的花岗岩型山岳地貌及其景观在省域内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生态“斑块”,是研究原生演替难得的理想之地。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分类,风景区内有自然风景资源4中类、18小类。

2 人文景观资源

2.1 人文景观资源的构成及分布

北武当山原名龙王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据专家考证,早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舜举荐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建立夏朝把父亲鲧封为水神,在当山创立玄天庙供奉,称为“玄武大帝”,以“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意把当山更名为武当山。唐贞观年间,湖北武当山创立后,为区别起见,更名为北武当山。

2.1.1民俗风情三月三庙会

据清碑记载:“三月一、二、三日,观山者裹粮而行,接踵而至,地无遐迩,人无老幼,勿避风雨勿避寒暑,勿域封疆之界,勿限峪险,奔走如云,络绎如织……”,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传说为真武大帝的诞辰之日,北武当山周边各乡镇的香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形成传统的庙会,这个传统节日一直延续下来,久盛不衰,北武当山也成为北方的一个道教文化圣地。

2.1.2古建筑

北武当山风景区内的庙宇建筑多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和特点。各处庙宇、殿堂、洞府与古石碑坊、古碑、苍松、怪石相间,庙宇建筑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依山傍势,化整为零,布局精妙别致。主要的古建筑有玄天大殿、太和宫、万神庙、龙王庙、观音庙、药王庙、复真宫等。

2.2 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特征

北武当山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它是华夏民族的宗教名山,是中国北方道教发源地,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围绕北武当山在历史上逐步积淀的重要文物、遗址、建筑、书法、石刻和历史传说,使北武当山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与艺术博物馆。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分类,风景区内有人文风景资源3中类,12小类。

3 风景资源评价

总结以往风景资源评价工作,将北武当山和周围区域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全面踏勘、调查与评价。充分完整的收集调查北武当山历史人文风景资源的文献资料,确定资源的现状及分布,对构成北武当山的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的重新整体认知,并且系统地展开科学、历史文化、审美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3.1 分级标准

景源评价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景点是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代表性的,并在国内外闻名和有国际吸引力的景点;二级景点是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代表性的,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的景源;三级景点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吸引力的景点;四级景点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吸引力的景点。

3.2 评价结论

经过现场踏勘,结合文献综述,综合筛选出54个景点,其中人文景点29个,自然景点25个,最终确定:一级景点7个,占13%;二级景点21个,占39%;三级景点21个,占39%;四级景点5个,占9%。

北武当山风景内的景源以建筑、胜迹、地景类为主,以玄天大殿等为主要特色,以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为主导,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植被覆盖率高,是一处汇山、石、林、水为一体,集雄奇秀幽旷为一身的典型山岳型风景区。

4 典型景观规划

通过组织“上山朝庙、下乡沐水、游园赏景”的多维游赏方式,构建形成“一环两路五园三十六景”的典型景观体系。

4.1 一环

即水环,是“山水共生”景观展示。

北武当山风景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使其在北方众多名山之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山秀、水秀、林秀,一直为人所乐道。笔者认为在宏观保护风景区内森林植被、山体、水体与防止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应在景点建设和游览组织上有所强化,让游人能够切身体会到“山水共生”之美。为此规划依托旅游环路,选择贯穿风景区的两条溪流作为实现山水共生景观展示的突破口,共同形成环抱整个风景区的生态水景游览环。

1)北、西环,依托成世番沟河建设,展现“田溪听泉”的景观,线路全长约8.6 km,游览环线依山傍水,两侧农田片片、溪水淙淙,泉石相间,一路之上,可瞰香炉、险秀、彩霞诸峰,逶迤错落,山青水秀。2)东、南环,依托下昔沟河建设,展现“花溪茗香”的景观,线路全长约14.8 km,规划重在生态培育,依托道路两侧大型乔木形成林荫生态廊道,在植物景观上大量种植香花植物如桂花、丁香等,形成“十里路来十里香”美丽景致。

4.2 两路

北武当山是我国著名宗教名山,也是北方道教发源地。名山在我国风景区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而道教更是崇尚“天人合一”的哲理意境。名山风景中以“朝天”思想为中心,则尤以北武当山为典型之一,“五里黄土五里沙,五里石蹬往上爬”就是最为真实的写照。其次,北武当山众揽72峰、36崖、24涧,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景观风貌独一无二,可谓“诚三晋之形胜,北方之伟观也”,美誉“三晋第一名山”。

4.2.1由西向东登山路——“朝天寻宗”景观展示

1)以太极广场和道教道场代表人间聚落。

2)从太极门进入,顺延道教庙观群蜿蜒而上,既是对体力意志的磨练,也是人心净化,道悟理性的过程。

3)在三仙岩前修建“二天门”牌坊,标志着由人间开始进入天界。

4)恢复醉仙亭、四极瑶境、祈寿亭等历史景点,完善万神庙,突出朝圣香客在此烧第一炬登山香,虔诚向玄武大帝祷告,开始体验觅道朝觐,是登山途中的第一个高潮。

5)开辟登山双步道,其一为:拾阶直上,恢复云路横空、绝壁流芳、武当圣境等历史景观,与玄天大殿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体现“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境界,表示进入了“二重天”。其二为:另辟蹊径,改造南侧半山腰登山道为石板游路,路侧广植松柏,形成夹径浓荫;对沿路观音庙、药王庙、龙王庙等历史庙观进行修缮、整理,让游客通过在沿途的游览朝拜,心中得到净化。

6)改善石牌坊周边环境,突出“天庭”大门形象,表达游人通过攀爬漫长陡峭的“天梯”,终于进入“天庭”的欢悦。

7)作为全山最高峰的香炉峰是“天庭”的象征,应拆除、整治山顶商业服务设施,净化环境氛围,以天下第一香炉为依托,眺望龟蛇斗的天造美景,突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并建议在后山建设北天门(石坊),通过步道沟通衔接天华峰。

4.2.2南北向游憩路——“探谷觅幽”景观展示

1)开辟从成世番沟经险秀峰、彩霞峰、天柱峰至皇帝庙的后山游览步行道,长度约为10 km,打造一条集古、野、奇、特为一体,曲折回环,高低坎坷,尽眼松樟滴翠,野趣盎然的“十里绿廊”,形成一派神仙福地幽静之处。2)根据每段山路地形地势,采用石板路、砂石路、石阶路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地形设计路面宽度,一般为1 m~1.5 m;在地形狭隘处建栈道,材料选用仿木水泥,与地形自然和谐;在陡坡处建台阶,材料选用青石材料;在风景区惊险处设观光亭;在险峻峡谷上和狭窄河溪上建仿古建筑形式的拱桥或悬索桥,材料选用木材料,做到和风景区景观融为一体。

4.3 五园

通过对历史遗存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保护庙观、碑刻、古建等景观实体,积极进行文化景观营造,依托五个游览景区提出“五园”建设工程,包括名人文化园、道教故事园、树木花果园、地质科研园、养生休闲园。

4.4 三十六景

北武当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些景观特色,使游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规划依托最具特点的三十六个景点建设三十六处特色游憩活动区,包括太和玉宫、四极瑶境、古猿望日、云路横空、绝壁流芳、武当圣境、乔松含恨、真武玄天、龟蛇惊斗等,作为北武当山景观形象的代表。

猜你喜欢

武当山风景区道教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西夏道教补议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武当山·紫霄大殿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