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诗歌标题的特色及其文献价值

2018-03-26喻世华

关键词:苏轼诗歌

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 江苏 镇江 212003)

在阅读和研究苏轼诗歌过程中,发现其诗歌标题存在极为显著的特点。对于这一显性现象,学术界对其价值、蕴含的意义直到目前尚鲜见相关研究成果面世。笔者拟从苏轼诗歌标题入手,探究其特点、价值以及其间蕴含的苏轼之文化传播、传承意识。

一、 苏轼诗歌标题的特色

在苏轼留存于世的2 700多首诗歌中,其标题命名形式多种多样,有以交往对象命名的(如《答任师中次韵》《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等),有以所涉地名命名的(如《戎州》《屈原塔》《白帝庙》《神女庙》等),有以所涉事件命名的(如《出峡》《夜行观星》《和子由渑池怀旧》《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等)……这些诗歌标题与前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与同代的欧阳修,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诗歌标题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李白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1]1《登峨眉山》[1]6,杜甫有《望岳》[2]1《石壕吏》[2]121,白居易有《上阳白发人》[3]35《钱塘湖春行》[3]165,欧阳修有《晚泊岳阳》[4]13《戏答元珍》[4]15、王安石有《孤桐》[5]53《船泊瓜州》[5]109,黄庭坚有《登快阁》[6]81《寄黄几复》[6] 102。这些诗作标题表明其内容,或写人或叙事,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这应该是诗歌标题的一种常态。

苏轼诗歌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类诗歌标题,这也是苏轼标题特色所在。

一是明确标明时间的标题。翻检前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诗集,少有以时间作为标题命名的现象。翻检同代欧阳修、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诗集,以时间作为标题命名的诗作也非常罕见。但苏轼诗歌标题以时间命名却是一个非常普遍和突出的文学现象。根据笔者统计,苏轼诗歌直接标明具体月日的标题为71首,以节日作为标题的为35首,两者共计106首,在苏轼2 700多首诗歌中占比近4%。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明确标明时间的苏轼诗歌标题

从表1可以看出,这类标题在苏轼刚刚走上仕途的凤翔、杭州阶段为33首,约占其总量三分之一;在其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阶段为37首,亦约占其总量三分之一;其他时期计36首,大致也占三分之一。

二是标题很长,或者标题虽然不长但标明“并叙”“并引”的诗作。此种诗歌标题,前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使用极少,同代诗人欧阳修、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也较少使用。这是苏轼诗歌标题的又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苏轼诗歌标题超过20字的约231首,标题加“并叙”“并引”的约109首,两者相加为340首左右,在苏轼诗歌中占比近13%。其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苏轼诗歌长标题及加“并叙”“并引”的

注:1.入仕前的卷一卷二及四十六卷后未计算在内;2.一般情况下标题以20字以内为宜,因此将超过20字的列为长标题

从表2可以看出,该类标题在苏轼刚刚踏上仕途的凤翔、杭州阶段为74首;在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阶段为131首;其他时期为136首。

综上,苏轼诗歌特色鲜明的两类标题约为450首左右,在苏轼诗歌中占比近17%。历时性地考察苏轼特殊的诗歌标题,可以管窥其写作历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 初入仕途阶段

凤翔签判、杭州通判时期为苏轼初入仕途阶段,两类诗歌标题为107首。苏轼刚入仕途,青春年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都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其诗歌标题明显透露出相关特点。以凤翔阶段为例,明确标明时间的诗歌为12首,长标题及加“并叙”“并引”的诗作28首,内容主要以游览、交游为主。如《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郧、周至四县, 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7]122,标题长达105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俱全。其他如《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7]151《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7]154《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7]173《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7]174《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7]174《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7]175《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7]176《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7]183《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7]184《二月二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次其韵》[7]198《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7]218。这些诗歌,只看标题不看诗歌主体,也大致能够了解其内容,基本可以看成苏轼游历生活的实录。这对于还原苏轼早期生活状况当然具有特殊意义,但与另外时段的类似诗歌标题相比,缺乏历史的厚重和深度,原因当然与苏轼初入仕途有着显著关联。虽然碰到一些小挫折,比如与长官陈公弼不甚协调,但毕竟尚未经历太大的人生磨难与磨练。

杭州阶段的诗歌也可以作如是观。苏轼出为杭州通判,与他和王安石政争失败有关,但杭州山水秀丽,与三任知州相处和睦,因此苏轼倅杭阶段的诗歌与凤翔签判时期的诗歌标题区别并不大。以有明确时间标示为题的诗歌为例,大多也只是日常游览、交游生活的实录。如《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7]281《十月十六日记所见》[7] 29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7]339《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7]342《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7]375《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7]377《冬至日独游吉祥寺》[7]394《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7]421《正月九日,有美堂饮,醉归径睡,五鼓方醒,不复能眠,起阅文书,得鲜于子骏所寄〈杂兴〉,作〈古意〉一首答之》[7]422《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7]428《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7]473《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邠、僧惠勤、惠思、清顺、可久、惟肃、义诠同泛湖游北山》[7]453《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7] 47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7]484《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7]505《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7]506《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7]507《九日,湖上寻周、李二君,不见,君亦见寻于湖上,以诗见寄,明日,乃次其韵》[7]509《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7] 533《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7] 534《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7]578,等等。从这些诗歌标题中,世人大致能够还原苏轼在杭州生活的点滴情状。

(二) 仕宦平稳阶段

知密、徐、湖以及元祐时期是苏轼仕途相对平稳的阶段,两类诗歌标题计172首。

知密、徐、湖阶段,与签判凤翔、通判杭州时期相较,采用具体、明确时间的诗作仅4首:《七月五日二首》[7]690《九日黄楼作》[7]868《九日次韵王巩》[7]870《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7]889。虽然也有《除夜病中赠段屯田》[7]607《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会,某当杖策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以拨滞闷也,二首》[7] 663《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7] 713《阳关词三首·中秋月》[7]751《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7]802《中秋月寄子由三首》[7] 859《和子由中秋见月》[7] 862《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7] 917《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7]951等诗歌可以看作有明确时间标识的诗歌,但也只能算是其日常游览、交游生活的实录。

元祐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出典五州。但大多是作为过客而未能任满任期,时间较长的也就是一入承明和出守杭州。元祐时期明确标明时间的苏轼诗歌标题23首,采用长标题(含“并叙”“并引”)的高达93首,两者共计116首。人生境遇虽然偶有风波,但大致平稳。以一入承明时有明确时间的标题为例,大致可以反映苏轼这个时期的生活情状,如《元祐元年二月八日,朝退,独在起居院读〈汉书·儒林传〉,感申公故事,作小诗一绝 》[7] 1426《次韵三舍人省上》*“公自注、三月二十九日作。明日驾幸景灵宫。”(王文浩注、孔凡礼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5页)[7] 1485《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句,其词云: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翌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7] 1541《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7] 1563《仆领贡举未出,钱穆父雪中作诗见及,三月二十日,同游金明池,始见其诗,次韵为答》[7] 1571《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7] 1576《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复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官烛法酒,书呈同院》[7] 1600。这些大致可以看作是苏轼自认为值得纪念的一些事件。

(三) 贬谪阶段

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所作诗作,相对于前两个阶段呈现相对不同的特点。两类诗歌标题达168首,其中明确标明时间的诗歌标题37首,长标题的诗歌131首,是应该特别重视的。

贬谪阶段是苏轼的“地狱”和“炼狱”,也是苏轼的“功业”所在。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对于苏轼影响深远,苏轼两类标题诗作达75首,仅以时间标题为例,带有明显的立此存照的意味。如《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7] 1019《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强起出门,还作此诗,意思殊昏昏也》[7] 1040《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7]1051《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7] 1077《冬至日赠安节》[7]1097《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7] 1105《二月三日点灯会客》[7]1153《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7]1154《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7] 1159《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7] 1188《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著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7]1211《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7]1224《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7]1239《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不见,独与君卿供奉、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7]1285《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7]1302《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7] 1317,等等。苏轼特别珍视的一些事件,都采用这种特殊标题。

综上所述,苏轼两类特殊的诗歌标题,与其生命历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特色,是研究苏轼的珍贵文献资源。

二、 苏轼诗歌特色标题的文献价值

无论是标题中明确标明时间的,还是标题很长,或者标题虽然不长但标明“并叙”“并引”的诗作,在苏轼诗歌中都有着特殊的文献价值。这些特色鲜明的标题对于研究苏轼的生平,对于研究苏轼的心态,对于研究苏轼的交往都极具文献价值。

(一) 对研究苏轼生平极具文献价值

这在时间标题中表现最为显著。如《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7]6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7]2366-2367。这是苏轼诗集中最早和最晚有具体时间的诗歌标题,一是与子由第一次分别,一是从儋州渡海北归。这都是苏轼生命历程中的特殊事件。

再如苏轼乌台诗案出狱诗作的时间标题《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7]1005,这同样是苏轼生命历程中的特殊事件。

另外如守杭任满离任诗作的时间标题《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7]1761,同样蕴含了大量信息。

其他如《十月二日初到惠州》[7]2071《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7]2121《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7]2344等,这些标题都点明了苏轼生命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或者苏轼自认为是比较重要时间点发生的事件。

研究苏轼的生平,可以借助其诗歌的时间标题,对于相关历史事件寻求到准确的答案。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现象,研究李白嫌其留下的翔实资料太少,研究苏轼嫌其留下的翔实资料太多。前者留下了太多的争议,后者则给不认真阅读苏轼原著的粗疏研究者留下了隐患。正如周裕锴先生所说:“当今有地方政府为李白的故乡所在地争得不亦乐乎,而苏轼的故乡却没有任何争议,因为在他的诗、词、文中到处都可看到‘剑外思归客’的形象,到处都能听到‘归去来兮,万里家在岷峨’的主旋律。”[8]周先生一针见血道出了苏轼诗文蕴含的文献价值。

(二) 对研究苏轼心态极具文献价值

这在标题很长,或者标题虽然不长但标明“并叙”“并引”类诗作中最为明显。每到人生的关节点,苏轼往往采用比较长的标题或者加“并引”“并叙”,这往往透露了苏轼的两种心态:一是保留人生关节点记录的普通人心态,一是为历史留下存照的士人心态。

与苏辙的兄弟情谊在苏轼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分量。每在人生的关节点就留下了这种特殊标题,如《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7] 745《感旧诗》的“并叙”:“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元丰中,谪居黄冈,而子由亦贬筠州,尝作诗以记其事。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7] 1775

苏轼从政值得纪念的一些事件,也采用此类特殊标题。 如在徐州治理洪水写下的《河复》的“并叙”:“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7] 765,在杭州写下的《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复忝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圄皆空。盖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因和前篇呈公济、子侔二通守》[7] 1722,与颍州、扬州有关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7] 1876皆属此类。甚至只做过五日太守的登州,苏轼也写下《海市》“并叙”:“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7] 1387,同样有其特殊的意味

《两桥诗》的“并引”大致也可以作如是观:“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7] 2199

政治斗争的一些曲折,也采用此类标题,如元祐六年写下的《破琴诗》的“并引”: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予,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予方叹惜不已,殊曰:“虽损,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明日昼寝复梦,殊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殊适至,意其非梦也。问之殊,盖不知。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妙绝一时。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7]1768

这与刘挚的政治斗争有关,当时的政治形势险恶,苏轼借此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态并为历史存照。另外如《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7]2341,大致也属于这种情况,与苏轼在朝时治理黄河的政争方案有关。

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同样采用这种特殊标题,如《东坡八首》的“并叙”:“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7]1079《临城道中作》的“并引”:“南迁予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忽悟叹曰:吾南迁其速返乎,退之衡山之祥也。书以付迈,使志之。”[7]2024

总之,苏轼诗歌的特殊标题,对于研究苏轼的心态极具价值。

(三) 对研究苏轼的人际关系极具文献价值

苏轼诗歌的特殊标题,往往与苏轼生命历程中的特殊人物有关。

第一类是亲属。王庆源是苏轼王氏妻族交往密切的亲戚,如《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学士、秦少游贤良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7]1580。朝云是陪伴苏轼晚年到惠州度过寂寞时光的伴侣,朝云的去世无疑对苏轼有巨大的影响,《朝云诗》的“并引”:“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唐人,尝有子曰幹儿,未期而夭云。”[7]2073《悼朝云诗》的“并引”:“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7]2202

第二类是交往密切的朋友。陈季常是苏轼在黄州的患难之交,《岐亭五首》的“并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乃复用前韵,通为五篇以赠之。”[7]1203

王定国、王诜出身豪门世家,也是苏轼交往密切的朋友,《百步洪二首》的“并叙”:“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着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喟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7]891《和王晋卿》的“并叙”:“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次其韵。”[7]1422直接的长标题则有《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不独纪其诗画之美,亦为道其出处契阔之故,而终之以不忘在莒之戒,亦朋友忠爱之义也》[7]1609。

第三类是特殊朋友。如章惇,有《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过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桥,畏其险,不敢渡》[7] 130;如王中甫,有《王中父哀辞》的“并叙”:“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父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父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父之子沇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7]1280

范氏家族是与苏轼关系密切的同乡,有《轼近以月石砚屏献子功中书,公复以涵星砚献纯父侍讲,子功有诗,纯父未也,复以月石风林屏赠之,谨和子功诗,并求纯父数句》[7]1924。

此外,苏轼诗文能够为我们研究与苏轼有关的人提供旁证资料。比如,刁约的生卒年,历来存在诸多混淆,通过苏轼的诗文等资料可以澄清相关问题,另外如道潜、佛印等的生平情况都可以由此求解,可参见笔者的相关论文[9]。

综上所述,苏轼诗歌的特色标题,在苏轼研究中具有独到、特殊的文献价值。

三、 苏轼诗歌特色标题的文化传承、传播意识

从苏轼两类特殊标题诗歌可以明显看出,苏轼是我国较早具有明显文化传承、传播意识的诗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立言”是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一种使命感,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尚书》的“记言”,到《春秋》的“记事”,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0],到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的诗歌,都有着这种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苏轼继承并光大了这一文化传统,区别只是苏轼显得更为自觉,诗歌用时间、长序予以明确就是其明显的标志。

第二,是文化自信的自豪感。苏轼之所以采用特殊标题,既与其自觉的传承意识有关,更透露一种文化自信的自豪感。苏轼坚信自己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时间标题《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7]1722,如加序的标题《赠杜介》的“并叙”:“元丰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杜几先自浙东还,与余相遇于金山,话天台之异,以诗赠之。”[7]1369《聚星堂雪》的“并叙”:“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7]1813这些很可能被历史湮灭的人物,如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杜介等都因为苏轼的诗歌标题得到了永生。

第三,是为历史存照的责任感。苏轼之所以采用特殊标题,还与其为历史存照的责任感有关。大到从政业绩,小到私人朋友,凡是苏轼生命历程中苏轼认为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苏轼坚信历史会因为他的记载会为其保留位置。颜中其先生在其《苏东坡轶事汇编》中专门摘录苏轼的诗序、词序、文中的相关内容编成《东坡自述》[12]277-336,基本可以还原苏轼的一生行迹、交往,由此可以看出苏轼达到了为历史存照的目的。苏轼诗、词、文的编年,以及苏轼年谱的编辑,都得益于苏轼的这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感:苏轼诗、词、文提供了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线索。而另外文人的作品,如李白的诗、欧阳修的词,很多是难以编年的。

综上所述,苏轼诗歌标题中的时间标题以及长标题(含叙引类),的确是诗歌标题中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既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也为我们保留了鲜活的民俗、风情记录。如《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寄子由》[7]159,为人们保留了千年以前蜀地的过年习俗,彰显了苏轼诗歌标题的文献价值及苏轼本人自觉的文化传播、传承的责任感。

[ 1 ] 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2 ] 张忠纲.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3 ] 谢思伟.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4 ] 林冠群,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

[ 5 ] 马秀娟.王安石诗文选译[M]. 南京:凤凰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

[ 6 ] 孔凡礼,刘尚荣.黄庭坚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7 ] 王文诰注,孔凡礼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8 ] 周裕锴.苏轼的人间情怀·序[M]//喻世华.苏轼的人间情怀.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

[ 9 ] 喻世华. 论苏轼诗文的史料价值——另一个角度看“苏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1-6.

[10] 司马迁.报任安书[M]//万光治,尹占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1.

[11] 曹丕.典论论文[M]//曹操 曹丕 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136.

[12] 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猜你喜欢

苏轼诗歌
诗歌不除外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苏轼吟诗赴宴
诗歌岛·八面来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