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己以安子

2018-03-23黄健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感受成长家庭教育

黄健燕

〔关键词〕家庭教育;感受;觉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74-02

“修己以安人”是论语中孔子和子路的对话,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作为父母,修己以安子女,便是最成功的父母。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两种感受,一种称为“生理感受”,如疼痛感;而另一种称为“心理感受”,如内心的恐惧感。它是一种产生于远古时期就有的一种感受,它能量之大,超乎人们想象,它深埋于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深处,并在那里静静地待着,伺机跳出来产生各种情绪和言行举动。所以,只要人类的某种外在感受牵动到深层的“恐惧感”,那么理智将不堪一击地败给情绪。

人類的“自尊”“自信心”“心理素质”等其实都是在为了抗衡内心深处无所不在的恐惧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为什么不断地去发展科学技术,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恐惧感”。

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父母一般有三种感受,第一种就是恐惧感。

(1)父母的恐惧感

父母的恐惧感是多方面的,有些父母是出于对事件本身的恐惧。例如,孩子已经临近小升初考试,而此时孩子表示不想再读书了,觉得读书没什么希望。此时父母内心立刻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来源这个事件本身,也就是孩子表示不想读书这件事情造成的恐惧感。

有些父母的恐惧感来自自身。例如,一位母亲说,由于自己小时候被人收养,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于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缺少关爱,结果溺爱孩子,而自己还没有发现溺爱的原因是自己内心深处恐惧“变成一个坏妈妈”,她害怕变成坏妈妈,结果变成了一个“扭曲的慈母”。

父母的恐惧还包括“对长辈的恐惧”,不敢得罪父辈,于是某种程度上造成爷爷奶奶纵容小孙子。有的父母甚至恐惧自己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例如,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时就有这种反应。想象一下,一位数学科组长的儿子数学成绩很差时,为何发那么大的脾气?恐惧感很容易引发人类的情绪,最容易引发紧张、生气、焦虑的情绪反应。关键是当事人能否分清楚这是我自己的“情绪反应”,还是“客观事实”。

人经常把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外界事实挂钩,甚至等同于事情本身。情绪跟外界事实有关,但是情绪是情绪,事实是事实,这是两回事,不能等同。人应该为自己的情绪反应负责,这样才会走向成熟冷静。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妈妈问我:“老师,我女儿现在迷上了奇幻小说,成天抱着小说看,也不见她对学习这么用心,您说怎么办啊?我该怎么教育她呢?”

这个例子里,妈妈能分清楚她的烦恼来源于自己的情绪还是客观事实吗?所以,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女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比如成绩下降了多少?睡眠因此减少了多少?是否不再与人接触?您能具体告诉我一些关于您女儿真实问题的事实吗?”结果妈妈居然回答:“那倒还没有这么严重,只是我担心不管它会越来越严重。”这里我们就明显发现,其实所谓的问题仅仅是这个妈妈自己的恐惧感而已。

当然,我们发现妈妈的恐惧感在作怪,不等于我们责备妈妈的恐惧,这位妈妈的反应很正常、很常见,只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自己首要做的是,帮助家长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2)父母的挫败感

除了恐惧感,父母内心最容易产生的就是“挫败感”。因为父母内心深处都在追求教育的成功,如同他们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事情一样,都在追求着成就与成功。这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当在教育中遇到问题、遇到麻烦时,父母的内心肯定体验到了“挫败感”。挫败感往往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自责的情绪,这些情绪很容易把父母的理智击溃,从而占领父母的大脑,使他们说话伤人,情绪波动,发脾气,抱怨不断,攻击不停。

例如,很多父母开完家长会回家后,情绪往往都很激动,照理说他们应该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做事总是不够成熟、稳重、持久,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父母遇到问题时,不是应该最先思考“我该做些什么”吗?可是很多父母脑子里并没有在想这个,而是不断地在质问孩子,抱怨孩子,攻击孩子……

父母的情绪、行为背后的凶手就是“挫败感”。这就解释了,为何高级知识分子、自认为懂一些教育的人士,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加生气和暴躁。

挫败感最容易导致父母“抱怨”,很多父母的所谓“求助”其实仅仅是在抱怨。我们对比下面两句话,就不难发现“真正的求助”和“假求助真抱怨”有什么不同。

A妈妈说:“老师啊,我儿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您说我该怎么办?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无数次,他还是那样,写作业的时候磨磨蹭蹭,东搞搞、西摸摸,每天都要写到11点左右,第二天还要上学,睡眠不能保证,您说怎么办?”

B妈妈:“老师,我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写作业,不知道怎样提高他写作业的速度。我总是为此而着急、发脾气,甚至为此打了他,但是好像效果很差,是不是我的方法错了?我需要您帮帮我。”

真正求助的父母应该围绕着自己来描述,用“我如何做……”的格式来表达(采用这种模式的家长在进行反思,接着寻找提升自我的方法)。抱怨的父母语言格式缺失,以“他怎样……”的格式在表达(这种模式是在不断指责孩子,认为问题在孩子身上,认为自己没问题)。

(3)父母的无助感

父母内心常有的第三种感受就是“无助感”,这是导致他们情绪变化的重要凶手之一。

毕竟大多数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完全是因为生育和婚姻带来的结果,并非因为自己接受了多少专业的培训。另外,大多数父母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系统地学习那些“关于人的知识”,更别说专业的教育培训了。而对应的是——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所有职业里相当复杂的一项,因为它的对象是世上最复杂的人类,而且还是未成年人。

那么这样一群“不专业的父母”遇到问题时,内心深处是很着急、很无助的。

这种无助感最容易滋生父母的焦虑、紧张和害怕的情绪,进而毁掉父母的理智,最终以唠叨、说教、抱怨、指责、攻击等形式表达出来。

人最难面对的是“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是人类的本性。发现自己无知会引发大脑的紧张状态,大脑进化出来的模式就是竭力避免让大脑陷入焦虑、紧张,于是最佳的方案就是拒绝面对自己的无知,把矛头一直对准外界。所以,人类才会出现“无助感——指责”这种行为模式。

例如,您在听一场学术讲座时,当发现自己听不懂时,您最容易说出的话是什么呢?是不是“搞什么嘛,讲的东西听都听不懂?都不会讲的。”您不太可能说:“天啊,我怎么一句都听不懂啊,我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相关知识不够啊?”

父母的无助感也会引发同样的反应模式,这是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所决定的模式。不是说改就改变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父母才渐渐面对事实——自己需要充电。

父母发现、承认自己的无助感在作怪后,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其实,父母只有意识到这点之后,才有可能理智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求助者”,否则父母的大脑表面在探寻怎么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东莞,523476)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感受成长家庭教育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