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

2018-03-23郑园园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音乐审美学前儿童

摘要: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当要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且幼儿时期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更应该在这时最大程度地发掘幼儿的音乐潜能。因此,学校应当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本文就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着手,对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与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

一、 引言

儿童的心理特征相比较成年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涉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又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不易让外人观察的。幼儿时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能力以认知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不同的教育以及生活的环境对其发展以及培养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探讨了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的影响。

二、 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音乐教育的方式

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呈飞跃式发展的时期,其心理形成的速度较快,起初儿童的心理仍保持着具有形象性以及不随意性的特点,之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抽象概括性以及随意性的特点就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在这个时期的学前儿童在注意力、感知力和思维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注意力。据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有意注意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且年龄越小的儿童的其注意力中无意注意力就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一些形象生动、活动变化的新鲜刺激的事物就越能够长时间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 感知力。幼儿的感知能力是在活动中不断地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验的作用不断地增大增强,感知能力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3. 思维方式。幼儿的思维方式特征主要表现为:刻板性: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情境中的某一方面所吸引,往往会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过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思维逻辑。不可逆性:幼儿对事件的理解只能够进行顺推,无法进行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幼儿会直接从这一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事物,从而不会进行其中的逻辑推理。具体性:幼儿的思维方式仍依赖于表象思维及形象思维,其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全。

早在2000年,我国的基础音乐课中就明确地指出要以“以音乐审美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的基本理念。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达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培养起音乐创造力的音乐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是基础音乐教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应当向遵循基础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审美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这个概念看似抽象,其实不然,实际上就是要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进行音乐教育,如果音乐教育太过偏离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成年人的主观意识直接灌输幼儿,会扼杀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严重的甚至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三、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结合儿童注意力发展特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注意力的稳定性以及转移和分配等能力都相对较差,在这个时期的幼儿都有比较重的好奇心,一些形象具体的、新颖生动的、色彩鲜明的事物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将所有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装扮,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才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首先教师就必须要对此感兴趣,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气和表情动作都能够不自觉地影响到幼儿的情绪。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出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例如:在进行《我爱小动物》这一音乐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图片,然后将背面朝着幼儿,让他们猜猜老师手上拿的图片上是什么小动物,等到他们猜出多种答案的时候,教师就数“一二三”,亮出手上的图片,猜对的幼儿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猜小动物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幼儿的情绪和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在猜对了的幼儿的欢呼声中,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他们便能很快地学会这首歌。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坚强的意志力与责任感,因此,对于幼儿兴趣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 结合儿童感知力的发展特征,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幼兒身体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也在快速的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的各个分析器结构也逐渐的成熟。为今后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自然物质的基础。幼儿在生活以及教育的影响下,能够从各个活动中,锻炼其各个感觉器官的分析器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主要也以听觉体验为主,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的美。根相关的专家研究表明。人类在婴儿时期就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因此,听到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是幼儿本能,这也是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所在。并且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的较为迅速,除了能够辨别各种音律外,能够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甚至能够记住8~16小节的一些简单的乐曲,演奏出完整的演唱和演奏简单的乐曲,从而加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的起点就是聆听音乐,而并不是从辨别音符和乐谱开始,让幼儿体验和沉浸在音乐中,比让他们学会识谱更加有利于他们的音乐学习。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助于幼儿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短小的乐曲,让学生聆听完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并引导他们对音量和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度。

(三) 结合儿童思维特点,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范围也是日渐扩大,从而使得其相关知识经验也是随之丰富起来,并且其言语能力水平也是不断地提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在幼儿阶段,其思维能力已然是从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核心。而如果能够通过音乐来有意识地启法和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思维也是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以及直观动作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够系统的进行学习,这也导致其直接和间接获取到的经验较少。这种情况也是决定了幼儿的创造水平,而这种创造也是较为脱离实际,并且其中夸张的成分也是较大。因此,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幼儿思维特点,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音乐,以此来弥补幼儿思维不足之处。在德国有一种极为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这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并且还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使得人们进行相关表达。例如一个相同的节奏或者是一段相同的旋律,其可以依据个人的感受不同来转变为不同的动作,并且将一些细微不同的地方进行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音乐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地将儿童的创作欲望激发出来,并且还得接纳和鼓励每个儿童的不同创意,从而促使儿童能够更加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更加地热爱音乐。

四、 结语

幼儿时期是人们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以及愉悦他们的性情已经成为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探讨课题。儿童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应当要去保护他们对音乐热爱的天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并让音乐中的高尚情操,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白丽荣.音乐審美心理研究[J].乐府新声,2015,33(3):213-215.

[3]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于惠.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74-275.

[5]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39-41.

作者简介:

郑园园,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音乐审美学前儿童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