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8-03-23陈璐旖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真实品德生活化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品德生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意识,也渐渐在广大教师的心中植根。但是,何为“生活”?到底回归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是“生活化”还是“为生活化”等等的问题,又摆在了一线教师的面前,此文,从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和品德目标这三方面,对于品德生活化的论题做了初探。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真实

在课程标准中,对品德课程进性质作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实际生活背景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品德生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意识,也渐渐在广大教师的心中植根。但是,何为“生活”?到底回归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是“生活化”还是“为生活化”等等的问题,又摆在了一线教师的面前。

一、 课堂气氛宽松化——让师生亲近生活

思品老师的习惯形象是表情威严、语言“字正腔圆”、课堂严肃,是学生眼中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呀老先生。这就很难营造良好的探究情景,更难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无法让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教师的职业生活的重要內容就是课程生活,而这个职业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找到生活的感觉,将生活情景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活,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思品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充满兴致的学习。

让我们一起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和少数明星学生垄断话语权,形成话语霸权?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是否言不由衷?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否真实?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只有抛开职业的面具,才能让学生亲近教师、感受课程的真实,从而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如果课程生活无真情,怎能唤起师生心中的真情?如果课程生活没有生活的感觉,那又怎能起到对真实生活的改变、改善作用呢?

既然回归生活是要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那么我们不妨把教材呈现的课题看做生活话题,是关于儿童过去生活中已经遇到、今天生活中正在经历或者明天可能会邂逅的一个个话题。教师不妨淡化沉重的“上课感”,放松紧张的心情,放低身段,放低语调,唤回真实的自己,换上一种跟自己孩子或小弟弟妹妹拉家常的心情,把品德课看成是和儿童共同交流的活动,找回生活的感觉。

二、 情境创设真实化——让课堂还原生活

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这一课时,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位猎人由于要贩卖动物毛皮赚钱而射杀国家保护动物以及伐木工人在老板的催促下砍伐树木的场景,请学生作为在场的一员,说说自己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十分热情,他们大多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告诉那些“破坏者”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怎么能够那么残忍地杀害如此可爱的生灵,怎么能够把他们的栖息地砍伐殆尽,让他们无家可归?一席话之后,这些“破坏者”们,在学生们的谴责中,纷纷如梦初醒,后悔莫及。整个教学环节,表演很生动,演员很投入,气氛很热烈,教师很满意。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学生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能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如此与他们生活脱节的情境设计,换来的只是学生旁观者似的事不关己,无法唤起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无法在课后将这份品德教育延伸,走过场式的教学,带来的是“演技派”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说就无所不能,做就无能为力。”其实,学生与小动物的故事场景在生活中常有发生,如路边买卖的青蛙,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再现,通过讨论后让学生明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又如每到小鸡出生的季节,就有大批量的小鸡出售,很多孩子都以自己爱小动物为名,要求妈妈购买,到最后因为缺乏必要的养护知识,让小鸡早早夭折,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孩子们在思辨过程中,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小动物。情境就在生活中,只需留心,即可随手拈来。

三、 品德目标切实化——让学生回归生活

记得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珀金斯是美国一个臭名昭著的诈骗犯,他在回忆小时候的经历时写道:一天妈妈拿了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一眼就看中了又大又红的那只,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出口,被弟弟抢先说了,要那只最大最红的,没想到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说,要懂得谦让,要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要那只小的,妈妈高兴地表扬了我,并把大的奖励给我。我第一次尝到了说谎带来的好运。无巧不成书,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件,不同的是,当妈妈听到我和弟弟都要大苹果时,妈妈说,你们谁把草坪修剪的好,我就把苹果奖给谁。艾森豪威尔非常想吃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所以干的特别认真。最后妈妈宣布那个苹果属于他。艾森豪威尔事后回忆说:“这件事几乎影响了我整个人生,你只有比别人干的出色,才能得到更多!”。这两则故事,不由让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儿时的孔融谦和礼貌,一直作为典范流传至今,但是,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观其一时,而是一生。孔融年龄稍大后,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到最后恃才放旷得罪曹操,惹来杀身之祸。

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如何避免干家务与自我学习冲突,这个现实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否应该列入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中,还是仅仅在全班都表示要回家热火朝天地干一番家务后,草草了事?在《平安回家》中,对于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作为小学生该怎么办?上前劝阻,也许是我们得到的最多的答案,讨论也就到这个答案结束。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会去劝阻闯红灯的行为?又有多少劝阻是有用的?课堂校外判若两人,我们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如果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去做,不参与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种无声的劝阻,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落实?在《快乐的邻里生活》中,面对如今的公寓式住房,如何了解邻居,怎样与其成为朋友,是否比如何设计好邻里之间的游戏更是当务之急?

品德教学,并不等同于学科知识教学,它更要求我们教师摒弃浮躁,沉下心来,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孩子的心灵,让我们把品德朴实化,真实化,简单化,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简介:

陈璐旖,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真实品德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