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题型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8-03-23盛囡囡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挑战对策

摘要: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一轮的改革中,对试卷的题型分值做出了局部的调整,其中翻译题型的变革体现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也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正确应用策略提高翻译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四、六级;大学英语翻译;挑战;对策

一、 改革情况

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已经对试卷中的翻译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由五个单句翻译改为整段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分值也由原来的5%提高到15%。新题型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准确的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中西文化比较意识,能够同时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

二、 课程现状

(一) 教材

尽管大学英语有多部全国性的统一教材,但众多高校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没有对翻译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课后练习部分与翻译相关内容很少且也多是课文重点、难点句子的重现。这只能算是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的综合练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侧重介绍西方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对于中国元素甚少提及。

(二) 学生

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学生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其翻译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没有办法完成简单句子的翻译,而有的学生对于段落甚至篇章的翻译都能很好的驾驭。另外对于翻译课堂,有些学生兴趣很大,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行云流水。而有些学生则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英语翻译兴趣缺乏。

(三) 课程设置

一般高校都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专门教授英语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即使部分学校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也多是公共选修课,由于选修人数众多,往往一个班的修课人数高达数百,导致教师授课只能点到为止,翻译实践活动无法展开,师生缺乏互动。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使得其处境日益艰难。

(四) 教学模式及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展翻译教学活动时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中教师单向地传授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学生常被要求“把下列句子译成英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有限,生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翻译课似乎就成了外语课。事实上,翻译教学不等同于外语教学,而应成为外语教学的辅助。

三、 挑战与策略

(一) 借助網络平台,夯实翻译基础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注重实践与应用,除了必要的翻译理论,学生对于相应的翻译技巧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也至关重要。根据现有课时情况,可以采用课上精讲答疑+课外自学操练的方式。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式具有模拟现实的语言环境、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学途径等特点,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英语程度和学习目标自主获取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完成后把体会、感悟及完成的作业练习与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可以在线解答问题,实时掌握学生网上学习进程及学习成果,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网络下的翻译自主学习符合翻译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翻译课堂的不足。

为实现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辅助翻译教学,田艳(2002)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①研制翻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教学软件,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或在网上共享;②建立文学、非文学兼收的名家论文语料库,作为教学和学习资源;③研制翻译教学和学习软件;④研制翻译学习者个人语料库;⑤建立翻译教学及培训网站,开设“学生/ 同行切磋室”“专家指导站”“机器翻译软件/工具库”等。

(二) 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既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探求欲,又能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言的输入,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基本流程是“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公布答案”,这样的教学很明显不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观点,知识来源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课堂教学应更加重视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之间的协作,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机会。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参与在教学环节中的比例,加强课堂讨论,把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 ‘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李明,仲伟合,2010)。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只有怀疑和探索,才有发现和创新。

(三) 重视文化对比,实现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只有对源语和译语所代表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理解,认识到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经历系统的翻译学习,更缺乏对翻译过程中一些常识性问题的基本了解。而翻译所涉及的语言通常是跨文化的,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始终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好与中国文化、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等相关的翻译,就必须要求学生熟悉本国文化,同时能够按英语思维将其转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对比并发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理解,培养文化敏感性。另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中西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随意贬低外来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培养文化平等意识。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思维,形成文化的互惠。此外,引导学生认识汉英两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相对固定的语篇形式、句法和美学修辞习惯,在译文中做适当地调整。

四、 结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语言测试活动之一,发挥着考试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重点影响极大。这次考试的题型调整体现了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重视,并重新定义了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位置。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课程,采取正确教学方法,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翻译理论及基本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都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陈小位.翻译教学中的软肋及改进方向——本科生语用翻译实践的案例分析[J].上海翻译,2007,(1).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4]田艳.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及培训[J].中国科技翻译,2003,(8).

[5]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1).

作者简介:

盛囡囡,讲师,浙江省宁波市,浙江万里学院。

猜你喜欢

挑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我来挑战(二)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生存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