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3-23肖振芳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工作,从何炳章老师的“自育自学”课堂理念出发我谈了几点自己的思考: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的区别、当前语文课堂状态、阅读与思考的联系性、思考习惯与课堂的气氛关联性以及教师不可忘记的“授之以渔”的教育经典。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育自学;阅读与思考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教学比武,就是一种想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设想。然而像这样的显性的做法,往往在课前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完成相关的作业,才有课堂的几点灿烂烟花。因此,很多同仁觉得这是在作秀,可赏不可学。那语文的内在功夫究竟在哪里?

近段时间有幸读到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课堂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自育自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一、 语文教材不同于数学教材

语文单元设计,往往围绕题材进行组合。而数学单元设计,就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编排。题材与知识点的不同性,决定着学生预习所花的时间长短不同。学生,特别是初中生,那爱玩的心理绝对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强的。语文,往往要熟读课文数遍,方可领会文章的要义,从而把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预习所花的时间往往是数学的数倍。鉴于这一点,学生不爱预习语文是常见的现象。我们语文老师也常讲课文就是例子,然而比起数学例子赤裸裸来讲,她深不可测。由此,对多数的学生来说,语文是莲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总而言之,语文预习是琐碎的事,点点滴滴困扰着学生,让他们离语文越来越远。

二、 语文课堂状态往往是云里雾里

不同语文老师上课的风格,往往是不同的。如出一辙的,大多是字词检查的。何时提问题,何时发言;或者谁提问题,谁发言,都是不可预测的。这也是语文的谜点。有充分预习的,语文课所设置的问题,往往没有障碍;而预习少时,则是老师一言堂。教学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老师,没有万人迷的语文老师,学生往往与老师的距离不容易亲近。有人说,学生爱老师,学生才会读你的学科。我想说,学生真正入门了,才会爱你所教的学科,才会喜欢你这位老师。小学时,学生如能养成阅读习惯,到初中学习语文总是学得轻松愉快。而那些被题海战术炸出来的,往往越学越厌烦。在书籍贫乏的时代,那些想办法找书读的人,语文就是强。而在我们这个书籍爆炸的时代,只是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只会离书籍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在课堂常常发现多数学生处在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其实就是我们多数学生还未真正跨入语文的门槛,而是让题海战术葬送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三、 养成阅读习惯,就会唤起学生的思考习惯,唤起课堂的精彩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书籍是知识的总统。书籍之间是相互佐证的。让学生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因为这些书籍有营养。这营养其实就是知识,当然也包括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要求读书人把书籍与生活实际结合,领悟书籍的精华。大把时间放在缥缈的试题里读语文,徘徊教室与书房之间,所形成的思考,只是空想,而不是科学的思考。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就要给他们时间阅读。因此想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多与实际生活多接触,多体验生活,多参与生活。语文,其实就是借助汉语认识书籍,认识生活。学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里,才能认识书籍里所蕴含的丰厚的知识,从而产生无穷的思考力。教英语的老师,明白学生在小学学英语还未入门,所以一切从头教起。当然语文没必要从头学起,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还需从头再来。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我国古代私塾的教育中,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经典文章,这实际就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和习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

四、 有了思考的习惯,学生发现问题才能得到保证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从读课文中思考,就能发现问题。文章是死的,只有活人才能把死书读活。而活人就是有思考的人。把前人或先知的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或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活人,才是有思考力的人。李白等优秀文人为何学成之后要游学,这其实就是读与思的结合。语文课堂提问,我们老师往往唱独角戏,为何?就是学生没有了思考的习惯。因此当今课堂,还是要把思考习惯作为常规来落实。这样就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即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于是我萌发了在课堂安排学生自学的时间,课后少布置习题,多布置阅读的作业。我相信学生养成科学阅读的习惯,思考习惯就会自然形成。这样,学生在课堂就会活跃起来。阅读促进思考,思考促进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难怪有专家说,语文是读出来的。

五、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不是神话

我们作为老师,要上好一堂课,要准备好较多较优秀的参考书,并且要有自己的见地。显然学生要学好一门知识,也需读一定的书籍。“授之以渔”,是我们老师要铭记的经典。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忘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视这一经典。语文,看似茫茫一片,其实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熟读经典文章乃至背诵,在实际生活中揣摩领悟直至应用。因此在校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重在读,内其实就是思。读好,思强,听说写自然齐头并进。因此教會了学生阅读,达到不教语文的境界就不远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更何况语文是一门艺术课程,不是简单的技术课程,需要更多的有益书籍熏陶,才能绽放她的光彩,才能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角。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还是模仿阶段(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是少的),多读有益的书籍,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何先生老前辈的“自育自学”教学理念,就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落实清楚阅读与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达到与作者交流、在课堂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者简介:

肖振芳,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