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班队会课多彩律动起来

2018-03-23沈碧玉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组织形式

摘要:班队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优化班队会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避免流于形式和空洞说教,让班队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实效、高效。是每个班主任的必修课。

关键词:参与体验;自主感悟;课程教材;组织形式

班队会课是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质班队会课,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给单调的学校生活添加绚丽的色彩,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班队会活动受到意义深刻而又铭记于心的教育。还可以利用班队会课这个平台增强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及同学们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团结和谐、互助互爱、共创共享、充满生气活力的班级生态。笔者认为科学处理好班队会课上什么、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依托什么形式完成活动内容这三者的关系是关键,就是处理好教材、教者、教法的关系。笔者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几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一、 班队会课内容校本教材化

班队会课属于校本课程,没有统一指定教材,对班主任来说,班会课上什么?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理想信念、文学哲学乃至百科知识包罗万象都能成为班队会课的素材,选材的空间越是广阔,越是容易造成班队会课随意性强而流于形式。解决这种现状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材僵化和教师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和楔入点开发校本教材,让班队会课课程化,课程内容教材化。

(一) 教材内容设置的导向性

各校可结合校本的核心办学理念制定出育人的总体目标,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这样既有长期的目标,又有近期的目标。

(二) 教材内容设置的计划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避免随意和流于形式,每个学期初,班主任可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制定出每周的班队会课计划。年级平行班班主任还可共同商榷,互相探讨、互相借鉴达成共识。每学期制定好计划还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及时查漏补缺,避免一些内容不同时段不同班主任重重复复讲,老调重弹,让学生乏味无趣麻木不仁,有些内容缺失空白。

二、 处理好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徐匡迪同志说过:“青少年应该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班会课堂不同于常规课堂,常规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班会课的目标是育人,而班会课的模式应该是体验—感知—触动—共鸣—内化—感悟。因此,教师就要舍得,舍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主体地位,或退至幕后、或参与其中,要彻底改变我讲你听的说教模式。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有的教师已从实践中探索出班会课的新模式“四自—冲突整合”,就是教师给出主题或针对班上存在的热点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总结,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只是旁观者、见证人,只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堂上学生的发言看似幼稚的胡诌,但毕竟是学生们经历了体验—感知—触动—共鸣—内化—感悟的心路历程,才能真正把道德的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班会课学生才会积极参与。

三、 创新班队会课的组织形式

班队会课有别于常规的课堂,参与和体验重于知识的传授,因此,班队会课把目标落实到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是一种师生喜闻乐见、实效、高效的组织形式。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用活动启迪智慧、用活动凝聚人心、用活动锻炼才干、用活动提升素养,推进班集体建设。总之,教无定法,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大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设计班队会时要融知识性、趣味性、目标性于一炉,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班队会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以“赛”代教

从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个原则出发,竞赛以小组团体为单位,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手工小制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对抗,既可将严肃的主题教育融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又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以“演”代教

让讲台成为学生的才艺舞台:用歌唱、相声、舞蹈、小品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各种艺术手段,或颂扬好人好事,或映射不良思想行为,达到教育目的,并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

(三) 以“玩”代教

根据班级学情,适当安排一些团体心理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培养自信、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格,提升班级团队的凝聚力、领导力、执行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 以“论”代教

班队会课班主任抛出一些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解决问题和教育的目的。

(五) 以“感”代教

这里的“感”指的是感受体验,结合校本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野外活动,如春游、拜谒烈士陵园活动、到敬老院劳动、植树等。参与体验感受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小活动、大德育;小课堂,大智慧。只要班主任开启智慧之门,用足够的耐心、温暖和浓浓的爱去设计好每一节班队会课,让每一节班队会课都多彩律动充满生气,让每个孩子在体验中深深难忘,心智在活动中成长成熟,在每个孩子的七彩童年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的教育也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1]戚盛偉,陆英.四自——冲突整合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J].前沿视点,2002,2.

[2]杨广祥.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班集体建设[EB/OL].网络培训资源.

[3]范中有等.班主任工作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沈碧玉,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组织形式
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译场”的概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组织形式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浅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
浅议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