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操作活动设计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2018-03-23刘红梅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操作活动组织引导

摘要:新课程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动手操作活动就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最经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操作活动如何有效组织却成了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活动前要准确把握操作活动内容,合理选择操作材料,活动中要有序组织,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还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要对知识进行数学的提升与总结。

关键词:操作活动;组织;引导;思维;提升

一、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操作活动,保证操作活动的有的放矢

有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用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和算式的读法。二是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以上目标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通过两次分花盆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的意义 “(1)让学生把小棒当做花盆分一分,15盆花,每5盆为一组,可以分几组。(2)增加花盆的盆数,23盆花,还是每5盆为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让学生分别动手分一分。通过这两个操作环节,使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概念的表象。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掉后剩下的就是余数”。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很高,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成功感。

二、 准确把握操作活动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处理教学难点时若采取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体验一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学生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便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一位教师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三、 合理选择操作材料,凸现数学本质

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实现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载体。在40分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能利用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时间是有限的,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选择的材料,凸现操作材料中的数学本质。在精选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须深挖每一种操作材料的价值,让它最大限度的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

1. 材料选择突出易行:重点放在观察比较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不需要思考的,也是低效的。2. 材料使用着眼有效: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选择的材料,凸现操作材料中的数学本质。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有位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计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画角—量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一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纸量角器进行找角、画角的操作活动,然后再过渡到用量角器量角。

四、 有效组织操作活动过程,保证操作活动有序进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數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老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老师应该以 “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去,对学生的数学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引导——适时调控、巧妙点拨、热情激励,以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在活动结束后,要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的组织要遵循注意以下几点:①全体参与。并不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

操作前——要求(指导语)明确。操作前要让学生先明确操作的内容和方法(“做什么”和“怎么做”),保证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有序、过程清晰。在操作前必要的示范操作很有价值。有时可以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进行示范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能力一定会有进步和提高。

操作后——总结与提升。在学生操作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将操作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通过学生的表达、辨析进行数学的提升。

五、 耐心引导适时点拨,提升操作活动的效率

对学生的数学活动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使课堂不断地激发思维的火花,以保证数学操作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设计两次操作活动,在两次操作活动后,老师都用一个问题点拨学生思考,例如:问题1:用不同的纸片,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问题2:同样是正方形,折的方法不同,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问题3:不同的图形,折的方法不同,为什么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通过操作后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辨析,挖掘了知识的本质,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向更深、更广拓展。

六、 重视操作中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操作,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学生的短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长补短,发展数学思维。

1. 留给学生充分探究、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时教师只要在操作的目标,思维的方向上做引导,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现,创造性的培养。2. 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表达学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操作时与同伴的交流、操作后对操作过程、结果的描述以及最后数学的概括、提升、建模等语言表述中描述自己思维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操作活动,正确把握教材中可操作的资源,制定准确具体的操作活动教学目标,应用有效的操作策略,将动手操作与教师引导、学法创新、数学思考和数学提升相结合,使操作活动真正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刘红梅,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操作活动组织引导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品三口而知味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优化操作提高数学探究实效性研究
关注知识本质 在体验中构建概念教学
从实验材料操作谈科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