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祠林盘的保护与开发*
——以“陈家桅杆”为例

2018-03-23杨晓艺庄爱玲

关键词:林盘桅杆川西

杨晓艺 庄爱玲

(1.成都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川西林盘作为川西地区特有的生活形态、全国独有的生态聚落,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意义的民俗文化遗产[1],是川西农村生态发展、乡风建设的核心载体,成为四川省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17年11月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将“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列为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加强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修复。

独特的风貌和民居是林盘的两大特征。从风貌上看,“多竹林树木,农户依林而居”构成了林盘的基本外观;从民居上看,林盘内的建筑大多为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川西民居。林盘里还有一种建筑更具民俗文化的意义,即宗祠。宗祠是旧时农村中最普遍的建筑,高大、严整,是属于族人的公共空间,是对川西农村民俗和人情礼节的集中体现,文化价值极高。遗憾的是,林盘在快速衰败,随着农民对房屋的改造,川西农村宗祠建筑几近消亡。因此,保护和修复宗祠建筑,基于宗祠林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风貌特征,进行适当的旅游和文化开发,应当成为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以现存较完整的宗祠林盘“陈家桅杆”为例,在分析其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从景观规划设计视角,提出保护开发建议,为将川西林盘打造成为成都旅游的亮丽名片和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提供参考。

一、宗祠林盘保护与开发现状

宗祠林盘是川西文化林盘的典型代表,是指宗祠建筑周围因有林地和水系而形成的林盘聚落,其特色在于林盘中的建筑为宗祠建筑聚落,使林盘的功能除了居家之外,还增添了浓厚的宗祠礼教意义,成为某一族群或地域文化、礼教的承载,具有极高的文化性和民俗性。然而,保留至今的川西宗祠林盘并不多,再加上保护及开发不利,川西宗祠林盘正在逐渐破败甚至消失,如郫都区在几年前,县域内共有大小林盘11 000多个,现仅存8 000多个,居住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2]。

宗祠林盘的核心是宗祠建筑。宗祠建筑是一种历史建筑,是用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家族公共议事的建筑,是对这一地区或家族民俗和人情礼节较为集中的体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普通川西民居建筑难以企及的。在四川地区,现今保存完整的宗祠建筑主要有南充瞿氏宗祠、仪陇县饶氏宗祠、南部县柴井乡马氏宗祠等。现存宗祠建筑中又以供祀家族祖先的祠堂数量最多、分布最分散,例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的客家宗祠,宜宾李庄古镇的张家祠堂、罗家祠堂等[3]。但是这些宗祠建筑大多单独存在,周边没有与之相呼应的其他古建筑,且隐藏在林盘之中,难为世人所知,导致年久失修,甚至遭到人为破坏。例如,2006年11月,因看护不力,四川惟一朱熹宗祠——龙泉驿区十陵镇的“朱熹宗祠”的五道门被一对夫妻强行拆下[4]。

虽然现在已有意识对宗祠林盘进行保护和开发,但由于有关宗祠林盘保护与开发的理论指导空白,缺乏科学合理的宗祠林盘保护与开发系统措施,因而目前常见的开发方式极为粗糙。一方面,忽视宗祠林盘的建筑风貌特点和文化意义,进行普通的商业开发。如位于富顺县富世镇的“邓氏宗祠”,就因为商业开发导致破坏,已经变成了只剩中厅和后厅的不完整建筑,让人痛心[5]。另一方面,忽略构成林盘的环境体系的重要性,将宗祠建筑本体搬离其原有环境,将宗祠林盘的保护让位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如乐山市就将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杨氏宗祠搬迁至异地保护。这些措施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对宗祠林盘造成破坏,对其文化艺术价值形成毁灭性影响。

二、“陈家桅杆”宗祠林盘保存现状及旅游开发条件

陈氏宗祠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乡天鹅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人陈登俊营建,占地面积约10亩,是为数不多的保存下来的川西民居院落。因门前竖立有双斗桅杆,故俗称“陈家桅杆"。笔者于2010年至2016年收集和整理了“陈家桅杆”原有风貌、历史原状和演变的系统资料,并先后6次进行现场调研。通过初步踏勘,了解了“陈家桅杆”的现状和周围环境;通过两次现场调研,对比了“陈家桅杆”原有的建筑资料和修复后的情况,对于修复中与现状不符的地方进行了记录;后续三次踏勘重点对“陈家桅杆”建筑群落和周围环境进行踏勘和测量,记录了“陈家桅杆”场地和周围环境的地形数据。基于现场调研和文献收集,总结出“陈家桅杆”保存现状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现实条件。

(一)“陈家桅杆”保存现状

“陈家桅杆”集宗祠、住宅、园林于一体,是研究川西宗祠林盘的珍贵实物资料,对考证清代官宦人家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和当地民风民俗都有巨大的价值,对温江乃至成都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桅杆”有“川西第一古建”之称,建筑本体保存较好。整个建筑群落有大小12院,四周溪水环绕,院前建有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墙上浮雕镂空“福"“寿"两字及蝙蝠等图案。全院结构精巧紧凑,布局典雅大方,具有显著的清代建筑特色。院内建筑坐西向东,分为三组;一组为正中三重大院,分为前厅、二厅、正宅;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前有“翠柏山房",后为“忠孝祠";第三组是东侧花厅,其规模当属整个建筑之首,正面有照壁、两端为牌坊大门,中设戏台,四周有万年台等亭、台、祠、榭、池建筑[6]。“陈家桅杆”毕竟历经百年风雨,曾作过粮仓、敬老院、学校、村民住所,原有建筑形态遭受了严重损坏。“陈家桅杆”前照壁上8个雕刻残缺,中轴两重大院中的花厅、茶房几乎只剩几根立柱和屋顶支撑,雕栏、花窗大部分变成了黑沿,原有的陈家人烧香礼拜的拜台建筑已经彻底毁掉[7]。虽然“陈家桅杆”于200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且温江区政府于同年开展了历时七年的“陈家桅杆”保护修复工作,但是其建筑工艺和形式已经很难恢复到原有形态。尤其可惜的是,有着“川西第一大盆景假山”之称的假山池未能修复。

(二)“陈家桅杆”旅游开发条件

1.宗祠建筑要素完整

“陈家桅杆”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保留完好的宗祠建筑聚落,使其具备了实施整体保护和打造旅游景点的可能性。修复后的“陈家桅杆”建筑形态和布局基本保留了其清朝末期的特征,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院内建筑为穿斗木结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川西地区宗祠文化的建筑要素,被誉为川西平原上的“大观园”。独特的宗祠建筑要素,为“陈家桅杆”开展特色化、文化性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此外,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政府重视旅游开发,寿安镇高度重视恢复文化文物风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等政策引领下,具有建筑特色和文化代表性的川西宗祠林盘“陈家桅杆”迎来了更大的旅游开发机遇。

2.林盘外部形态完好

农田是林盘的第三圈层,作为林盘的存在基础,发挥着保持林盘生态的重要作用。、陈家桅杆”周边500米范围内有农田约264亩,主要种植水稻等湿生农作物,形成了天然的湿地;苗圃约86亩,主要种植桂花、银杏、四季桂、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等本地观赏苗木。大环境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质量高,为“陈家桅杆”林盘形态的恢复性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此外,“陈家桅杆”场地内水系保存完好,一条由北至南的灌溉渠沿场地内部乡村道路下行,水量充沛且水质较好,“陈家桅杆”林盘周边300米范围内分布了9条沟渠,作为灌溉和排水使用。丰富的水资源为恢复林盘水系提供了良好的水源供应,也为场地景观的打造、林盘水源的供应和农田灌溉水源的保证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3.周边林盘形成自然聚集

“陈家桅杆”周围300米半径内有形态较为完整的其他林盘4个,初步形成了林盘聚集聚落,为打造以林盘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资源支撑。紧邻场地北边的1#林盘和位于场地西北的2#林盘风貌保存较好,建筑完整,林盘圈层完整;场地西面的3#林盘建筑完好但林木保存不好,生态环境一般;场地西南方向的4#林盘面积较小,但建筑风貌保存最完好,目前作为苗圃配套用房,有少量工人居住。根据这四个林盘的风貌保存完整程度和距离场地远近等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和利用,可以帮助完善“陈家桅杆”的旅游开发功能配套,使“陈家桅杆”能够成为具备足够规模和完整功能的旅游景点。

4.所在地区农耕文化传承较好

川西农耕文化是由川西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娱乐为中心,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是川西农村地区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发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距“陈家桅杆”不远的金马河流域正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周围林盘所住村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至今依然延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方式,川西农耕文化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乡村旅游型是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的创新模式之一[8],“陈家桅杆”周边地区延续至今的川西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一直使用的农耕生产工具筒车、水碾,生活用具棉搅车、纺车等,不断创造的农耕文化产品如年画、竹编工艺品等,构成了对“陈家桅杆”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完整的农田与林地、较好的生态环境,配合特色的川西农耕文化,更使“陈家桅杆”具备了打造成为川西林盘文化博物馆的可能性。

5.区位条件优越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陈家桅杆”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优势。“陈家桅杆”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温江区,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离温江主城区20公里。温江区是成都向西发展的核心地带,是中国著名的花木基地,西部唯一的国际花园城市,常年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各区(市)县的前列。在成都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将温江区建设成为“创新改革开放之城、三医融合产业之城、便捷高效畅通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未来温江将继续在成都经济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作用[9]。同时,“陈家桅杆”紧临温江生态大道旁国色天乡游乐园,和全球一线奢华酒店品牌悦榕庄“乐古浪·成都”遥相呼应,距离都江堰、青城山20公里,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三、“陈家桅杆”宗祠林盘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陈家桅杆”具有独特的宗祠林盘特色和丰富的综合配套优势,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其特色的保持和发挥,利用其区位优势和周边资源的整合,开发集川西宗祠文化传承、川西民居风貌展示、川西农耕文明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

(一)恢复宗祠建筑整体风貌

首先,恢复“陈家桅杆”建筑主体。不仅仅是对现有建筑进行保留,还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恢复其历史原貌,清理其中与原有历史建筑不符的部分和功能,例如侵占历史建筑开设的茶室和小卖部等。其次,恢复陈家桅杆中的原始园林景观,如号称“川西第一大盆景假山”的假山池,保留住独特的川西园林风貌;对内部环境中不符合历史的元素进行清理(例如部分水泥道路、一些不合历史风貌的花台和小品等)。最后,整合打造“陈家桅杆”周边宗祠建筑聚落,对川西民居风貌保留较好的建筑可以保留,而较为破败、风貌已经严重脱离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则可以清除。同时清除周围的坟地、粪坑等与环境不符的元素,并对周围侵占林盘环境、破坏整体风格的构筑物进行拆除。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展现“陈家桅杆”宗祠林盘的原有历史风貌,为恢复“陈家桅杆”宗祠林盘整体风貌打下基础。

(二)营造林盘外部形态

“陈家桅杆”的整体形态是林盘,在修缮建筑的同时,应该对其外部形态进行恢复,以达到完整性。主要的景观营造手法应以林地、农田和水系的恢复为基点,结合川西传统造园手法加以修整。

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层次丰富、和谐生动、突出林盘文化特色和具有原生态性的园林景观精品。可以利用林盘内丰富的植物,适当配置灌木和地被植物,突出林地的景观性。在植物的配置上,要注意把林盘景观作为整体考虑,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分布规律,所选择的植物品种应该与周边的植被群落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根据立地条件,结合生态适应性,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选择乡土树种和适合当地生长的外来植物品种,既能形成稳定的目标群落,又可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林盘景观。竹是川西林盘文化的代表性植物,“竹+木”是林盘植物的基本形式[10]。在具体的植物选择上,竹类植物可选择毛竹、刚竹、紫竹、罗汉竹、佛肚竹、粉单竹、慈竹、油勒竹、扁担竹、孝顺竹等,林木树种可选择银杏、桂花、元宝枫、桢楠、紫叶李、鸡爪槭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用途,可以使林盘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还可作为科学普及、传播知识的活教材。

农田本身具有独特的景观性,可将农田作为外围景观打造。根据季相变化种植农作物,围绕在林盘周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就是一个用水稻、其他农作物和当地野草来营造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陈家桅杆”的景观改造可以以其主体建筑聚落周边半径300米为保护界限,保留界限内的水稻田、田地上纵横交错的田坎和田间密如蛛网的自流灌溉水渠等原有形态,根据季节收割稻田并及时补种,维护其田园景观性;在田坎上架设1.5米宽、离地300毫米左右的木栈道,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具备游客通行功能。通过以上措施,维护林盘周边农田的整体风貌,满足现代旅游服务的功能。

疏通沟渠,营造自然、健康的水区生态系统。“陈家桅杆”林盘周边沟渠众多,但缺乏梳理,走向杂乱,有部分沟渠甚至堵塞,形成断头渠,一到雨季极易形成漫渠,对“陈家桅杆”造成威胁;沟渠的驳岸缺乏整治,各种植物杂乱生长,缺乏保持驳岸水土的作用。建议对周边水系走向进行梳理,打通断头沟渠,整治沟渠驳岸,梳理植物,避免形成淤塞。在满足水渠灌溉、排涝功能的前提下,营造自然有趣的渠道景观、营造良好的水质和健康的水渠生态系统。

(三)完善林盘功能和设施

“陈家桅杆”与传统川西林盘一样,都存在内部居住功能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要合理地利用林盘,首先要对传统林盘的功能进行整理和打造,以满足现代对林盘利用和需求,主要应该对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整理:

科学梳理林盘的道路体系,对原有不合理的道路流线进行更改。在流线上要做到人车分流、主线路与次线路的结合、主要人行线路和游客线路的结合。尤其是在道路的铺设上,要硬化处理,解决传统林盘中道路脏乱差的问题。在铺设材料选择上,应该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环境和民俗文化背景,选择当地土生的材料是最为恰当的,如当地的石头可以打磨平整碎拼在道路上,既坚固耐用,也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且经济实用,节约工程造价和运费,具有良好的景观性。

以林地空间的开合为基础,设置曲径通幽的林地路径,在线路设置上突出游览性和文化性的体验。选择与林盘和宗祠文化风格相适应的,反映川西农耕文化特色的一些雕塑、景观小品、展示品等合理设置在游览路径上,让游人行走时体验到感官的享受和川西农耕文化的熏陶。

在景观设计上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历史对话的空间,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在林盘中设置休憩空间,增加木平台、座椅等休息设施;增加湖心亭,游廊等休闲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可以更为从容地欣赏林盘。

配套完善周边旅游服务设施。目前“陈家桅杆”旅游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缺少餐饮、休闲、住宿、购物等接待配套设施,可充分利用“陈家桅杆”宗祠林盘周围半径300米内的四个林盘,完善宗祠林盘景点旅游配套的功能需要。例如,周边1#林盘占地面积2 630平方米,距离“陈家桅杆”245米,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改造建设“陈家桅杆”游客中心、景观停车场、乡村酒店等旅游接待配套设施;2#林盘占地面积1 458平方米,距离“陈家桅杆”约155米,3#林盘占地面积923平方米,距离“陈家桅杆”约280米,都以小路连接,不能通车,位置安静,有水渠从旁边经过,可以改造建设乡村民宿、特色餐饮、林盘茶园等住宿、休闲服务设施;4#林盘占地面积400平方米,距离“陈家桅杆”约320米,临温灌路,交通便捷,小车可直接到达,可改造建设乡村民宿、景观停车场等。

(四)开发特色体验活动

利用“陈家桅杆”宗祠林盘和川西农耕文明的独特性,开展农耕体验、祭祖等具有很强的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极强的人气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推动宗祠林盘文化资源的价值增长。近年来四川不少地区注重对宗祠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如:三台县西平镇吴氏宗祠的祭祖活动,达县柏氏宗祠举行的清明祭祖典礼,郫县安德镇全家河坝川西林盘保护区举行的农耕体验活动等,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提升了当地的旅游知名度。根据季富政教授的考证,“陈家桅杆”承载着移民和忠孝文化,在建筑中尚存有“祖籍”碑记录其祖先迁移至此的故事,位于院落左侧中部忠孝祠内有一楹联:“圣德来酬忠务尽,先灵欲妥孝当恩”;“家声重庆麟址龙骧,基业万春天恩祖德”[11]。因此,在陈家桅杆的特色体验活动上,可以“移民”文化和“忠孝”文化为着力点,通过节庆活动等方式再现移民在清末的生活生产场景和忠孝持家的传统理念,让游客在欣赏建筑的同时能够体验其特色活动。

(五)加强宗祠林盘保护宣传

加强保护川西宗祠林盘的宣传。提升川西宗祠林盘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川西宗祠林盘,认识到宗祠林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引起社会各界对宗祠林盘保护的关注;培养大众对宗祠林盘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对川西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产生自觉性,从而激发社会监督力量,形成政府立法保护与社会公众自觉维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尽可能避免出现以牺牲宗祠林盘资源及周边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现象。

“陈家桅杆”是典型的宗祠林盘,在成都平原,和“陈家桅杆”相类似的宗祠林盘现存很多,如郫县安靖乡“邓家桅杆”、青白江城厢镇“徐家祠堂”等,尚未保护和开发。本文倡导的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合理开发的理念,提出的维护川西林盘景观与传播川西农耕文化并重的“陈家桅杆”具体保护开发策略,力求为同类宗祠林盘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林盘桅杆川西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生命的桅杆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水中桅杆
岁月尽川西
生命的桅杆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