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困境与思路★

2018-03-23曹凡宪舒敏洁邹大林曾玉菲黄启琴

山西建筑 2018年1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村寨

李 权 曹凡宪 覃 斌 舒敏洁 邹大林 曾玉菲 黄启琴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2.贵州高投南方实业有限公司,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汇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多民族的极具特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理念,区域内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全国27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黔东南州占57个。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吊脚楼等)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文化资源已引起国际国内建筑界的关注[1]。黔东南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一套丰富而完整的木结构传统营造技法,包括选址、平基、砌坎、伐木、运木、选材、掌墨、排扇、立房、铺楞、装板等技术和方法,都极具特点[2]。对传统的黔东南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建筑理念等的研究,对保护民族文化,防止相关文化在经济生活中被侵蚀,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1 苗族村寨的选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段。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和东南倾斜。全州总面积3.034万km2,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具有湿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为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自然资源富集,为这一地区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聚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就占据了我国苗族人口的1/4。在黔东南州主要分布于雷山、剑河、台江、麻江、黄平、丹寨等县。

苗族村寨凝固着苗族起源、迁徙和生产生活的历史,集中体现了苗族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这种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在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传统聚居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苗寨在选址上一般都讲究背山面水,即背靠大山、临近水源。除此之外苗寨的选址常常结合地形,建筑多选择靠阳坡面,不仅可以挡风向阳,而且减少了寒气的压迫,有利于植被系统和耕种。建筑群的正对面为山坳,视野开阔无阻挡。寨子的附近多为水源,一方面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用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平衡。虽然选址多近水源,也还注避开重山洪以及冲沟的危害,利用自然沟渠排水。苗寨选址总体原则为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而川、空间开放、阳光充足[3]。这样的选址既可登高望远,又有大山依托之地,便是理想的居住场所。

2 苗族民居的分布及其建筑特征

黔东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呈现阶梯状卡斯特地貌。村寨中房屋自由散置,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依山顺势、层叠而上,错落有致,整个村寨与环境结合融为一体,做到了天人合一。苗族民居的分布体现了苗族人民自由活泼,热情开朗,无拘无束的心理特征。在修建房屋时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防潮、采暖、通风隔热的保护措施。由于村寨的选址通常都在地势较为险峻而陡峭的高山上,为将开阔平坦的地势都尽可能用作生产的需要,苗族民居则多坐落于斜山坡上。由此将建筑修筑成半楼半地的“半边楼”形式,也称“吊脚楼”形式[4],吊脚楼这一建筑形式利用了山地陡坡的复杂地形,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使用空间,解决了建筑修筑在山坡上的难题,创造出柱脚下吊,廊台外挑的建筑形式。这种干栏式民居不仅节约了用地,而且效率高、费工少。苗族民居与苗族其他类型的艺术一样,其建筑功能上具生产、生活、祭祀等综合功能为一体,蕴含了丰富的苗族文化特点[5]。

3 苗族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

1)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

黔东南州有309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其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中提到:黔东南州80%以上的传统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发展效果不明显,受益较低;刺绣、银饰、工艺品特色手工艺产品规模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市场挖掘欠缺,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弱。

2)保护资金及实施保护的人才匮乏。

苗侗建筑数量多、规模大、维修费用高。长期以来,各级财政用于乡村建设资金无法满足需求,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和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专项经费逐年增多,但对于量大面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苗侗民居木质结构建筑建造也逐年萎缩,民间技师工匠纷纷改行,熟悉形式、样式和工艺的老工匠越来越少。职业学院也没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古建测绘,建筑木雕等工种奇缺,严重制约了传落村落民居的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住建、文物部门缺乏对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仅凭农民自身力量难以做好保护和维修工作[6]。

3)民族建筑工匠及其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无人。

民族建筑的传统营造技法源远流长,是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营造技法只是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缮,已很难找到当地的工匠承揽,更难找到工种齐全的匠人队伍,由于传统营造行业是一门辛苦劳累的工作,又没有稳定丰厚的收入,少有年轻人立志从业,致使这门古老的技艺日趋凋敝[7]。相比之下,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情况更甚,更是难觅有经验的传统匠人。对于非文物等级的一般历史建筑或传统民居,由于财力和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很难聘请专业古建施工企业。而现今古建施工企业本身也同样面临工匠短缺的困境,最终也常常是转包给民间的工匠。归根结底,同样是面对工艺失传、工匠短缺的难题,致使保护技艺成为了保护传统建筑的瓶颈。总体而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由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使用和建造,传统建筑技艺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存续,但掌握相关技艺的工匠人群正在加速减少。

4 保护路径

1)立足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和产业需求,以黔东南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为目标,开展民族建筑资源的整理、传统民族建筑结构营造技法研究和黔东南民族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保护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黔东南民族建筑为研究目标,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传统民族建筑及村落的数据采集;

b.整理和收集黔东南民居的营造技法资料,传承传统工艺;

c.研究黔东南的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

d.研究黔东南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e.黔东南民族建筑的防火与防腐研究;

f.黔东南建筑的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分析等,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为黔东南民居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8]。

2)苗族建筑是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挖掘地域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要将民族建筑与国际接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通过民族建筑文化品牌的打造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民族建筑保护,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苗侗建筑文化,继续在民族建筑的元素提炼、材料结合、色彩美化等方面奉献更多吸引世界眼球的城乡建筑文化,从而提高黔东南的特色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3)通过银行贷款、上级经费支持、争取财政补贴用于特色村寨保护、修复的资金。政府各部门应倾力为保护和修复特色民族村寨服务。对特色村寨民居应了解其建筑工艺,拍摄建筑标本,聘请工匠进寨培训木漆加工、瓦工、仿古景观艺术品加工技术人员,结合特色村寨的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因户设计,突出民族特色。打造民族产业观光园,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持整旧如旧的建筑风格主体不变、建筑项目起点高、民族特色鲜明的特征。

4)针对传统民族建筑的现实发展情况,在当前城镇化、建立低碳环保生态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发展传统营造技法,并将其与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传统营造技法,丰富黔东南民族建筑实践经验。大力发扬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统营造技法和推进绿色建筑,使改良后黔东南民族建筑形式成为黔东南地区最具民族特点、最易居、最经济的建筑形式,更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5 结语

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鲜明,传统营造技法独特,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研究价值。笔者对黔东南州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面临的困境分析后认为,对传统苗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需要从民族建筑的现实需求出发,整合资源,配套服务,将其与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传统营造技法,丰富黔东南民族建筑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出一条苗族建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 周振伦.黔东南山区聚落与建筑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6-69.

[2] 彭开起,王展光,范述怀,等.黔东南州苗族与侗族吊脚楼比较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3):111-114.

[3] 杨春竹.山外青山楼外楼——“天人合一”的贵州民族建筑[J].大众科学,2016(3):25.

[4] 苏 静,孙九霞.旅游影响民族社区社会关系变迁的微观研究——以岜沙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4):87-95.

[5] 汤诗旷.苗族传统民居中的火塘文化研究[J].建筑学报,2016(2):89-94.

[6] 赵 轩,艾威颖.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4):313.

[7] 刘贺玮.黔东南西江镇传统苗族吊脚楼形式的当代变迁[J].装饰,2016(6):79-81.

[8] 赵 轩,艾威颖.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4):313.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村寨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补妆
诗书画苑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寻味贵州——黔东南
村寨——海坪彝寨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