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谓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与汉语连动句的习得

2018-03-23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谓语母语语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10)

引言

连动句在现代汉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一种重要句式,更是一种特殊句式,也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都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近百年来,海内外语法研究者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其基本概念都已基本达成共识。范晓(1980),朱德熙、黄伯荣(1991),陈昌来(2000)等认为,在连动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短语一起使用构成了句子的谓语;这些动词短语间结构紧凑,有一个共同的主语,彼此间没有句法关系,一般是按照动作发生的逻辑或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出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连动句的习得一直是重要难点之一。留学生很容易出错,将其与其他句式产生混淆。孙红娟(2005),金菊花、鲁锦松(2010)分别对初级水平和高级水平的韩国留学生连动句习得的偏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偏误为句式混用,约占47%,其中包括与“把”字句、祈使句、紧缩句以及复句的混淆。由此可见,仅依赖连动句的形式特点很难将其真正掌握,研究其深层语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连动句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特别复杂,目前,学术界对连动句语义结构的研究较为纷繁,主要从“主语与构成谓语的若干动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和“构成谓语的若干动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两大方面入手,本文只考虑后一方面,且谓语部分只有两个动词短语的情况,因为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动词都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动词会制约句型结构,并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正如吕叔湘(1985)所言,语法研究中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动词和句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中心、重心,其他成分都跟它挂钩。

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于连动句谓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学者角度、观点不一,归纳的数量和种类也可谓千差万别。比如:范晓(1980)总结出,谓语结构内部动词间语义关系有先后、目的、方式、互补、因果等5类;李临定(1986)则归纳出方式、状态、依靠、时间目的、讯号、处所、方面因果关系、动作发生时间顺序、假设关系、12类。刘月华(2004)分为先后、方式、目的、正反、“有”字型、同义或近义5类。高增霞(2005)从认知语言学出发,从概念层面、逻辑层面和认知层面,将连动句分为:非典型连动句、典型连动句、边缘连动句。近期,许利(2010)采用时序原则分析了连动结构,认为,在典型连动结构中,V1的终点一般是V2的起点,两个动词连用表示事件发生的顺序。其他学者也对连动句谓语动词间语义关系进行过归纳,类别和数量上也各不相同。这说明连动句谓语动词间语义关系具有很强的难把握性和复杂性。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不能回避连动句的深层复杂语义关系以便将连动句与其他句式进行区分。那么,谓语结构内部动词间语义关系是否会影响连动句的习得,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度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据此,探讨以下问题:

第一,外国留学生汉语连动句的习得顺序与其谓语结构内部动词间深层语义关系有无相关性?

第二,外国留学生连动句习得顺序与其所处水平阶段和母语背景之间有无相关性?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厘清第二语言习得与范畴类型、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的临摹性之间的关系,反观汉语连动句的相关本体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使得连动句得到更科学的处理,更利于考察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否具有科学性。鉴于留学生使用频率及连动句谓语动词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只选择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几类来进行细致讨论,分别为:先后(先后+动作)、方式(方式+动作)、处所(处所+动作)、正反(正反关系)。

一、基本假设

学术界目前关于连动句习得的研究已非常完备和全面,但大多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关于连动句习得顺序和习得过程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孙晓华(2008)将连动句分为六大类,利用中介语语料库,采用正确相对频率法对留学生连动句习得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习得顺序为:处所>正反>“v着v”>先后>方式>“有”字类。

此外,高增霞(2005)用“范畴”观对连动句进行了研究,指出:连动句具有“目的性”、“时间的先后性”两个显著特征,并据此将连动句分为典型、非典型、边缘连动句三大类。典型连动句主要有“趋向+动作;工具+动作;对象+处置;处所+动作”等四类。非典型连动句有三种:“表示”类;联结类;“想/要”类。边缘连动句在时间上是同时,但不具有“目的性”,如:“V1着V2”。

根据学术界的以上相关研究,我们假设: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连动句受其谓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的影响,遵循“先后>处所>方式>正反”的习得顺序,且该顺序与学习者所处水平阶段及其母语背景都不相关。

二、实证研究和讨论

虽然现代汉语中词、词组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相通,连动式合成词和词组比比皆是,但是鉴于留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此只考虑连动句,并设计了两种测试:接受性测试和产出性测试。

本次测试均在课堂时间内完成,由任课教师将测试问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闭卷答题并独立完成,并在下课时一并统一收回,以保证测试效果并使得问卷得以最大限度的收回。另外,此次问卷的测试用例参照了《汉语教程》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以及相关学术论文中连谓句的偏误实例和相关题目,且尽量避免留学生会出现字词识别错误而影响答题。在本次测试中,发放外国留学生调查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43份。发放小学生调查问卷为35份,有效问卷为30份。

2.1 接受性测试

接受性习得测试包含以下两种题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都为连动句。总共10个句子,包括“先后”句3个、“方式”句3个、“处所”句2个、“正反”句2个,10道试题的排序未作任何特殊安排,且是随机性的。题目要求被试在括号中写出对错,并画出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地方。以下是该测试中的两道题目:

先后类:

(1)他开门出去。( )

(2)以后,我找时间去你家。( )

二、选择题。总共10道题,包括“先后”句2个、“方式”句3个、“处所”句3个、“正反”句2个,10道试题也是随机排列。要求根据提示选择该题目中两动词短语间的语义关系,并在括号中标出对应的数字,下面为其中的两道试题:

“先后”类:

(3)孩子们听完故事哈哈大笑起来。( )

(4)他们吃过晚饭散步去了。( )

2.2 产出性测试

产出性习得测试要求被试完成给定条件的句子,总共12个句子,包括“先后”句3个、“方式”句3个、“处所”句3个、“正反”句3个,各试题随机排序,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文字提示写出连各语义类的连动句。下面是其中的一道测试题目:

先后类:

(5)孩子们 了 听 哭起来_________________。

此测试中的外国留学生都是非华裔,都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他们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水平等级,且分别为10人、18人和15人。作为对比的中国小学生来自广东某小学,均是五年级学生,共30人。

2.3 接受性习得测试的结果

本次测试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见施家炜,1998)根据这种方法,正确使用相对频率越高,就说明该句式越早、越容易习得。

表1 连动句四种语义类句式正确使用相对频率1(判断题)

由表1,我们可以分析出,相应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分别如下:

中国小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初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中级留学生:方式>先后>处所>正反

高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显然,对于不同水平阶段的留学生来说,除中级有些许波动起伏外,三个水平阶段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基本一致。考虑到测试问卷、受试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波动并没有超出实验容许范围。因此,我们得出,外国留学生汉语连动句习得顺序为:先后>处所>方式>正反。而且,这一顺序与中国小学生的顺序相一致。

表2 连动句四种语义类句式正确使用相对频率2(选择题)

使用频次 正确使用频次 正确使用频率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高级留学生 45 23 0.51 0.153方式 中国小学生 90 18 0.29 0.06初级留学生 30 13 0.43 0.13中级留学生 54 24 0.46 0.133高级留学生 45 20 0.39 0.133正反 中国小学生 60 16 0.27 0.053初级留学生 20 9 0.45 0.09中级留学生 36 11 0.31 0.061高级留学生 30 10 0.33 0.067总计 730

由表2,可以看出,对应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分别如下:

中国小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初级留学生:先后>方式>处所>正反

中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高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同样,对于不同阶段的留学生来说,除初级和中级有些微波动外,三个水平阶段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基本一致。这种波动,我们认为在实验可容许范围之内。所以,留学生汉语连动句习得顺序为:先后>处所>方式>正反。这也与中国小学生的顺序相一致。

所以,上文所提出的第一个假设成立,但另外一个需要进一步的考查和验证。

以接受性测试的第二道选择题为例,我们又重新按照母语背景把32名外国留学生进行分组,以泰语为母语的11名学生组成泰语组,以印尼语为母语的13名学生组成印尼组,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母语的8名学生组成马非组。其余11名外国留学生由于母语差异大,暂不列入统计范围内。

不同母语背景外国留学生习得正确率统计,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的正确率都呈递减趋势,跟中国小学生一样。可见母语背景对连动句习得影响不大,上文假设同样成立。

2.4 产出性习得测试结果

表4 连动句四种语义类句式正确使用相对频率4(产出性测试)

由表4,相应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分别如下:

中国小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初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中级留学生:处所>先后>方式>正反

高级留学生:先后>处所>方式>正反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三个水平阶段留学生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大致相同,尽管初级和中级留学生出现了些许起伏。由于实验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波动并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留学生汉语连动句习得顺序为:先后>处所>方式>正反。这也与中国小学生的一致。整体而言,中国小学生和留学生对于“先后、处所、方式、正反”的习得率都越来越低。因此,该测试也证明了上文假设的正确性。

2.5 讨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结构反映了人的认知结构。语言结构具有临摹性,是对人的认知结构的临摹。因此,句法结构就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一种投影(石毓智2000),人类在对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表达和概念,都体现在现实的人类语言中。以动作这一情境为例,动词的本质是用来表示事物的运动以及变化,而运动变化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因而,时间的流程及时间留下的轨迹,自然被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量。世界上各种语言里的动词都有时间特性,但表现形式却千差万别。汉语中,连动句就是这一时间特性的一种典型体现。

认知语言学认为,动作的先后是语言情景中最自然、最简单的一种顺序。投射到语言结构中,在连动句中,“先后”语义就是人类认识概念情境的最自然、最原始的图式。临摹性越强的语言结构,就越容易被习得。因此,无论是何种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连动句时,“先后”语义的表现都最好,其他四个则次之。

此外,崔希亮(2001)从空间性角度,对连动句的“参照点和空间定位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他指出,“连动”的实质是前后动词短语除了具有语义上的关联外,还具有时空上的紧密联系。前后动词短语所代表的意义非常相关。它们不仅在时间上不能断开,在空间上更是不能分离。他认为,连动句的空间参照点的选择及确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空间参照点,可在句中;也可不出现,隐匿在上下文语境中;如果在句中出现,空间参照点,则一定要在后动词出现之前就表现出来。可以说,前动词的实际价值就是用来说明后动词发生的空间位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处所”义正体现了这一点,与其他类型连动句而言,较易习得。

高增霞(2005)则从“范畴”角度对连动句进行了相关研究。她认为,“方式”、“处所”义均为典型类。“正反”类则属于非典型,在时间上是同时,有“目的性”。

根据以上学者观点,在本文中,“先后”、“处所”、“方式”类连动句都属于典型连动句,且“先后”义作为最原始的图式最易习得;“处所”类中前一动词说明了后一动词发生的最直接空间位置,也较易习得。此外,“正反”类连动句为非典型类,因此,最难习得。

三、结语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查了连动句谓语结构内部深层语义关系是否影响外国留学生汉语连动句的习得。测试的所有统计分析结果都印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即外国留学生汉语连动句的习得与其谓语结构内部语义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遵循“先后—处所—方式—正反”的习得顺序,且与留学生母语背景、所处学习阶段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本文讨论结果也印证了相关学者的研究。但,本文所得到的留学生连动句习得顺序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些许差异。本文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连动句的研究已非常完善,但对于“先后”、“处所”、“方式”等典型连动句内部的习得顺序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未考察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连动句的编排是否合理。而且,汉语连动句的内部语义关系很复杂,并不只有本文已考察的四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留学生关于各种语义关系的连动句的全部习得情况。而且,对于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还有待分别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1]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171.

[2] 崔希亮.汉语空间方位场景与论元的凸显[J].世界汉语教学,2001(4).

[3] 范 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80:68—78.

[4] 付银萍.初中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连谓句习得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3.

[5] 高增霞.连动结构的隐喻层面[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6] 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22—129.

[7] 胡涛、陈淑梅.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 [J].现代语文,2006.

[8] 金菊花、鲁锦松.高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连动句教学研究 [J].汉语学习,2010(2).

[9]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02—307.

[10]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01—708.

[11] 彭国珍、杨晓东、赵逸亚.国内外连动结构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13(3).

[12] 施家炜.外国外国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

猜你喜欢

谓语母语语义
非谓语动词
母语
语言与语义
短句—副词+谓语
母语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非谓语动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