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测度与评价

2018-03-21周柯唐娟莉谷洲洋

统计与决策 2018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驱动

周柯,唐娟莉,谷洲洋

(1.郑州大学a.商学院;b.产业经济研究所,郑州450001;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矛盾的叠加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汇集,资环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原有的依靠要素驱动(我国所依赖的要素红利主要包括人口、土地、资源、投资等)的路径已不能再持续,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路径依赖,加速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研究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数理模型,从时间维度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科技部)的研究成果,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经过反复筛选和优化,建立了由两部分组成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评价框架:一是创新驱动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制度、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反映创新驱动能力与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创新投入、产出、效应。进一步,将创新驱动的内容概括为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影响四个方面。构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所示。

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组成,描述如下:

(1)创新基础条件用于反映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情况、信息化程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2)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主要从创新经费、创新人才、创新主体三个方面构建创新投入指标,其中,创新经费是创新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创新人才是根本、是创新思维的建立者、是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特别强调的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依托),创新主体是资源整合的载体。

(3)创新产出主要是从知识、产品、技术三方面的产出情况来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其中,知识的产生是创新的源头,对创新驱动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全面创新体系的基本形式是产品,这是由技术推进与需求拉引共同作用结果的体现,能够形成新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点。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则是创新技术。

(4)创新贡献/影响主要用于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环境和资源的情况,主要通过民生、环境和产业来体现,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影响的直接体现(创新驱动可以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凝集提供有力的依据),民生与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软效果”的体现。

2 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2.1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评价法中的熵值法,从时间维度,根据各指标信息量的大小,利用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比较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本文所构建的熵值评价模型主要形式为:

假设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数量分别为m和n,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评价指标用xij(i=1,2,…,m,j=1,2,…,n)代表。

表1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对xij进行无量纲化(在此用标准化方式进行处理)处理:

式中,xij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值用yij代表,第j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用和代表。

(2)对yij进行平移以消除负值:

式中,ε是yij平移的距离,的取值越趋近于,评价结果越显著。

(3)计算平移之后的指标值zij在zj中所占的比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

dj主要取决于1与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之间的差值,这与第j项指标的权数直接相关,具体而言,信息效用值越大,权重越大,反之亦然。

(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数:

(7)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于1996—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共收集了21年的数据。在此,对个别数据的获取作出如下说明: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值按照1995—2012年年均增长速度计算得到,1998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按1995—1997年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得到,1999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按1997年和2000年平均值计算得到。

3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测算

3.1 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熵值法中的式(1)至式(6)分步计算可以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2是根据式(1)至式(6)计算得到的三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2 三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

由表2可知,在三级指标中,高校在校学生数(X5)、高校专任教师(X6)、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X17)、高等院校数量(X24)、高新技术企业数(X26)、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X29)、城镇登记失业率(X3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38)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这几个指标分别隶属于上级二级指标中的教育(B2)、创新经费(B6)、创新主体(B8)、创新知识(B9)、民生(B12)、产业(B14),说明这几个二级指标是能发挥较大驱动能力的因素。

在测算出三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得到二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3提供了二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

表3 二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

由表3可知,创新经费(B6)指标权重值最大,其权重值为0.097199,其次是经济发展情况(B1),其权重值为0.096977,接下来依次是民生(B12)、教育(B2)、产业(B14)、创新主体(B8)、对外开放(B5)、创新知识(B9)、信息化(B3)、公共基础设施(B4)、创新人才(B7)、环境(B13)、创新技术(B11)、创新产品(B10),其重要性排序结果与上述三级指标重要性顺序基本是一致的。

在测算出二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得到一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4提供了一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

表4 一级指标层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

由表4可知,在一级指标权重中,创新基础条件(A1)的权重值为0.410347,其权重最大,创新投入(A2)、创新产出(A3)、创新贡献/影响(A4)的权重分别为0.245579、0.121037、0.223037,由此可见,影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创新基础条件”,这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端,其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创新产出、创新贡献/影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果和效果,其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

3.2 计算综合得分

根据式(7),可以分别计算1995—2015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得分情况。

表5与图1分别提供了1995—2015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得分增长率及其其变化趋势图。

表5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及得分增长率

图1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及得分增长率趋势图

由表5与图1可知,1995—2015年,在整体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出递增的态势,1995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3.37401,1996年出现了些许的下降,下降为3.30903,1997年转而出现上升,1998年反转又下降,达到最低点,为3.15008,从1999年之后,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最高点,为7.16844。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值为4.01836。说明在这21年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是逐步增强的,这也和我国的实际是相符合的。就综合得分增长率而言,1995—2015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增长率呈现出波动趋势,增长速率有快慢之分,其中,1996年和1998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增长率呈现负增长,其值分别为-1.926%和-6.423%,1998年的综合评价得分增长率是最低的;1997年、1999—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增长率呈现正增长,其中,2000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增长率为10.361%,达到最高,2004年的综合评价得分增长率位居其次,为9.5597%,其余年份的增长率则保持在0.2%~9.5%之间,多数年份的增幅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和国家战略相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路径逐渐向创新驱动路径转变,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4 结论

本文从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贡献/影响四个方面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1995—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基于时间维度,对我国1995—2015年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在整体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出递增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逐年增强,这主要是受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影响;(2)在衡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中,教育、创新经费、创新主体、创新知识、民生、产业的影响力较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各要素重要性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基本是一致的;(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高低,一方面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创新驱动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级各层各行各业决策者、实践者的头脑中是否稳固。

[1]周柯,唐娟莉.我国省际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16,38(7).

[2]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3).

[3]魏亚平,贾志慧.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9).

[4]吴宇军,胡树华,代晓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的差异化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

[5]陈宥蓁.国际创新驱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

[6]崔有祥,胡兴华,廖娟,谢富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测量评估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

[7]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4,(5).

[8]上海市松江区统计局课题组.上海松江区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7).

[9]杨青青,潘杰义,李燕.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9).

[10]王伯安,王风云,曾广层.基于熵值法的中国石化行业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5).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驱动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权重常思“浮名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