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10年中国经常账户变化的分析

2018-03-19时黛怡

中国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顺差因素分析

时黛怡

【摘 要】本文借助中国2000-2010年经常账户的数据,从国民收入、经常账户等一些基础知识入手,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变動情况、结构特征和引起变化的原因,得到造成中国经常账户在10年间持续顺差的因素——国民储蓄、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外贸政策导向、国内外针对本国的投资和汇率制度,并对这四项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常账户;顺差;国民收入;因素分析

一、经常账户的现状及认识

目前,全球经常账户的持续失衡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大重要研究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失衡现象愈演愈烈,加剧了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不可持续性,从而影响全球范围的金融和经济稳定。全球性经常项目失衡主要来自美国经常项目的赤字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亚洲经济体的经常项目的大量盈余。而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在2007年达到峰值,规模相当于GDP的11%。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有利于中国的严重失衡局面,但助长了西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进而导致了全球危机,因而将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自金融危机以来经济难以复苏的困境归咎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而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贸易失衡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自然产物,责任并不在于中国等新兴国家一方。因此,研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的变动对应对当前的贸易失衡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图表及数据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是本国和外国花费在由本国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和,即Y=C+I+G+X-M,而经常账户余额是用来表示出口的商品与进口的商品与服务之差,用来衡量国际借贷的规模和方向,即CA=X-M=Y-(C+I+G),所以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不一定相等,经常账户赤字相当于进口当前消费,出口未来消费;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出口当前消费,进口未来消费。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0年,中国经常账户保持盈余,并且余额持续增加,在2004年开始盈余上升呈指数型增长,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回落,但在2010年年初又出现反弹,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而这10年间我国持续出现贸易顺差。表2还反映了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变化趋势:CA/GDP的值自2000年开始迅速增长,至2007年达到至高点(约11%),而在2007年后经常账户与GDP之比有所回落,尽管在2009年至2010年有一段短暂的平稳期。

国际收支平衡账户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追踪一国出口及进口竞争产业的状况及变动,深化对其经常账户变动细况的认识。

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常账户在2000年至2010年间的变动有如下特点:

1.中国在此期间持续保持顺差,且顺差额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尽管在2008年后有所回落。

2.贸易顺差(货物和服务差额)主导经常账户顺差,两者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贸易顺差主要由货物净出口顺差引导。

3.经常账户余额变化趋势中,2005年和2009年是影响中国总体走势的两个重要时点:在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外汇储备资产迅猛增加进行对冲;2008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性金融危机,随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抬头对中国外贸出口产生剧烈冲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又可以转化成S=I+CA——(1),即开放经济中储蓄既可以通过积累资本存量,又可以通过外国财富进行积累。而将等式(1)再次转化,我们可得CA=S-I——(2),当S > I 即本国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则可以通过净出口带来的资本流出而形成海外资产。我国2000年至2010年10年来出现了经常账户盈余,也正印证了这一点。而由等式(2)可知,决定经常账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国民储蓄、投资状况之间的差异, 各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情况则是对这一差异的反映。当私营部门的投资储蓄行为比较稳定时, 经常账户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行为, 即反映了经常账户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影响因素的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实际数据和背景分析,造成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在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长期顺差的因素有:国民储蓄、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外贸政策导向、国内外针对本国的投资和汇率制度。以下将针对这四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国民储蓄

表4反映了中国国内储蓄水平和最终消费水平在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的具体变化,通过对储蓄率和最终消费率的比较,不难发现这10年间我国的消费储蓄水平存在结构性失衡——长期存在低消费和高储蓄的现象。尽管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从中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从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看,中国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数据上看,我国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58.93%曾增长到2003年的61.57%,但随后又跌至2009年的49.26%。储蓄率则从2000年的36.90%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51.30%,短短8年迅速增长了14.4%。消费水平的不足引致储蓄率的持续增长,而高水平的储蓄率带来的则是信贷繁荣和投资升温。在国内总体消费力量不强的情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资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而正如上文所述,贸易顺差则是导致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内储蓄和消费结构不均衡是导致中国经常账户余额近10年连续增长的一大动因。

2.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外贸政策导向

首先,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贯彻外展沿海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并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凭借劳动价格上的优势将更多的廉价商品流向更广泛的地区和国家。其次,中国政府在2000至2010年间采取了诸多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积极倡导出口拉动型增长。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净出口的持续增长引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扩大。

3.国内外针对本国的投资

通过对表5、表6的数据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到:2000年至2004年FDI连年增长,但在2005年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有一定的减少,但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有出现了反弹,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繁荣相当感兴趣,并持续将资本汇入中国以获得投资利润,而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这导致FDI有所减少,但经受住打击的中国市场振奋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外国资本再次流入中国。需要指出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导致的外汇流入并不是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將所获的外汇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结算,随后用换得的人民币购买中国国内资本品,而这些投资品的流出导致了经常账户余额持续增加。

4.汇率制度

由于现行的结售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中国外汇储备巨幅增加。而强行结汇制使得国内企业必须将所持有的外汇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外汇结算,才得以进一步在国内经营业务。这导致了外汇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的产生。而央行为了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就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收集过量的外汇,这导致了央行储备资产的增加,因而中国经常项目在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始终处于巨额盈余状态。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在不受特殊外来因素干扰下,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可持续的,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要使我国的国际收支达到合理的状态,政府应该做的是:

1.加大汇率的改革力度,扩大其浮动范围。2.调整我国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3.扩大内需,积极引导国内消费。

4.改变我国以积累外汇防范金融风险的思想。

总之,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改变我国当前经常性账户不合理的结构状况。

参考文献:

[1]冉学东. 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出现顺差是一个重要信号[N].华夏时报,2017-10-02(028).

[2]程实.“ 双顺差”难以延续[N]. 第一财经日报,2017-09-27(A11).

[3]胡建兵. 中国正迎来人才流动“顺差时代”[J]. 人才资源开发,2017,(16):1.

[4]李昕. 基于MB及ES分析框架估算我国经常性账户失衡[J].当代经济科学,2011,33(06):30-40+123.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顺差因素分析
从民间到官方:民国时期国民收入核算*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