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故事:由游戏“小兔子乖乖”引发的争论

2018-03-19高洁程娟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圈外思思小兔子

高洁 程娟

发生了什么:

老师组织“小兔子乖乖”的体育游戏,对角色表演进行安排:“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小兔子乖乖的游戏,请穿白色衣服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

穿白色衣服的安安和小丽走进圈里,思思和小航站在圈外,小易犹豫了一会,也走进了圈里。安安和小丽马上反对:“穿白色衣服的才能进来,你的衣服不是白色的!”小易指着身上的白色条纹,坚持说:“我的衣服上有白色,我应该站在圈里。”之后,上衣有白色领子的思思也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圈里。

老师发现这是个极佳的教育时机,说:“大家都在动动脑筋,我也要注意我的用词。让我再来说一遍,好吗?请衣服上有白色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衣服上没有白色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安安小丽思思和小易都迅速站在了圈里,只有绿色衣服的小航站在圈外。

玩了一遍游戏后,老师再次发出指令:“这一次,请纯白衣服的小朋友站在圈里扮演小兔子,不是纯白衣服的小朋友在圈外扮演大灰狼。”安安和小丽迅速站到圈里,小易、小航和思思站到了圈外。

学习了什么:

以上场景中,幼儿在两个重要的概念之间徘徊。“白色衣服”究竟是指“纯白色衣服”还是“衣服上有白色”?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情景:

首先,小航发现了集合属性的定义漏洞,并感到困惑,最终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分在“圈里”。这时候的小航认同了“穿白色衣服”的集合就是“衣服上有白色”。

小航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安安和小丽的反对,从她们的表述可以看出,她俩认同的“穿白色衣服”的集合其实是“穿纯白衣服”。

穿着黑色背心,露出白色领口和袖子的思思,反应非常有趣,本来站在圈外,她对“穿白色衣服”集合的属性理解发生了转变,转而又走进圈里。

孩子们有一个重要发现——一定要仔细定义属性。只有当所有人都清楚要根据哪个特定属性来分两个集合时,分类才能真正的开始。由于组建集合需要协商、澄清并达成一致,这个活动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

老師适时地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用词。帮助孩子具体分析集合的属性。我们来回顾一下,老师是怎么说的。教师对指导语作了调整,将孩子分为:“衣服上有白色”的小朋友和“衣服上没有白色”的小朋友。

第二次游戏时,教师改变了分类方法,指导语将孩子分为:“穿纯白衣服”的小朋友和“不是纯白衣服”的小朋友。孩子们立刻对号入座,不再有争议。

这次分类游戏中,孩子们获得了两点经验——在属性定义准确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的分类。其次,这个活动有助于幼儿对一组物体按照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很自然地展开讨论:好奇怪呀!我们没有变,身上的衣服没有变,老师的要求变了,我们的站位就变了。

下一步该怎么做:

在此之前,孩子们的分类经验分还停留在“按照一种属性将物体分类”的阶段,这次随机生成的分类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示范。孩子们很快会进入分类的下一个阶段——用更复杂的属性将物体分成更多数目的集合。孩子们通过这次的分类游戏,对集合有了非常重要的认识:同一个物体的集合可以用不止一种属性进行分类。

对于幼儿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要求幼儿能同时看见同一物体的多种不同特征。也就是说,在一个集合中一只篮球可能会被看做是球,但是在另一个集合中,它又被看作是橙色的。

不过,涉及这些复杂的概念时,不要过度给孩子施加压力。这里有一些简而易行的策略。

1.从孩子的身边找素材

可以经常从生活中或教室里找一些机会设计一些分类活动,引导幼儿关注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例如:将拼插玩具按照形状或颜色分类。

2.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有联系的情境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概念和能力。

3.分层次投放材料。

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有梯度地提供感知操作材料,对于小年龄幼儿尽量只有一个维度的材料,随着儿童能力的提高,再酌情由少到多投放材料,由易到难分层次设计活动。

猜你喜欢

圈外思思小兔子
陆思思作品
田思思作品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Work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