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向针对性人才培养型学业指导制度构建

2018-03-19王元元杨志秋凌天清

关键词:学业指导老师制度

王元元, 杨志秋, 凌天清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随着多元化、信息化和创新型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伴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正在下滑,频频出现留级、肄业、退学等乱象[1],进而造成高校教育质量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这种矛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招生生源质量下滑与新形势下社会对毕业生高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压力大,自信心遭受打击,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等人格,进入大学失去自我优越感,心理失衡,抵触学习[2];三是离开高中老师的强行灌注,大学学习方式和环境的转变使学生一时不能适应,不能很好地过渡;四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够,认识不清,影响目标定位和学业生涯规划[3]。

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健康的心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投身于大学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业指导制度应运而生。学业指导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迅速遍及欧美等国家。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结合学生的基础背景、学习目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业规划、就业方向等给予辅导,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4]。

尽管学业指导制度的提出是积极有效的,但传统的学业指导制度存在一些瓶颈:学业指导内容局限,形式单一,孤立于思想和心理指导,学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等。因此,构建新型多方向针对性人才培养型学业指导制度是必要的,着落点是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5]。多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制度要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学习方向和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学业指导制度的优势

(一)顺利完成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

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没有老师严格几近严苛的全方位监督,没有堆积成山的试卷和复习资料,更没有每天几乎定时定点的学习安排。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紧张备考,进入到无监管、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后,一时懈怠,放松自我,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6]。特别是在一些学风较差的高校,在学长学姐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甘愿选择自我堕落,不求上进,迷失自我。学业指导制度的出现可以帮助新进校的大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在学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保证大学生一进校就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保持良好的学习风气,减少过渡阶段中的坎坷曲折,顺利完成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

(二)把握学科动态,完成学业规划

进入大学以前,高中采用文理分科制,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高校根据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按大类招生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学院,再由所在学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到不同的专业。学生步入大学,在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需要考虑具体的专业方向。高中学习阶段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多数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对专业情况的了解仅限于父母和亲朋之间的闲谈,对专业的定位、发展情况并不了解。学业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引领下了解专业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定位,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业规划。

(三)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

大类招生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生源质量、不同智力水平以及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融合在一起,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考核要求容易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学业指导制度可以针对个性化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可以很好地将适合和不适合科研的学生加以区分,区别对待。对于适合科研的部分同学,安排具有出色科研能力的学业指导老师,着重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为其将来可能从事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不适合科研的学生,安排有丰厚工作经验的学业导师,着重培养其动手能力、个人综合素质、敬业爱岗的精神,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二、现存学业指导制度的不足

(一)学业指导内容局限,学科方向单一

高校通常会按照班级管理大学生,每个班级会配备一个学业指导老师。学业指导老师大多是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对于这些刚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而言,他们的研究方向比较单一,并不能对整个学科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即便是从事多年教学的资深教授也很难保证对整个学科的所有方向都有深入研究。采用这种传统的按班级指定学业导师的指导制度,与目前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相矛盾。大类招生通常是将该学科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大家的自身情况划分到不同的专业。在划分专业以前,学生都是未定向的,具有多项选择权。研究方向过于单一的学业指导老师不能保障学生多渠道了解相关专业,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形式单一,缺乏个性

在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交织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个性鲜明。相比之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业指导队伍主要以学业和学习态度指导为主,显得过于专业化,缺少多元化和个性化指导。专业教师大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强加给学生,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指导方式过于单调,缺乏艺术性,违背了青年学生的意愿,不再受欢迎。青年学生更希望得到个性化、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多渠道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采取更加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多彩多样、更加新颖、更富活力的学业指导。

(三)孤立于思想和心理指导

学业指导、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同样重要,三者的出发点都是人才培养,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水平,将来更好地服务和建设社会。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学业指导与思想、心理辅导相分离,学业指导主要由专业课老师来完成,思想、心理辅导则由辅导员来完成。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分属于教研室和学工部门,难以协调和统一。学业指导、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紧密联系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情况会受到心理变化的影响,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舒缓压力,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7-8]。因此,有必要将学业指导、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统一协调,全面开展。

三、构建多方向针对性人才培养型学业指导制度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是核心

1.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李达武教授在国培示范项目培训课上指出:“大学生学习有五大课堂,分别是自主学习、讲座学习、课堂学习、交流学习和实践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最为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是培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些大学生在经历高中沉重的学业压力,进入高校宽松的环境后,开始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愿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这就要求学业导师们积极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重要,其直接与社会接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学业指导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理论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共同引领下了解所学专业,挖掘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生活关爱,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马丁·海德格尔曾说:“关心即是对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更是作抉择时严肃的考虑,它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当老师最珍贵的品质是关爱学生。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会给学生以心灵抚慰,鼓励学生,影响学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力量的源泉,会促进学生积极开拓、努力学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积极意义。关爱学生需要学业指导老师理解学生,换位思考。想象我们在青春期、求学阶段的心态,力争让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不要再发生在学生身上。以我们学生时期的亲身经历,改善教学方法,理解关爱学生,塑造老师的美好形象。

3.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外因只是促使其发展变化的条件。”在教育环节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环节中的本质,学生成为教育的内因。辩证唯物主义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哲学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需要抓住三个方面。首先,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中心,以锻炼学生能力和引导学生成才为重点,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由教转向学,积极引导,改变传统的传教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建立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注重服务的学业指导制度。健全辅导功课、思想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引导、支持学生成长与成才。

(二)多方向针对性培养是途径

1.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双向选择性指导

多方向针对性培养要求有足够宽广的求知领域供学生选择,对指导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业指导制度迫使一个班级的学生选择相同的学业指导教师,过于专业化的学业指导教师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更不利于学生得到希望的学业指导。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业指导制度应该被颠覆,采用集体制的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型的学业指导制度。这种制度首先要求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且齐全,其次才是学生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优势在于,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所希望的学业指导;又能保障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避免学生不切实际地胡选乱选。进而保障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目的的实现。例如,2016年C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三学生中实行集体制双向选择型的学业指导制度,在整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精心挑选、整合、组建覆盖多研究领域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构建师生之间的学业指导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针对性地选择指导教师。经过一年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升,上课出勤率由以前的80%提升到95%,课堂睡觉、玩手机现象明显减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注重学业指导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的融合

尽管学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但是三者之间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信念,锻炼学生自信心而设置的;心理辅导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两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情况,如来自家庭、亲人、同学或朋友的不开心,小矛盾都会影响学业成绩。反过来学业成绩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一时的成绩下滑可能会使学生受到挫折、丧失自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需要积极疏导,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开阔学生眼界,坚强学生信念,调整学生心态,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学业指导的同时应当注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之间的融合,建立辅导员与学业指导教师之间灵活互融的反馈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培养学生的效率。

3.开展信息化交流和多形式的学业指导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学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业指导。例如,对于一些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学业知识,C大学材料学院要求指导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动画、图片、影像、微课等技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课堂之外,学院则要求指导教师多渠道使用通讯工具,如QQ、Email或微信,用于学生答疑、感情交流、课程补遗等。采用这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多形式学业指导,不仅丰富了学业指导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更深化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信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学业指导还可以采用专业讲座、论坛沙龙、师生茶话会、新老生座谈会、优秀校友故事会等形式,甚至可以带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熟悉程度,认知专业现状,了解专业前景,开阔视野。利用新型科学技术与手段,开展信息化交流,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兴趣,促进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开展多形式的学业指导,以更好地实现多方向针对性培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4.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动态管理,及时总结

经济学中一条重要的原理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而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完善学业指导制度,构建多方向针对性人才培养型学业指导制度,适当激励学业导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完善学业指导,建立健全学业指导组织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关键:其一,需要对指导教师队伍进行遴选,组建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其二,注意加强学业指导教师的培训,组织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座谈会,以提升学业导师的指导能力;其三,建立健全学业指导组织体系,形成以院长为领导,学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以及班组成员为重点负责制的组织体系。建立联动机制,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形成老师与班组成员之间有效的信息反馈,构建一个动态循环、随时调控的组织体系,随时把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心理状态,随时优化、调整相应的学业或心理指导。另外,学业导师的考核、总结和评价也是学业指导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调查、实际数据统计等方式,评价指导老师的指导效果,形成指导老师的绩效考核。做好相应的总结工作,肯定好的做法,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业指导制度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多方向针对性人才培养型学业指导制度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的,通过多方向针对性的培养,如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双向选择性指导;注重学业指导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的融合;开展信息化交流和多形式的学业指导;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动态管理,及时总结等方式,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业指导老师制度
艰苦的学业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就差半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35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