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隐射清顺治帝之考辨

2018-03-19马正谊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太上皇孝经乾隆

马正谊

(《当代护士》杂志社,湖南 长沙 410016)

一部《红楼梦》,作者有意隐去时代特征,似乎变成了一部可汉可唐可明可清,没有时间界定的作品。但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经历和思想的映射,作者的笔下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痕迹。用历史文献来解读《红楼梦》中的一位隐形的皇帝,他的多种政令符合清初顺治的治国特点,并且具有唯一性。本文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从顺治倡导孝道,无原则地封爵封官,表彰前明殉难的忠烈者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中的皇帝即为顺治,从而明确文本所涉及的时代。

一 顺治的孝道之迹

《红楼梦》中,直接在故事舞台上活动的有姓名的人物多达数百位,但有一个皇帝,没有姓名,不明帝号,缺乏独立的故事情节,作者称之为“今上”“当今”“天子”或“皇上”,是决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在文本中,提及他的文字有多处,例如:

①第二回: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②第二回: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

③第四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④第十六回: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

⑤第十六回: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

⑥第十六回: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⑦第十七回: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

⑧第五十五回: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

⑨第六十三回: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

⑩第七十八回:贾政道:“不过如此。他们那里已有原序。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该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

这个若隐若现的皇帝从第二回至第七十八回,断续地几乎贯穿于脂本的全部。因此,对他的分析将有助于《红楼梦》一书的时代定位。

在上述10条引文中,渲染最多的是这位皇帝的“孝”,比如上述引文⑤⑥⑦⑧⑨中分别提到“至孝纯仁”“以孝治天下”“隆敦孝弟”“启天地生物之大德”“仁孝过天”等等。因此,这位皇帝的特征是与“孝”相关的。

孝是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之一,它首先属于敬爱父母的道德范畴,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政治准则。孔子曾论述孝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为“孝道”进入政治打开了一个入口。因此,历代皇帝对推广孝道都是十分重视的,清代亦然,入关第一帝顺治主要做了这样几件大事:

其一,制定“六谕文”。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将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改定为“六谕文”,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1],并向社会普遍推广,显示了对明代孝文化的直接继承。

其二,注解《孝经》。《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孝文化的经典专著。帝王注解《孝经》始于唐玄宗,在清代,掀起了《孝经》研究史上第三次帝王注解《孝经》的浪潮[2],而第三次浪潮起源于顺治。顺治十三年顺治所著《御注孝经》由清廷内府刻版发行,顺治逐字逐句对《孝经》进行了注解,带有读书笔记的痕迹,例如,“子”下的注解为“老师”,可知其初习汉语,亦见一位汉学功底不深的年轻皇帝学习孝文化的认真。

其三,编撰《孝经衍义》一书。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初四日,发了一道谕旨:

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为五常百行之原,故曾子备述孔子之言以为《孝经》,昭示后世。上自天子,下逮庶人,至孝之道,罔不备焉。朕观其立言正大。意旨深远,苟非取古人言行关于孝道者推而广之,不足以彰其义。兹欲博采群书,加以论断,勒成一编,名曰《孝经衍义》。特命冯铨为总裁官,冯溥、黄机、吴伟业、王熙、曹本荣、姜元衡、郭棻、宋之绳为编纂官,曹首望、盛际斯、方兆及、吴炜为誊录官,王钟庞、包元辰、为收掌官。卿等膺兹委任,须勤敏敬慎,悉心搜辑,务俾读者观感效法,以称朕孝治天下之意[3]。

这道谕旨对孝道和《孝经》的意义极力肯定、明确了编书的宗旨、指定了编书的人员。很显然,顺治打算通过收录编辑古人言行而强化宣传孝道的效果,强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并明确提出了他的“孝治天下”的主张。

怎样证明《红楼梦》中的“今上”就是顺治呢?前述引文第⑥条提供了考证依据:

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这句话可以分两点来探讨。其一,探讨“太上皇”是谁。太上皇与皇帝是一对共存的概念,没有皇帝则无所谓太上皇,反之,确定了太上皇是谁,找到他当皇帝的儿子就不难了。其二,分析“至孝纯仁,体天格物”的评语为什么符合顺治的特点。

整个清代,真正的太上皇只有乾隆一人。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禅位,他从此被尊为太上皇帝。但这个时间晚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据胡适先生的考证,乾隆十九年(1754)就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4],时间还应提前十年计算,因为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读者都熟悉的说法,甲戌本中亦如此叙述。据此说法,至晚在乾隆九年(1744),就已经存在一个构思成形的、文字达到一定数量的文本。不然,曹雪芹何以披阅呢?何以增删呢?这个时间比乾隆做太上皇要早五十余年,作者是没有预测未来能力的,因此,《红楼梦》文本中的太上皇不是指乾隆。但是整个清代再没有第二位太上皇,除了清初有一人类似太上皇,这就是顺治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

先看官方文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留了一批顺治六年至七年间的奏折原件,封面批红写着“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以此“皇父”为前提,那么,皇帝即顺治,因为多尔衮没有儿子。在多尔衮病死三个月后,顺治追论他的罪行,亲自写了追诉多尔衮罪状的诏书,于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昭告天下,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反复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其二是透露多尔衮与皇太后庄妃的微妙关系,见以下顺治诏书原稿的文字摘录:“遂以亲弟豫郡王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自称为皇父摄政王”,“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用□□之旨,概用皇父摄政王旨。又悖理入生母于□□”[5]。虽然有缺失字,但不影响对文意的整体理解。这一由顺治亲手起草的文稿处处可见愤愤不平的情绪,在顺治去世后,大臣们编写《清世祖实录》时删去了“又悖理入生母于□□”等文字,“悖理”可见其不正常,“生母”显示涉及皇太后庄妃,这是值得关注的信史。

再看三百多年的野史,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父子关系的确有一点闲话,纷传顺治之母庄妃曾下嫁小叔子多尔衮。这一段婚姻真实与否,在民国初年争论较大,各据其理,姑且不论,但《红楼梦》的构思中采用了这一话题入书,与庄妃下嫁小叔子是否真实没有关系,野史并非不可以作为小说题材,也没有确切的论证证实这段传说是凭空捏造,只能两存其说,作为悬案等待进一步证实而已。《红楼梦》中多处将太上皇、皇太后并提,不无讥讽地称之为“两位老圣人”。“太上皇”一词则是对顺治和多尔衮“父子”关系的一个讪笑。

再说“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八个字的评语,这是顺治的谥号的截词。皇帝去世而颁定谥号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其人一生事迹。可以比较一下清前期可能涉及《红楼梦》的三位皇帝的谥号:

顺治: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康熙: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比较之下,顺治谥号与“至孝纯仁,体天格物”的相关性最大。顺治谥号有一个增补过程。顺治十八年三月以康熙名义谥为“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雍正元年加谥“定统建极”四字,至乾隆元年,又加谥“显武”二字。

《红楼梦》文本只是把顺治谥号中的“至仁纯孝”改成“至孝纯仁”,“体天”增作“体天格物”。这些都是微小的调整,不存在语义差异。由此提示《红楼梦》早本的成书不会早于顺治十八年三月。

另外,补充两条关于顺治孝迹的史料。《清世祖实录》的最后一卷,总结性地评价了顺治暂短的一生,突出他的孝行:“敬天尊祖孝事皇太后,晨兴问安,长跽受教”[6]。寥寥数语,勾勒了一个少年天子在母亲面前跪受教训的画面,保留了顺治在单亲家庭中践行孝道的真实情景。另一条史料即顺治的陵寝称作“孝陵”。顺治亲自选择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昌瑞山为陵址,未及开工便逝世了。康熙元年三月初一日以康熙的诏令定名为“孝陵”。从孝陵的得名可知,顺治一生的特点与“孝”紧密相关。顺治在位十八年,亲政十年,一个“孝”字则可盖棺矣。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红楼梦》作者笔下以“孝”为特征的皇帝即顺治。

二 顺治封官加爵泛滥

顺治七年十二月,一手遮天的多尔衮在狩猎中病死。十三岁的顺治匆忙亲政,他面临的是一个曾以叔父为中心的行政体系,平日连玉玺印信、战功簿都收在摄政王府而不在皇宫,他只是皇座上的一个象征而已。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顺治第一次召开了议政王、议政大臣会议,十三岁的顺治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将要集中决事权,要彻底结束摄政时代,尽快组建自己的班底。采取了大量封官赠爵的措施来笼络人心,从顺治八年开始进入高潮。

顺治封官加爵的数量、名目、频率在历史上是最突出的,笔者仅粗略地统计《清世祖实录》顺治八年的记载,光是加爵封爵就不少于66批次,官员的提拔还不在此列。加爵的人数亦多,正月间有122位满人升爵或者由白身获得爵位。五月间给归顺而有功的汉人的爵位达到70个。

加爵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发恩诏、叙军功、平反、以子孙承爵、宗室恩宠、破格提拔、归顺奖励等等。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赏赐,比如自叙勋劳者、完成宫殿或工程的监修者、长期未有升迁者、举报谋逆者、父祖阵亡者、前辈投诚者等等。

顺治八年(1651)还有二次颁发恩诏的记载,第一次是亲政,第二次是替母亲上皇太后尊号。每次恩诏都普降惠泽,二月十二日亲政诏书有一段文字可见其普遍性:“在京诸王以下至六品官员以上俱加恩赐;在外诸王以下至公等以上俱加恩赐,内外满汉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七品以上封赠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7]。

顺治封赠行为是罕见的,他正式执政十年,在中国历史上只是瞬间,但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印记,任何研究顺治或者清初历史的人都绕不过这一现象。在史学界多有论及者,比如湘潭大学雷炳炎先生说,顺治年间大大小小的军功议叙不下40次之多,这种世职封赠规模在中国王朝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在当时,无论是爵位封赠总量,还是封赠途径的多样性,都远远超过太祖、太宗时期……而顺治时期用颁布恩诏的方式,普遍加爵于旗人更属有清一代仅见的现象……这种大规模的滥给滥升也直接导致了爵位的贬值,对于鼓励八旗将士戎行效死的消极意义也显而易见。顺治以后历朝文武官员除个别因特恩而得以升、授世爵世职外, 通过恩诏对八旗世职及文武官员大规模加爵之法不复实行[8]。

《红楼梦》对此现象是有影射的,书中有一些蹊跷而且容易被忽略的文字,如果不用清初历史来解读是很难知其深厚的底蕴的。比如:

①第二回: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②第六十三回:且说贾珍闻了此信,即忙告假,并贾蓉是有职之人。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原来天子极是仁孝过天的,且更隆重功臣之裔,一见此本,便诏问贾敬何职,礼部代奏:“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今因疾殁于寺中,其子珍,其孙蓉,现因国丧随驾在此,故乞假归殓。”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

③第二回: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这三段引文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当朝皇帝没有准则地加官封爵。三引文中分别叙述了贾政作为第二个儿子也得到荫封,获工部主事职衔,这是违反宗法制度的;贾敬白衣无功,并且远离政治,在死后因祖父当日战功莫名其妙地得到五品之职;林黛玉爷爷多袭一代侯爵连理由都不需要了。这三段叙事分别采用了“额外赐了”“额外恩旨”“额外加恩”,强调了这些赏赐都是破坏已有规定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恩赐涉及到贾政、贾敬、林黛玉,与三个人物形象却并不相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提供支持,不必去坐实,纯粹是作者在借机发挥。三处相互印证,强调了一种历史现象,他所忠实的是大历史,即《红楼梦》第一回中说的写作原则“取其事体情理”而已。

三 顺治对忠君殉难的明臣的表彰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有这样一段原文:

贾政道:“不过如此。他们那里已有原序。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该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 所以他这原序也送往礼部去了。大家听见这新闻,所以都要作一首《姽婳词》,以志其忠义。”众人听了,都又笑道:“这原该如此。只是更可羡者,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竟说了,竟应在本朝。如今年代方不虚此一句。”贾政点头道:“正是。”

这段文字可析出的信息包括:受到表彰的林四娘是明末忠烈之臣的代表,让大臣考察前代忠烈之臣的是一位清帝,这种表彰敌对者的事情是创举,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作者称之为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其态度是嘲讽表彰活动。

考察清史,清帝表彰明臣是实有其事的,包括顺治与乾隆。

据《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七十卷记载,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十七日,顺治曾给礼部下了一道谕旨:明末寇陷都城,君死社稷,当时文武诸臣中岂无一二殉君死难者?幽忠难泯,大节可风。尔部会同各部堂官,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勿遗勿滥[9]。半年后,礼部上报了十六位殉君死难者名单,包括大学士范景文等十四位大臣、驸马巩永固、太监王承恩等。顺治批准了礼部为他们拟定的谥号,在顺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派了礼部右侍郎高珩举行隆重的谕祭[10]。

乾隆的表彰范围比顺治要大得多,赐予谥号的明代忠臣达3600余人,并刻书颁行。

为什么乾隆要排除呢?笔者在《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写作时间探析》[11]一文中作过分析,故不累述。其要点为:首先,乾隆表彰死难明臣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晚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早期各抄本的成书时间,作者不可能写入未发生的事件;其次,乾隆表彰的名单直接取自《明史》和《通鉴辑览》,不存在《红楼梦》文本描述的“详察确访”的名单产生的过程;最后,顺治的表彰早于乾隆一百二十余年,因此乾隆称不上《红楼梦》中所说的“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乾隆本人亦肯定顺治之为是创举:“然自昔累朝嬗代,于胜国死事之臣,罕有录予赐名者,唯我章皇帝定鼎之初,于崇祯末殉难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人,特恩赐谥”,“仰见圣度如天,轸恤遗忠,实为亘古旷典”[12]。

因此,《红楼梦》作者所讥笑的一位表彰前明忠义者的清帝是顺治。

四 结语

顺治是满族入关第一帝,他亲政后面临着文化走向的选择。纵观顺治的一生,对渊源深厚的汉族文化采取的是积极接受的态度,一度出现了儒家经典译为满文跟不上他阅读速度的情况。他热衷孝文化,在清帝中有榜样作用,对清代二百多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致使“孝”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国家大法、青少年课本、科举试题、乡规乡俗等等广阔的领域。清廷对他的评价亦以“孝”为最重要的标志。他童年被意外推上帝位,而实际上由叔父多尔衮专政,当少年时代仓促亲政的时候,为稳定政治局势,采用了大量封官加爵的手段来笼络人心,其规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成为数千年间帝王政治史上的独有的一个显著特征。顺治对明帝是特别关注的,他否认历史定论,认为最优秀的皇帝不是唐太宗,而是朱元璋,他曾为崇祯之死黯然神伤流泪,隆重地表彰为崇祯殉死的大臣们就不难理解了。争夺政权中的敌人被表彰,确实是千古未有的,对《红楼梦》中隐形皇帝的唯一性的鉴别起到了关键性证据的作用。本文从上述三方面列举历史文献对《红楼梦》涉及的“时世”进行了一一考证。

挖掘《红楼梦》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解读这部文学巨著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家史说、自传说流行,忽视了对作者情感基调的研究,作者围绕家庭伦理和生活习惯不惜詈骂之语,《红楼梦》文本中许多骂人的文字是很刻毒的,比如焦大骂贾氏子孙扒灰、养小叔子,骂贾珍、贾蓉父子同时玩弄尤氏姐妹,不顾人伦,是禽兽般的“聚麀之诮”,借芳官取名骂“野驴子”等等,带有清初文化冲突的浓重痕迹。本文所引用的《红楼梦》原文,基本上能显示作者对顺治的态度是冷嘲热讽,极尽挖苦,但对他个人并没有仇视倾向。这是《红楼梦》作者情感的另一个基点,揭示了作者与顺治之间微妙的关系,显示了作者以俯瞰的姿态来描述他眼中顺治幼稚的、不合传统的施政行为。这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总之,《红楼梦》中存在着一个被作者称为“今上”“当今”的皇帝,从笔者所引用的史料来看,这位皇帝即顺治,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个新视点,将使文本有一个明确的时代背景,厘定许多阅读难题。至于红学主流确认的作者为什么在顺治逝世一百余年后还把他搬出来嘲讽挖苦一番,这是《红楼梦》研究中应当做出解释的问题。

[1]朱明勋,戴萍波.清代《孝经》研究论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刘宇.论清代孝义文化的发展[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6][7][9][10]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红楼梦评论[M].长沙:岳麓书社,1994.

[5]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编年(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雷炳炎.顺治朝的恩诏加爵及其承袭考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11]马正谊.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写作时间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6,(11).

[12]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太上皇孝经乾隆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两代君主同堂时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