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收缩研究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8-03-19李莎叶信岳

关键词:人口研究

李莎,叶信岳

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集中于因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诸如流动人口管理,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整治等各种“城市病”[1]。但是,GDP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推进、人口断崖临近、经济增长环境变化巨大等新的发展形势一方面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也促使城市发展的新形式——城市收缩逐步浮出水面。

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德国。欧美国家普遍遭遇后工业化转型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后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城市收缩的概念引入中国时间较短,理论界对其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关注。

一、现有文献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模式

城市收缩概念最初由德国学者Schrumpfende Städte 提出[2-3]。以欧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的关注较少。从研究模式看,现有文献大体分为以下3类。

(一)案例和案例比较研究

由于城市研究的空间界限,城市收缩的具体表现及其发生的时间、原因、特点等性质各不相同,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大多选取典型城市或地区进行案例分析。例如,欧盟资助项目选取欧洲7国的莱比锡,利物浦,俄斯特拉发等7个城市进行案例研究[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对欧洲、美国、拉美乃至亚洲多国或地区的城市开展案例分析[5-6],以及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进行城市收缩界定和分类的研究[7-9]。国内的该类文献大多是研究与借鉴国外城市案例。例如,杨东峰等人对英国曼彻斯特、利兹等老工业城市进行的研究,为我国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借鉴[10]。黄炜婷对英国的利物浦和谢菲尔德进行研究,总结了城市再生经验[11]。李翔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德国的马格德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了收缩城市的复兴策略[12]。

这些以单个城市或地区为样本的案例分析,目标明确,能够集中力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这种研究模式能对各收缩城市进行收缩状态描述、原因追溯和对策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但是,由于使用案例及数据具有空间局限性和时效性,研究结果具有滞后性,影响其参考价值。因此,研究结果难以复制和推广。

(二)归纳法研究

这类文献主要是对国内外已有成果进行理论归纳和梳理,总结其基本规律。例如,尝试对欧洲的英国、法国,北美的加拿大和亚洲的日本分别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归纳城市收缩的一般规律[13-14];对国外城市收缩进行一般化的现象归类、过程分析、对策总结和分类研究[15];对城市收缩问题进行高度理论化的研究综述[2];针对城市收缩的量化计算方法作归纳性综述[16]。

归纳法研究通过对城市收缩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高度抽象化处理,探索城市收缩的一般性规律和对策。城市收缩的表现形式虽然类似,但其形成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十分复杂,寻求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仍然任重道远。当城市收缩问题显现出来时,矛盾大多已经比较突出。因此,预先防范或给予有效对策是目前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三)新型数据可视化研究

新型数据可视化是近年伴随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研究方法。利用网络数据,社交平台等丰富的城市大数据进行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的研究变得更为可行和高效。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用可视化形式进一步对城市收缩的空间分布或收缩状态进行对比,能够大大提高城市收缩研究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探索。H.Dagmar等人对城市收缩中的住宅变动和土地用途变化数据建模分析[17]。H.Justin等人尝试用推特等公共社交数据研究收缩地区居民的情绪变化[18]。W.Andrew通过微博数据对比研究了收缩地区和增长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19]。杨东峰等人对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收缩悖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20-21]。吴康等人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就业人口指标入手,研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2个区域城市群的收缩状况[22]。

这种拥有强大数据量支撑的实时、动态研究方法为预测、监控和分析城市收缩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相对成熟的量化分析弥补了以往经验判断的不足,可视化处理把研究变得更直观和生动。但是,这种模式通常需要使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收缩研究中使用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界定城市收缩状态和总结收缩特征的基础。

(一)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采用了传统数据

在现有文献中,所使用的传统数据主要包括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报告、城市就业数据等。这类数据相对完整、公开和较易获得,给城市收缩的研究提供了总体依据。

城市收缩的重要表现和判断标准之一是城市或城市核心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由于人口数据数量多、易获得,因此,以人口普查为主的数据在国内外文献中占比较高。结合社会人口学分析,能进一步挖掘和提供大量的城市收缩信息。例如,R.Mathilde等人引入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或净迁入人口进行分析[7]。U.Ruta等人对立陶宛人口减少特征进行了分析[23]。S.Tadeusz等人对波兰、捷克收缩政策进行了研究[9,24]。R.Mathilde 等人对法国、日本城市收缩的界定和特征的总结等[7,25]。国内学者也大量使用人口统计数据。例如,龙瀛等人使用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分析中国城市收缩的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26]。杨东峰等人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人口流失指数,进而分析城市收缩悖论[20]。吴康等人运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测算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巨型城市区域中的局部收缩[22]。

受到统计技术等的局限,这种以人口数据为代表的传统数据的不足是数据相对静态。在分析中需要通过前后两个(或多个)阶段的对比揭示城市变化,并考虑数据的滞后性影响。

(二)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全信息数据的使用异军突起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ICT)的支持下,人类活动的大数据记录和使用成为可能。常被使用的数据包括GPS轨迹数据、社交媒体数据、通信信息数据和智能卡数据(SCD)等。

现有的研究文献在使用新兴数据方面有不少积极的尝试。例如,运用出租车GPS数据分析城市内土地用途分类[27];利用社交媒体登陆数据分析城市内部人群移动和活动范围[28];使用社交网络登录地点、智能交通卡系统记录、出租车轨迹和居民出行数据进行城市增长边界的界定[29];借助城市智能交通卡对低收入居民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30];对推特、微博等社交媒体数据的使用。

新兴的大数据在反应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方面,具有即时性和直观性的优势,但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中对研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性要求。

三、界定城市收缩的指标

城市收缩的界定、特征及原因分析,离不开城市数据的处理和指标计算。当前被广泛接受的城市收缩定义是指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减少并伴随该城市内部经济活动水平及经济增长水平下降[2]。因此,在现有文献中按照人口类指标和经济类指标可以进行如下归纳。

(一)普遍使用的人口类指标即人口数量或人口比例指标

城市收缩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城市内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和各国面临的人口变化趋势是大部分文献运用的指标。例如,姜鹏等人利用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收缩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结构[20,31-32]。 其次,城市收缩也普遍使用于与人口结构相关的家庭状态和反映城市人口数量减少的城市移入或移出人口数量以及核心城市每年人口流失数量的指标[9,33-34]。城市公共设施状况或开支也常用来从侧面反映城市收缩。例如,医疗从业人员、社交俱乐部、地方图书馆等的数量,医院床位和中小学数量或闲置状况,以及城市住房空置率等[14,34-35]。

(二)城市收缩研究中的经济指标相对缺乏

总体来看,对于城市收缩进行界定的经济指标,在指标种类或使用率方面都远不如人口统计数据丰富。在可见文献中,经济指标可分为3类。一是城市人口失业率。该类指标常用于归结导致城市人口流失的间接原因[13,23]、城市收缩的表现[36]以及针对收缩城市的政府经济政策建议[9,37]。 二是 GDP、企业破产率、优势产业衰退等经济类指标[10,38-39]。“去工业化”是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研究重点集中于老工业中心城市的收缩。三是与人口老龄化及失业问题联系紧密的城市预算类指标,包括养老年金和社会救济金指标等[17,39-40]。

总体而言,经济表现虽然是城市收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文献所呈现的经济数据明显不如人口类指标丰富和详尽,对经济指标的引用与分析也缺乏详细的经济分类和解释。

四、收缩城市的研究结论

围绕城市收缩进行研究的文献中,从研究目标和结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主题。

(一)对城市收缩的形成原因分析和归类

城市收缩作为一种特殊状态,对城市管理者、研究者和城市生活参与者都堪称挑战。在寻求科学应对、妥善解决的愿景驱使下,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无论是对单个城市或地区的观察,或是对不同城市的对比和归类以及对城市收缩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引起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已基本达成共识,大致可以归纳为4类。第一,“去工业化”是由于工业发展状态的改变引发传统工业对城市进程的驱动,造成就业和城市生活的改变。第二,“郊区化”是由居住条件改善、阶级或文化认同差别、交通条件改善,工业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逆城市化现象。第三,“老龄化”是人口结构改变导致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减少。第四,由于社会制度改变或自然资源枯竭导致的较为特殊的城市萎缩。

此类研究文献着眼于对城市收缩现象的辨识和认知总结,对城市收缩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判断和归纳,常见于我国引入城市收缩课题的早期文献中。

(二)对城市收缩的干预和治理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城市收缩研究属于应用型课题,基于数据或案例的城市收缩研究,最终要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因此,对策研究是城市收缩的重要落脚点。

一类是站在城市规划角度,研究城市建设方法和理念的变革。主要观点包括:利用好收缩后的废弃土地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田园城市,重新布局城市土地和环境,实现城市的存量规划理念[41-42];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在城市收缩地区通过革新设计和调整规划改善收缩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市复兴[42-45];利用现代手段,在新数据环境下通过街道城市主义认识城市,通过众包等方式采集数据,通过数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46-48]。

另一类则侧重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城市或地方的政策建议。主要的观点有:改变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传统理念,以城市收缩作为调整城市发展状态的机遇,通过精明收缩建设具有更强适应 性的 弹 性城市[12,36,40];在科 学 的 城 市 管 理理念 下 ,针对每个城市具体的收缩原因采取产业调整,人口聚集等对策[13,49];协调政府、民间机构、社会民众等多重力量,从筹措资金,统筹人口,调整产业,改善环境资源等多个环节,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2,9-11]。

五、对我国应对城市收缩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梳理,对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正视中国的城市收缩问题,改变“城市必须增长”的观念

在人口基数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收缩概念还较为模糊。在城镇整体快速扩张的表象之下,我国的城市收缩问题常被归为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或城市的内在矛盾,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收缩)、新城市的无序建设问题(产业退化或转移型城市收缩)和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问题(人口迁移和人口老龄化型城市收缩)等。

吸取国际经验,从对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中总结规律,尽快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是积极应对城市收缩的重要基础。首先,要以国外城市发展的案例为参照,改变“城市一定增长”和“城市无限制向外蔓延”的观念,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50]。其次,根据城市收缩的现有经验,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和目标,改善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增强事先预防意识,及时推进事后治理。再次,建立合理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设计和完善中国城市收缩的鉴别标准和分类方法,客观评价城市规划和管理。

(二)重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特点和城市收缩的特殊性,尽快寻求相关理论解释和应对策略

正如杨东峰等人揭示的我国独有的关于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城市收缩悖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主导地位、城市发展考核体系、人口总量与结构分布变化特点、产业发展特点和经济增长特征等都具有独特性。因此,解决我国的城市收缩问题不能直接套用国际先例和对策。由于我国众多城市发展的禀赋和特点各不相同,其收缩原因具有多个叠加的特征,即便在国内范围也需要根据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对中国城市收缩的不同类型和代表性城市进行案例研究,找到城市收缩的具体原因,对我国地区差异悬殊、二元经济特点突出的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其次,细化我国城市收缩的原因和并区分类型,以便对症下药,摆脱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规划以及雷同建设的困局。再次,顺势而为,通过精明收缩,在人口总量减少的现状下实现城市空间存量优化,协调人口数量减少与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

(三)跨学科多领域协作,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作为空间载体,牵涉到空间、人口、资源、经济、规划、管理等因素。对其进行研究不但要依托社会人口统计、地理遥感、大数据抓取和处理,还要结合产业经济分析、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国外经验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分析积极展开跨领域合作,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界定城市收缩的指标除了传统的社会人口学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辨识和界定城市收缩的方法,扩展城市收缩的经济性指标。第二,平衡城市发展进程中政府驱动和市场选择之间的关系,协调资金筹措、土地使用、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与城市生活质量、城市与周边环境等的关系。第三,合理调整相应的考核和管理目标,解决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的效果评价和目标管理。第四,通过搭建学术论坛或会议,网络实验室等方式推进跨学科交流,统筹合作应对城市收缩。

[1]董增刚.城市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高舒琦.收缩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5(3).

[3]GLOCK B,HÄUßERMANN H.New trend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in eastern Germany:dealing with the vacant housing problem at the local lev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1).

[4]DIETER R,ANNEGRET H,MATTHIAS B,KATRIN G.Addressing urban shrinkage across Europe-challenges and prospects[R].Shrink smart:the governance of shrinkage within a European context,2012.

[5]CRISTINA M,NAOKO K,ANTONELLA N,TAMARA W.Demographic change and local development: shrinkage,regeneration and social dynamics[C].OECD loc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development(LEED) working paper series,2012.

[6]KARINA P,JASMIN A,IVONNE A,EMMANUELE C,SYLVIE F,CRISTINA M,SERGIO M,HELEN M,JOSE V,THORSTEN W,TONG W,JESSICA R.The future of shrinking cities: problems,pattern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9.

[7]MATHILDE R,FRÉDÉRIQUE C,NICOLAS C.Measure to define:characterization of urban shrinkage in France[DB/OL].Federal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research.(2014-07-23).http://epc2014.princeton.edu.

[8]JUSTIN B H.Moving toward a shrinking cities metric:analyzing land us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epopulation in Flint,Michigan[J].Cityscape,2010(1).

[9]PETR R,ONDFIEJ S,JAROSLAV K.Shrinking cities and governance of economic regeneration:the case of Ostrava[J].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3(2).

[10]杨东峰,殷成志.如何拯救收缩的城市: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6).

[11]黄炜婷.英国城市收缩现象的经验及启示[J].规划师,2014(5).

[12]李翔,陈可石,郭新.增长主义价值观转变背景下的收缩城市复兴策略:以美国与德国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13]ANNEGRET H,DIETER R,KATRIN G.Conceptualizing urban shrinkag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14(1).

[14]徐博,庞德良.增长与衰退: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学家,2014(4).

[15]杨振山,孙艺芸.城市收缩现象、过程与问题[J].人文地理,2015(4).

[16]刘合林.收缩城市量化计算方法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6(2).

[17]DAGMAR H,SVEN L,RALF S.Modeling and simulating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a shrinking city using an agent-based approach[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10(4).

[18]JUSTIN H,MICHAEL P J,RACHEL B D.Changing urban form in shrinking city[EB/OL].(2016-07-25).https://works.bepress.com/michael_johnson/71/.

[19]ANDREW W.Shrinking c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 attitudes and opinions via micro-blog sentiment analysis[D].Medford:Tufts University,2015.

[20]杨东峰,龙瀛,杨文诗,孙晖.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21]杨振山,龙瀛,Nicolas D.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促进与局限[J].地理科学进展,2015(4).

[22]吴康,龙瀛,杨宇.京津冀宇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23]RUTA U,MAARTEN H,DONATAS B.Shrinking regions in a shrinking country:the geography of population decline in Lithuania 2001-2011[C].IZA discussion paper,2014.

[24]TADEUSZ S,PRZEMYSTAW C,EMILIA J.Urban shrinkage and the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Poland[J].Built environment,2012(6).

[25]GU J,ASAMI Y.Monitoring and modeling for city shrinkage in Japan: phenomena,managing and reviving strategies[C].Avignon: Proceedings of the AGILE’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2012.

[26]龙瀛,周垠.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建筑,2016(1).

[27]YU L,FAHUI W,YU X,SONG G.Urban land uses and traffic source-sink areas:evidence from GPS-enabled taxi data in Shanghai[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2).

[28]JUSTIN B H,ERIN G,TAMA L.Using big data to study urban sentiments:Twitter data vs published meeting minutes[C].Switzerland: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Big Data And Urban Informatics,2015.

[29]YING L,XINGJIAN L,JIANGPING Z,YANWEI C.Early birds,night owls,and tireless/recurring itinerant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extreme transit behaviors in Beijing,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10).

[30]YING L,ZHENJIANG S.Geospatial analysis to support urban planning in Beijing[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31]姜鹏,周静,崔勋.基于中日韩实例研究的收缩城市应对思辨[J].现代城市研究,2016(2).

[32]JUSTYNA T,RADOSTAW T.Demographic structural changes in Poznan downtown:in the light of the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cities in the years 2008 and 2013[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5(3).

[33]JAMESRF.Astudyofrealestatemarketsindeclining cities[C].Researchinstituteforhousingamericaspecialreport,2010(12).

[34]KARINA M P.Shrinking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ree cases,three planning stories[M]//American: The Future of shrinking cities: problems,pattern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2009.

[35]EMILIE C E.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shrinking cities:neighborhood strategies for Buffalo and Cleveland[D].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11.

[36]CRISTINA M.Shrinking cities:urba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2(2).

[37]CHARLOTTE P.Dealing with urban shrinkage:the case of Chemnitz[D].Aalborg:Aalborg university,2013.

[38]徐博,庞德良.从收缩到再增长:莱比锡与利物浦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15(7).

[39]HANS S,WILLIAM J V N.From crisis to choice:re-imagining the future in shrinking cities[R].American:Cities of tomorrow-action today:urbact II Capitalisation,2013.

[40]马佐澎,李诚固,张婧,周国磊,申庆喜.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6(2).

[41]ELIZABETH S.“Perennial Growth” in a shrinking city: a case study of urban agricultur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cleveland,ohio[D].Chicago:Depaul university,2011.

[42]CARA B.Between a rock and a historic place:preservation in postindustrial urban planning[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1.

[43]KRISTAPS K.Urban shrinkage in Liepa-ja:Awareness of population decline in the planning process[D].Stockholm:Stockholm university,2011.

[44]JAKE W.Design after decline:how America rebuilds shrinking cities[J].Berkeley planning journal,2012(1).

[45]JOONGSUB K,Annette L S.Analysis of smart city models and the four-foci taxonomy for smart city design[C].ARCC,2013.

[46]龙瀛,李郇.收缩城市: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47]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48]甄峰.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的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9]周恺,钱芳芳.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5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口研究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看看你是哪种隐形人口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