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2018-03-18张永香陈海南福建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兽医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嗜血猪群病猪

张永香 陈海南/福建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副猪嗜血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反应引起的仔猪散发性疾病,如今证实是感染了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目前我国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血清型以4型、5型和13型为主,其次为血清12型和14型,但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散养户逐渐被淘汰,一些规模化、标准化猪场随之而来。在标准化猪场此病少发,但在场内建设、管理低下的规模养殖场,此病屡见不鲜,危害日渐严重。正常情况下,猪群仅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时死亡率较低,但在猪群感染蓝耳病毒或圆环病毒病时死亡率显著升高。因此,掌握该病的治疗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一、流行病学

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天然宿主,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健康猪往往在呼吸道内存在该菌,但仅具有微弱毒力。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污染的器械也是传播媒介。该病只发生于猪,通常早期断奶隔离的仔猪中,由于母源抗体不足,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4月龄育肥猪亦易感染发病,正常发病率为15%左右,在受到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威胁时,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造成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严重时可达50%,在健康猪群中引入带菌的种猪时,往往可引起本病暴发。当管理不善、环境突变、存在应激等因素时常易诱发该病;在转群、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保护,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该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菌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免疫保护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

二、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初次感染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的几天内发病。病初体温升高到41℃以上,皮肤发红,耳梢发紫,反应迟钝,眼睑水肿,视力减退,随之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疼痛不安,有时甚至发出尖叫声,关节肿大,跛行,全身颤抖,共济失调,可是黏膜发绀,喜侧卧。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变青发紫,有时见瘀血斑,严重病猪最终死亡。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 d内死亡,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妊娠母猪出现流产,公猪出现慢性跛行。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 d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肉眼可见的损伤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液。病猪初期心包积液、胸水、腹水、关节液增加,继而在胸腔、腹腔、关节等部位出现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病例发现有心包和心脏粘连,胸膜与肺脏粘连,或者整个腹腔内各脏器管包括肝脏、脾脏和肠道等粘连。脑膜出血充血或混浊增厚,脑回展平,脑沟变浅,脑沟中有浆液性渗出物。显微镜镜检渗出物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少量的巨噬细胞。

四、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生化鉴定方法。微生物学方法,细菌的分离鉴定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确诊很有必要,也是当前最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但该菌的分离是很困难的,对病料、采集时间、培养基都有很高要求。一般应选取临床症状典型且最好未经抗生素治疗的病猪,采取人工致死的方法,从全身各个部位采取新鲜病料,且从采集病料到送检一般不超过24 h。同时应注意的是,仅从鼻腔、扁桃体或气管等组织脏器中分离细菌,对于评估是否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致病是没有意义的,应从全身多个部位如心包、关节、心血、脑脊液等处进行病原分离。

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 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胰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 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挑取单个菌落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氏阴性菌。

生化鉴定可将副猪嗜血杆菌与NAD或V因子依赖性细菌分开。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纯化培养的菌落,在无NAD的鲜血琼脂平板上采取水平划线接种,接着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垂直划线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48 h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卫星现象”以及溶血现象结果发现,病菌出现典型的“卫星现象”,但没有发生溶血,说明其对NAD具有依赖性。取纯化好的病菌进行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核糖、氧化酶、接触酶、脲酶、吲哚、硝酸盐还原等生化试验,放在5%二氧化碳、37℃培养箱中进行24~48 h培养。结果发现,氧化酶、尿酶、硫化氢、吲哚试验呈阴性,接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呈阳性,能够使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核糖、蔗糖以及麦芽糖发酵。

五、治疗措施

治疗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抗生素预防或口服药物对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立即隔离病猪,对病猪进行大剂量的抗生素注射,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要给予预防用药。各猪场可根据平时的用药情况,在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投以敏感药物进行综合防治。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感染猪的采食量、饮水量降低,吸收困难,最好采用注射给药。预防用药可每吨饲料添加金霉素 2000 g,连喂 1周,停 3 d,再喂 3 d。也可每吨饲料添加太妙菌素50~100 g,或利高霉素 45 ~ 1000 g,或甲砜霉素50 ~ 100 g,或环丙沙星 150 g,或泰乐菌素加磺胺二甲嘧啶各100 g,任选一种拌料饲喂两周,皆可有效预防该病。另外中药制剂的三黄散拌料饲喂,也可较好预防该病发生。

六、预防措施

1.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灭活菌苗可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降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死亡率。应用疫苗时,要查明本地区主要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或多价灭活苗,才能确保免疫效果。在使用疫苗的同时,结合科学的药物防治,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场推荐免疫程序:母猪,初产猪产前40 d一免,二次免疫在产前20 d进行。经产猪产前30 d再免疫一次。在该病严重的地区,应对各个日龄的猪群进行全面的免疫,仔猪在7日龄至30日龄内进行,每次1 ml,一免后过17 d重复免疫一次可增加预防效果,在发病时间10 d以上进行第2次免疫。有条件的猪场可采集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且发病症状较明显发病猪的组织,分离副猪嗜血杆菌做成自家疫苗。另外,副猪嗜血杆菌发病猪极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他猪病,要做好猪瘟、猪蓝耳病、猪丹毒、猪肺疫、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预防免疫。使猪群常年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可有效地防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2.加强饲养管理。副猪嗜血杆菌病属于条件发生病,当外界环境恶劣或受到应激时,会加重该病的暴发。应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感染机率。圈舍设计合理,空间大小适宜,舍内保持干燥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贼风,粪便尿液及时清理,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禁止饲喂霉变饲料,饲料营养要均衡,饮水要干净充足;妊娠母猪单圈饲养,避免咬架带来应激;减少猪群转运和应激反应,每批仔猪出栏后,应对仔猪猪舍的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洗干净,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严格引种,种猪入群和小猪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药物净化体内细菌性病原体,并根据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建好养殖档案,做好免疫记录;若发现疾病应尽早进行治疗,及时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抗菌素治疗。

七、小结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引起猪场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侵害2~4月龄的猪,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为主要症状,在继发感染蓝耳病毒或圆环病毒后死亡率直线上升,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全群猪预防用药。猪场应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做好免疫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

猜你喜欢

嗜血猪群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