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活”用数学教材

2018-03-17鲁梅林

甘肃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

鲁梅林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材;活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4—0103—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要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必须学会“活”用教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活”用教材呢?

一、结合教材,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时间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都比较好动,对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并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还不成熟,数学能力并不强。如果教师只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的,假如教师能够“活”用教材,给学生多一点点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体验,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时、分、秒”一课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会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如,1分钟=60秒,1小时=60分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以这样的对话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你们家的墙上有没有挂着一个钟表,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留意过一分等于多少秒?一小时等于多少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回答的积极性可能不高,课堂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教师可以把钟表依次发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动手并且学会观察、思考时、分、秒之间的换算,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时、分、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教师教得比较轻松,学生也学得非常开心。

二、适当改编教材内容,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明确本节课的教學目标,然后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改编。重新整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适合学生消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以教学“统计”这节课的内容为例,教材上的内容是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并且按照15KG以下,16~20千克,21~25千克,26~30千克,31千克以上这5个档次统计好每个阶段体重的人数。然后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体重最多以及最少的人数是哪个阶段的,并且提问学生从统计表中还能发现什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不利于知识点的教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统计每个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最讨厌吃的水果,最喜欢吃的食物,最讨厌的食物。这样一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有草莓、苹果、蓝莓、芒果等等,不喜欢吃的水果有榴莲、梨、荔枝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能够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水果和食物,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统计这节课的知识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教材很多,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并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给学生学习。

以“圆”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用圆规画出一个圆,然后动手把所画的圆用剪刀剪下,最后用手把圆对折2次。通过对折两次之后,可以发现两个折痕有一个交点,我们称之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另外,让学生沿着不同的痕迹再对折两次,看看圆的圆心是否相同。然后让学生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以及无数条半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一些教学内容,就是圆的周长以及面积的计算,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