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民族文化英译的历时性研究
——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例

2018-03-17汪晓莉李娇娇

关键词:英译本葬礼英译

汪晓莉,李娇娇

(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引言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特定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泰勒,1992)。民族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郑晓云,2001),民族的不同特性决定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茅盾文学奖是目前中国规格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迄今为止已评出九届共41部获奖作品,而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基本在每届评选中都榜上有名。41部获奖作品中已经有10部被全文译成英文出版,其中就包括三部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葬礼》)、《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葬礼》讲述了回族手工匠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迁,《尘埃落定》以傻子视角审视西藏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右岸》则是一部记录鄂温克人百年沧桑的历史的小说。这三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及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勾勒,生动地呈现了不同民族的鲜明形象。随着文化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三部作品分别于1992年、2002年和2013年被翻译出版,推向海外。这三个年份代表了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仍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仍处于探索阶段;21世纪初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强;而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到2013年中国已经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增强。这三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又分别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出版,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民族文化得到了怎样的传递?总体而言体现出怎样的历时性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纵观以往对文化翻译的研究,多着眼于语言层面上的翻译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如:儒风,2008;王宁,2014;谢天振,2014;许钧,2014等),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研究较少,且多为翻译技巧与传播译介的研究(如:吴赟,2013;张杏玲,2015等)。因此,如能通过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民族文化英译的考查,概括出民族文化传递的总体特征和历时趋势,无疑能够加深读者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也能够为更多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的文化传递提供借鉴。故本文选取上述三部小说,从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及民族史三个层面,考查译者对民族文化的处理,力图回答两个问题:(1)三部小说中的民族文化在英译过程中各自呈现了怎样的特征?(2)这些特征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历时性趋势?原因何在?

二、研究设计

民族文化内容广泛,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及民族史是民族文化的三种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我们所考查的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选择这三个层面对民族文化英译进行探讨,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我们基于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子库——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是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子库,共收录已经翻译出版的三部少数民族题材获奖作品及其英译本,汉语原文总计 833 120字,英语译文总计490 746词。具体收录的文本如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及关粤华、钟良弼译本,阿来的《尘埃落定》及葛浩文、林丽君译本,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徐穆实译本。所有汉语语料利用 ICTCLAS 3.0 进行了分词赋码处理,英文语料利用Treetagger 2 进行了词性赋码处理,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利用Paraconc软件辅以人工处理,在句子层面实现了平行对齐。,以出现次数为单位计数,首先在汉语原文中人工确定反映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及民族史的所有语料,随后利用Paraconc软件检索出相应的英语译文,再根据译者的具体处理方式,将民族文化在英译本中的变化情况分为三种:民族文化信息缺损*民族文化信息缺损:指汉语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译过程中被完全省略,译文完全没有反映出原文的文化信息。、民族文化信息改变*民族文化信息改变:指汉语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译过程中被部分删除及改动,译文只能部分反映原文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保留*民族文化信息保留:指汉语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译过程中基本保留,译文基本反映原文的文化信息。,并归纳出三部小说民族文化英译过程中的具体特征,最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动因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婚丧习俗的英译处理

婚俗和丧俗历来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而丧葬习俗流传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董娌楠,2013),因此对婚丧习俗的英译处理进行考查可以有效地看出原文民族文化信息在英文中的传递情况。

通过对比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可以发现,在对婚丧习俗的描述上,《葬礼》原文共计154处,英译过程中存在101处文化信息缺损,7处文化信息改变,46处文化信息保留,文化信息缺损比例高达65.6%;《尘埃落定》和《右岸》英译过程中均不存在文化信息缺损的情况,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信息改变,其中《尘埃落定》有18处,而《右岸》仅有4处。

表1 婚丧习俗的英译处理

从表1可见,在对婚丧习俗的英译处理中,三部小说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葬礼》英译本中民族文化遭到大量删减,民族文化信息缺损严重;《尘埃落定》英译本总体尊重原文,但对原文信息进行了较多调整,导致相关文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改变;《右岸》英译本对于原文的民族文化删减和改动都极少,因此文化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例如:《葬礼》中婚丧习俗描写的英译:

(1)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

译文:无

(2)洗完“小净”,再洗“大净”:先用肥皂水从头至脚冲淋一遍,然后用香皂洗她的头发,洗她的全身。一个人,不管生前有多少罪恶,身上有多少污垢,都将在这神圣的洗礼中冲刷干净!

译文:无

《葬礼》英译本对婚丧习俗文化采取了大量的删减处理。从例1可以看出,原文对婚嫁文化中订婚习俗和传统流程的描写在英译本中遭到删减,因此目的语读者无法获取关于穆斯林的婚嫁文化信息。例2中,原文在描写新月的葬礼时,对穆斯林文化中特有的水洗仪式及具体流程进行了详尽描写,但英译本都一删而尽,造成穆斯林丧葬文化信息的缺损。

《尘埃落定》中对婚丧习俗描写的英译:

(1)火葬地上的大火很旺,燃了整整一个早上。中午时分,骨灰变冷,收进坛子里,僧人们吹吹打打,护送着骨灰往庙里走去。骨灰要供养在庙里,接受斋醮,直到济嘎活佛宣称亡者的灵魂已经完全安定,才能入土安葬。

译文:The huge fire burned all that morning. By noon, the ashes, now cool, were placed in an urn, which was carried to the temple by monks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ashes would stay in the temple to receive sacrificial rites, and could not be buried until living Buddha Jeeka declared that the soul of the deceased had settled.

《尘埃落定》英译本对婚丧习俗文化的删减现象虽然很少,但在具体处理上存在句序调整的现象。从例1中可以看出,尽管译文传达了原文的基本信息,但通过使用复合句和并列句等手段,加快了叙事的节奏,弱化了原文中葬礼的仪式感,因此对原文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文化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动。

《右岸》中对婚丧习俗描写的英译:

(1)此外,她还为他们做了一床狍皮被和一条业主皮毛做成的褥子。她说不能让新娘睡熊皮褥子,那样不会生养的。

译文:Besides these items, she also made a roe-deerskin in blanket and an under-bedding of wild boar fur. She said you couldn’t let a new bride sleep on bear fur—she’d be infertile.

(2)因为他知道,按照我们的族规,凡是吊死的人,一定要连同它吊死的那棵树一同火葬。吊死的人通常当日就发丧,所以我们把金得活着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衣服都拿来,连同金得和那棵树,一同火葬。

译文:Because he knew that, according to our folk custom, whoever hangs himself will undergo a fire-burial along with the tree that hanged him. The funeral for someone who has hanged himself must be conducted the same day. So we took Jindel’s clothing and the things he had used, and we cremated them along with his body and that tree.

《右岸》英译本对婚丧习俗文化的处理既遵从原文的语言组织形式,又保留了原文的信息描写。如在例1中,译文通过加破折号强调突出婚礼习俗的缘由,例2则在传达原文民族文化信息的同时遵从原文的语序,在叙事节奏上与原文保持基本一致。

(二)宗教祭祀的英译处理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宗教信仰占有特别重要的分量,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宗教祭祀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活动及悠久文化。因此对宗教祭祀文化的英译进行考查,同样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的特征。

表2 宗教祭祀的英译处理

通过对比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可以看出,在对宗教祭祀的描写上,《葬礼》英译本中存在60处文化信息缺损现象,5处文化信息改变以及21处文化信息保留,其中文化信息缺损比重最大,占69.8%。《尘埃落定》与《右岸》的英译本几乎不存在文化信息缺失现象,但都存在文化信息改变,其中《尘埃落定》英译本中有13处,占比27.7%;《右岸》英译本有5处,占比仅为6.6%,其余均对原文文化进行保留。

根据表2可以发现,原文中的大量宗教祭祀描写在英译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处理,《葬礼》英译本中民族文化信息遭到大量删减,文化信息缺损严重;《尘埃落定》英译本较为尊重汉语原文,但存在部分改变;《右岸》英译本对于原文的民族文化删减和改动都极少,因此民族文化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例如:

《葬礼》中对宗教祭祀描写的英译:

(1)古兰经中有明文训诫:“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只是欺骗人的享受。”

译文:无

(2)依照穆斯林的传统,过节不过年,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是每年斋月结束时的“开斋节”和朝觐结束时的节日,是每年斋月结束时的“开斋节”和朝觐结束的“宰牲节”,其规模之盛大,气氛之热烈,绝不亚于汉人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

译文:无

《葬礼》原文中对宗教教义以及宗教节日的描写在译文中被大量删减。例1中,《古兰经》作为穆斯林民族宗教信仰的圣典,其记载的教义最能反映出民族的宗教文化,但却在译文中遭到删除。例2中,原文描写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穆斯林民族传统节日,但在英译本中同样没有进行处理,造成原文民族文化信息的严重缺损。

《尘埃落定》中对宗教祭祀描写的英译:

(1)享受香火的神祇在缭绕的烟雾背后,金面孔上彤红的嘴唇就要张开了,就要欢笑或者哭泣,殿前猛然一阵鼓号声轰然作响,吓得人浑身哆嗦,一眨眼间,神祇们又收敛了表情,回复到无忧无乐的庄严境界中去了。

译文:Behind the curling smoke, the bright red lips of golden-faced deities enjoying the sacrifice are about to open up to smile or cry, when suddenly a pounding of drums in the temple hall makes you tremble with fear. And in that instant, the deities resume their former expressions and return to a somber, emotionless state.

(2)我跑过去看门巴喇嘛刚才戴着的头盔,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

译文:I ran over to look at the helmet,a hefty thing that weighed about thirty pounds.

《尘埃落定》中的宗教祭祀信息在英译本中基本得到反映,但是在具体处理上存在较多改动。如在例1中,原文使用了大量短句,对宗教祭祀的场景娓娓道来,但英译本通过调整句序及衔接手段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此法虽然更加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但影响了原文民族文化信息的完整表达。又如在例2中,原文中的“头盔”指的是巫师在作法时所戴的形状怪异的帽子,蕴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信息,而英译本中的“helmet”虽然表达出“头盔”的意思,却流于表面,未能表达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影响了原文宗教文化信息的表达传递;同理,将“斤”直接译为“pound”,显现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趋势,虽然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但却忽视了源语文化中的度量文化信息。

《右岸》中对宗教祭祀描写的英译:

妮浩大约跳了两个小时后,希愣柱里忽然刮起一股阴风。

译文:After Nihau had danced for about two hours, a gale from the netherworld suddenly began to swirl inside the chirangju.

《右岸》英译本对宗教祭祀文化的处理最忠实于原文,删减及改动的比例最少,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异化倾向,即对原文中的异质性成分进行大幅度保留。如在例1中,“希愣柱”是鄂温克游牧民族居住场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将其译为“camp”“shelter”或“house”,而是采取音译这一典型的异化手段,保留了原文鲜明的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地呈现出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传说及民族史的英译处理

民族传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发展中所留下的印记,是民众口传心授、时代传承的文艺形式和知识宝库,而民族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两者在民众生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因此,研究民族文化信息的对外传递,必然要考察民族传说及民族史在英译过程中的具体特征。

表3 民族传说与民族史的英译处理

通过对比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可以看出,《葬礼》原文中描写民族传说和民族史的场景共计112处,在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缺损共计76处,文化信息改变6处,文化信息保留29处,其中文化信息缺损最多,高达67.9%。《尘埃落定》和《右岸》英译本中几乎不存在文化信息缺损情况,但《尘埃落定》英译本改变了较多的民族文化信息,以致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原文的独特文化韵味,而《右岸》英译本则更多偏向于原文民族文化信息的保留。例如:

《葬礼》中对民族传说和民族史描写的英译:

民国二十二年,日军侵占热河,越过长城,进占通州,直逼天津。五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中国军队西撤。

译文:无

《葬礼》原文中描写了日军侵华的屈辱民族记忆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件,但译文进行了删减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使得穆斯林的真实历史信息在译文中缺失,造成了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缺损。

《尘埃落定》中对民族传说和民族史描写的英译:

确实有书说,我们黑头藏民是顺着一根羊毛绳子从天而降,到这片高洁峻奇的土地上来的。

译文:The people on the ground regained consciousness as cool evening breezes blew, and they discovered the barley, as if it had dropped from the sky.

《尘埃落定》英译本中虽然文字内容删减较少,但改动了原文的句序,并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改变,未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如上例中“黑头藏民”中的“黑头”指的是西夏主体民族来源中的男子及其部落,但是将其译为“the people”则只传达出了笼统宽泛的概念。

《右岸》中对民族传说和民族史描写的英译:

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

译文:Nidu the Shaman didn’t confirm the legend, but he attested to the fact that we once hunted freely throughout the Left Bank. He even said that the reindeer-herding tribe that lived in Nerchinsk presented marten pelts as an annual imperial tribute to our Manchu court. It was those big-nosed, blue-eyed Russian soldiers who forced us over to the Right Bank.

《右岸》英译本没有删减或改动原文中对于民族传说的描写,较为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同时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例如“Nerchinsk”“Manchu court”,保留了鄂温克族的民族气息,这种处理方法让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得到较为充分的保留和传达。

(四)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民族文化英译的历时性趋势

综合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三部小说英译本在对民族文化的处理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葬礼》英译本中民族文化描写遭到大量删减,民族文化信息大量缺损;《尘埃落定》英译本中对民族文化描写删减较少,文化信息缺损现象较少,但是译文中大量的句序调整以及特色词汇的归化处理使得译文中的文化信息改变较多;《右岸》英译本中对民族文化几乎没有进行删减,叙事节奏与原文基本吻合,且在民族文化负载词等细节处理上呈现异化趋向,原文的民族文化信息基本得以保留。

这三部作品分别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而在考察这些作品中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与民族史等不同层面民族文化信息的英译处理后我们发现,整体而言,这三部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民族文化的英译处理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历时性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文化在英译过程中得到日益增多的保留和再现,原文中的异质成分日益得到重视,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完整的传递和译介。

四、动因分析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读者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历史趋势,民族文化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张森林,2007),深受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只有积极面对这一浪潮并做出正确选择,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在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人类文化生活的客观存在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更应该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交流活动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学交流活动中如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促进文学译介的健康进行,则是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考虑。文学活动的三要素是作者、文本和读者,读者的接受和反映在考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过程中地位卓然,而对于翻译作品而言,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只有得到满足,才能够促进译本的成功译介。

《葬礼》《尘埃落定》和《右岸》既然被翻译成英语出版,其主要受众就定位在英语世界的读者,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审美特征和阅读期待。一方面,西方读者追求独立自由,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艺术追求和执著,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多年来始终停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层面;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关注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读者意识的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民族题材小说的翻译也呈现出越来越注重对民族文化再现的历时性趋势。《葬礼》译者出自本土,虽然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上占有优势,但是客观而言对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不够完全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大量删减了原本可以吸引西方读者的民族文化信息,不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期待,故而反响平平。《尘埃落定》描述了贯穿藏民生活各方面的藏传佛教及其精神与意蕴,但某些对于藏族文化的描写有些冗长,而西方读者更加注重小说内容的吸引力,因此译者葛浩文出于对目的语读者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调整句序、组合并列句与复合句等方法,加快了故事节奏,使其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之相似,《右岸》的译者徐穆实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由于其文化背景及对意向读者需求的判断,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大量陌生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文化信息,使其更加忠实于原文,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葬礼》《尘埃落定》和《右岸》三部小说英译本中对于民族文化的处理呈现出越来越忠实于原文的趋势,这种趋势正是民族文学作品保持其自身文化内涵从而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兼顾读者意识需求变化影响的结果。

(二)中西方文学翻译策略的转变

翻译工作是源语作者与目标语读者之间交际过程的一部分,译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用的策略方法、翻译技巧都受翻译目的影响(朱敏虹,2007)。为了提高汉语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减少跨文化交流不平衡所带来的困扰,汉语作品的英译也长期以归化为主。但长远看来,为了突出我国的文学及文化身份,提高我国的文化地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在逐渐增大异化译法的比重,力图真实完整地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刘芳,2003)。因此在汉语作品对外英译中,本着“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孙致礼,1999),翻译策略由早期以“归化为主”逐渐增大异化译法的比重。

具体到三部作品的英译本来看,20世纪90年代我国虽然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中国文化也得到日益增多的国际关注,但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文化影响力仍然极其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翻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即注重减少英文读者的理解障碍,保持其阅读兴趣,以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接受度,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时期出版的《葬礼》英译本就呈现出明显的归化趋势,删除了大量关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方面的信息,努力向读者靠拢,尽量减少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原文中的大量穆斯林民族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得到传递。不同于《葬礼》的英译,《尘埃落定》和《右岸》英译都是由海外汉学家完成。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其翻译活动中存在某种整体或者整体特征,这种特征源自汉学家对两种语言文化相对平衡的认识,但也呈现出他们以自身语言文化为主导的“他者”视角(张秀峰,2015)。20世纪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汉学家意识到,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使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国家能够共同发展。这些观念反映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使得译本呈现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尊重异质文化,碰到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表达时多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尘埃落定》和《右岸》英译本就是很好的体现。不过,虽然两部译作都非常尊重原文中的异质文化,异化程度却有所差别:《尘埃落定》英译本虽然基本传达出原文语义,但在涉及民族文化信息的处理时,却通过改变句式而加快了叙事节奏,有意识地选择某些词汇而淡化了民族特色,使得译文存在大量的文化信息改动。相比之下,《右岸》英译本不仅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对民族文化的具体处理也更加贴近原文,最大限度地使鄂温克的民族文化得到保留。这两部译文在异化程度上的逐渐加强也顺应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进行翻译传播的趋势。

由上可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民族文化信息在翻译中越来越受重视和还原的趋势也是由于中西方翻译策略的转变所造成的。

(三)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查明建,2003)。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一方面必然要受到文本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葬礼》《尘埃落定》和《右岸》三部小说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由于处于不同时期且受到不同客观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英译本在民族文化处理上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葬礼》的译者关粤华、钟良弼夫妇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长期生活在汉语母语环境中,受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安排进行翻译工作。他们对原文中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其服务的《中国文学》杂志社是国家外宣机构,其任务和目的都具有特殊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约束和规定较多,译者主体性受到较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同时,译者两夫妇虽然在高校工作,但受到家庭出身不好及文革中的人生经历等因素影响,也使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较少主动展现其个人风格。此外,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文学》也转制为企业经营体制,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对于原文中表达方式不适合对外的,或者不好理解的可以提出要求修改(耿强,2012),从而造成了很多作品的英译本中存在大量删减处理。综合以上因素,不难理解为何《葬礼》英译本中删减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尘埃落定》的译者葛浩文、林丽君夫妇(尤其是葛浩文)在西方翻译界享有盛誉,在选材及策略选择上享有一定自主权,由于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较为透彻,也深谙目的语读者心理,因此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较为充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美学上,葛氏夫妇追求“准确性”“可读性”及“可接受性”(胡安江,2010),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符合西方国家的主流期待,而一方面归化译法长期占据英语国家的翻译主流,另一方面21世纪初的英语国家读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也了解有限,因此葛氏夫妇在翻译《尘埃落定》时大量采取归化译法。例如,《尘埃落定》书名的英译为RedPoppies,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想象,更可能被海外读者接受,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右岸》由徐穆实翻译而成。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不仅深谙中西语言和文化,更由于个人的学术兴趣,他专注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出版和译介,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文化的向外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岸》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且英语国家读者在对中国文化的逐步了解中,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译者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如其所愿地大量采取异化手段,尽可能地保留和再现了原文的异质文化和异域特色。

五、 结语

本文在茅盾文学奖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子库——少数民族题材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辅助下,从婚丧习俗、宗教祭祀、民族传说及民族史三个层面,对《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三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英译进行综合考察,概括各自特征和总体历时性趋势。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译过程中由缺损向保留逐渐过渡,原文中的异质成分日益得到重视,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完整的传递和译介。造成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读者需求转变、中西方文学翻译策略的转变、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在民族文化的英译传播中,译者应准确传递文化信息,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 董娌楠.《京华烟云》中婚丧文化的异化翻译[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3):69-71.

[2]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6):10-16.

[3] 刘芳.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71-74.

[4] 耿强. 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J].上海翻译,2012(1):1-7.

[5] 儒风.《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08(5):50-54.

[6] 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 泰勒.原始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8]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中国翻译,2014(2):5-13.

[9] 吴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 小说评论,2013(3):72-78.

[10]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2014(1):1-10.

[11] 许钧.“忠实于原文”还是“连译带改”[N]. 人民日报,2014(24):1.

[1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1):19-24.

[13] 张森林. 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东北师大学报,2007(5):70-74.

[14] 张杏玲.藏族格言诗英译困境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114-117.

[15] 张秀峰.汉学家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化外译引发的思考[J]. 文化学刊,2015(9):178-181.

[16] 郑晓云. 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 民族研究,2001(1):9-17.

[17] 朱敏虹.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比[J]. 宁波大学学报,2007(5):52-55.

猜你喜欢

英译本葬礼英译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摘要英译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