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

2018-03-16杨云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传统文化培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用一生,传统文化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有着独到之處,而小学阶段是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开展思考和分析研究,抛砖引玉,以此启发更多老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 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11-02

行为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终生受益,不良行为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推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同时也有利的推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效果,作了深入思考。

一、传统文化与行为习惯养成息息相关。

学生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符合中华文化背景的行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够规范学生的多种行为,比如:《朱子家训》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旨在教育学生应当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不浪费、不奢侈,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弟子规》中“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语句,告诉学生走路应保持仪容大方的姿势,不能有怪异的动作,以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能够被人接受,不被人笑话。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只要认真研读,我们就能在传统文化汲取教育的力量,培养好学生。

二、传统文化有利学生良好成长成才。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前,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只有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方向,才能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当中,《朱子家训》中有“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阐释了读书的意义,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观念不谋而合。在学习方法上,传统文化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呼?”,告诉学生学习应当经常复习,经常运用,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论语》中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在告诉学生应当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庄子》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语句,告诉学生学无止尽,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形成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如果要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育中发挥作用,应该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看得到,听得见,能喜欢。传统文化的感化作用需要潜移默化,就像背古诗词一样,开始虽然能够背诵,但不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和寓意,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熟悉程度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笔者经过思考,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古诗词,适当增加古诗词阅读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同时,学校也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学校重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就一定能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

四、教师的行为示范能有效促进学生规矩的养成。

俗话说“有样学样”,以身作则是行为教育的根本法则,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模板进行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老师的任何一项行为都会影响学生,而教师的不良行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较良好行为的传播往往更快更深远,需要老师从自己做起,注重每一次的行为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自然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体魄,豁达包容的心态,注重书法、阅读、诗歌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待人接物、道德礼仪方面应为学生做出榜样,让学生感受得到,学习得到,运用得上,促进学生形成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

五、发挥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关键在做。

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融入到教学,才能发挥作用。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送古诗文,可以在黑板报中增加古诗文的内容,可以粘贴形象生动的传统文化海报,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古诗文,可以将传统文化深入融合班级文化建设,既丰富内容,也更有意义,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书写古诗、朗诵古诗等文体活动,开展中国传统的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的礼仪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1]。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在于说而在于做,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于领悟,也在于付出实际行动。把学校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扩散的基地,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需要,通过学校带动家庭,带动农村,带动社会,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的再发展和老师、学生的共同进步。

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也符合教师实际的工作需要,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有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盛暑寒.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26(9):64-65.

作者简介:

杨云香(1985-),女,汉族,云南龙陵人,二级教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传统文化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