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2018-03-15石洪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语文教学德育

石洪岩

【摘要】德为才之帅 才为德之资。德育教育应当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加强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思想性都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将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德育 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59-02

德育工作是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德育人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德育教育能幫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保障。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其身心还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做到以爱促教、以德育人,从而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栋梁人才。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墨子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最大的根本,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只有提高学生的人文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拥有真、善、美的人性,才能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行为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初中语文课程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传授语文知识,二是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关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追求真善美、砺志成才、友爱协作等德育的内容非常多,值得去细细地品味和感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做到以文为本、以文明道,以“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起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品质,顺利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内容开展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遴选的名家名篇和美文,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都比较高。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使教材成为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实现与作者的思想和心灵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其爱他人、爱国家、爱民族和做一个高尚之人的情感。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德育渗透

第一,教师要身体力行施以德育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初中生虽然已经趋于成年,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关爱学生。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顺利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素养。

第二,利用课前三分钟促德育。在课前三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话题、故事、游戏等,进行课前导入,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也能使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

第三,在写作中渗透德育。鉴赏文学作品,要想领悟作品的精妙,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迪。在语文课上,每到精彩之处,教师要让学生有感而发,通过说或写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完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后,教者让学生以演讲和短文的形式,来表达对主人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品质的讴歌和赞美!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德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的阅读课文,可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阅读中,更深刻地来体味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初中语文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努力为学生创建多元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人之本也;学,工之利也。自强而后德,君子之大宗也”。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与语文学科特点,以生为本选择德育渗透方式,使学生的思想能在真善美中得到洗涤,从名篇大著中找回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

参考文献:

[1]赫敬香.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J].学周刊,2016,(05):81.

[2]格尔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6,(06):79.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