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讨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15于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于新

【摘要】小组合作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本文以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小组合作讨论在本课中的运用以及效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能力 郑和下西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52-02

2011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1]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而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正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2]这种教学方式迎合了初中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以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具体谈一谈小组合作讨论法在本课中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的要求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战争。”[3]对此,我的理解是:除了掌握基本内容、理解基本史实外,更重要的是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中总结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历史的影响,教材从两个层面阐述影响:一是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二是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明显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郑和下西洋。而总结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建立在对郑和下西洋大量史实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围绕中心问题同时又基于教材与史料,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很多,我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筛选和运用学生能读懂且理解到位的史料,特别是一手资料。

二、课堂运用

运用1: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学界争论比较多,但是我们统编教材给出了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政治目的;二是经济目的。教材中关于目的内容阐述很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目的,我补充两段史料,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终回归课本。

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以下两段材料,小组讨论两分钟。

材料一: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生:明成祖想要向外邦炫耀国威武力,宣扬明朝的富强。

师:从此看出有何目的?

生: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师:第二段材料来自于《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它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碑刻史料。这段材料是什么意思呢?

材料二: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灵应之记》碑文“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读音jī ,带着,把东西送给别人)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巩珍《西洋番国志》 生:皇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舟师运载大量礼物回赠他们,是为了宣扬我们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他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师:由此可見,第二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目的?

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师: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实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比如有一派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其实不管是什么目的,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运用2: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什么能够创造如此的航海壮举呢?补充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师:议一议,郑和为什么能七下西洋?也就是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阅读下面的四段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 “三十余年间,仓廪充积,天下太平”。整个中国社会安定,趋向繁荣。史书赞明初盛世曰:“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永乐年间经济兴旺更“倍于往时”。

——《东南亚考察-论郑和》

材料二: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就有很好的发展。因海外事业、漕运和海防等方面的需要,明初是整个明朝造船业的顶峰时期。

——《东南亚考察-论郑和》

材料三:明人《顺风相送》中已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几个指南针一起运用于确定航向。

材料四:郑和出身于一个穆斯林的名门望族,家庭的熏陶,培养了他为人正直、不畏艰险的优良品德。……他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东南亚考察-论郑和》

生:材料一说明了明朝初期,经济繁盛,国家富强。

生:材料二说明了明朝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

生:材料三说明了明朝时期指南针得到了广泛使用。

生:材料四说明郑和正直勇敢的优秀品质。

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由明初的政治、经济形势所决定的。郑和下西洋是时代的产物。

以上两例有助于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大背景,认识到明初强大的国家实力是郑和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后盾与基石,同时也能感受到郑和个人的才华与魅力。在分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和表达欲,让学生敢说,说出来才是自己的东西,说出来才是思考和理解的结果。

运用3: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过程是本课的重头戏。教材用了整整一页半的篇幅来介绍。我以教材为主,同时补充了一些历史细节方面的史料介绍,按照远航前的准备、远航中的编队、远航七次航程以及远航到达目的地后的活动来分组探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模拟郑和下西洋,围绕这四大方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三分钟的讨论时间,三分钟后由我们每个小组的组长来汇报总结。

学生活动:模拟郑和下西洋,从远航前的准备、远航中的编队、远航七次航程以及远航到达目的地后的活动来探讨。

第一组讨论:远洋航行可能遇到的问题。按照分工不同,郑和的船队有几种船只?船队出行前需要准备的物品,并说明用途。 在第一小组的讨论中补充郑和船队的类型相关史料,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印象更深。其实这一组的学生思维最活跃,关于远洋航行中遇到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的提到天气问题,有的提到水的问题,有的提到食物的问题,有的提到安全问题,针对问题做好航行前的一切准备,每个组员都在思考,讨论也最激烈。

第二组讨论:船队如何编排队形、遇到恶劣天气如何统一指挥等。

在第二组的讨论中补充了由张维华主编的《郑和下西洋》一书中的编队示意图,酷似一个“贵”字形以及编队的讲解视频。通过第二组的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郑和下西洋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学生也能由衷佩服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经过的国家以及最远到达的地方。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

通过绘制航行路线,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有了初步的地理概念。

第四组讨论:船队进行了哪些活动?

郑和七次下西洋,多次到达满剌加(马六甲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使者。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运用4:在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过程分组学习和讨论下,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史实基础,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就能自动生成一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三、课后反思

小组合作讨論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达到了我的预设效果:一是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二是本课难点得以解决,学生理解到位。但是对于本课的小组合作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1.课堂上是否有效分组?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讨论小组的构成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

2.组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要有担当,都要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3.问题的设计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4.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全球史观。其实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孩子也提到了新航路开辟中几位著名的航海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比一比活动:当郑和遇上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出示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引导学生探究郑和航海的特点。这一比较将郑和下西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起全球史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P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