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双推进”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与典型案例

2018-03-13赵荣锋张少兰林光辉周朋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创新实践精准扶贫

赵荣锋 张少兰 林光辉 周朋

摘 要:“智富西盟,茗生秀林。”这是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帮扶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西盟)的深情表达。“双推进”既是党总支工作法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三年来,我校以“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党建扶贫双推进”的思路开展工作,大胆实践和创新,不断拓展工作内涵,有效开展帮扶工作,一批项目落地,在脱贫攻坚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双推进”;精准扶贫;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27

作者简介:赵荣锋(1966—),男,彝族,云南大理人,副教授,本科,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旅游与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校高教所所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

一、在“双推进”中的创新实践

作为我校的帮扶点,内部整合党政工团学的力量参与服务,逐步构建形成了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改善基础条件与培育产业并重、坚持增强内力与用好外力并重的脱贫攻坚“三并重”格局。

1.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2015~2017年,学校党委班子成员每年春季和秋季都到帮扶点开展“走转访”工作,同时带领一批中层领导加入其中,不断强化帮扶调研和驻村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与此同时,在干部、技术人员、资金、项目、生态产品营销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全面统筹帮扶工作,达到了“点线面”的联动和协调。

2.学校职能部门积极行动

(1)高度重视。三年来,学校下派副处干部3人,副高4人,正科干部3人,副科干部7人,博士2人。4个乡镇的乡村管理、养殖种植技术、竹制品加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及技能培训等技术力量得到加强。

(2)行动积极。学校关工委凝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发挥老干部和老同志余热,在儿童活动室建设、手拉手共建、图书资料和学习用品捐赠、养生养老活动交流、老科协林业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以支持,促进了帮扶工作。学校工会根据政策,以单位的名义在扶贫点进行集团采购当地生态农产品(如米荞、茶叶等),既让教职工吃到绿色食品,又能提高当地农特产品的外销能力和生产能力,增加村民收入。

(3)“双推进”启动。学校加强了党政工团学的共建、协作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抓好党建促统战,抓好统战促扶贫”的良性循环。我校生态旅游与文化学院(以下简称文旅学院)发挥党建文化优势,强化党建与扶贫相融合。通过党员座谈会和入户调查,收集党员意见和需求,通过“党员先锋模范户”“科技示范户”“十星级家庭”“三好生”家庭等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西盟县委组织部和力所乡党委的肯定。

(4)团委助力。每逢“三下乡”,校团委带队教师和学生团员直接入住老乡家,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佤寨村民生活;开展王雅村产业调查和教育调查,收集当地村民在产业发展、子女教育观念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况,了解适龄学生上不起学或辍学情况;在村儿童活动室开展“手拉手”兴趣活动制作沙画作品等;生态文化传播社为老乡们举办文艺晚会,进行茶艺、酒水调制、吉他弹唱等技能大赛成果和才艺展示,开展现场互动,更新村民思想观念。

(5)调查研究。我校下派干部重视调查研究,王齐博士的研究成果涉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米荞产业等,撰写了多篇论文并获奖。他指出:通过对“直过民族”佤族贫困人群扶贫实践,针对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也往往不接受或怀疑先进思想观念的问题,从文化扶贫的概念、作用与意义入手,对区别于不同其他地区的佤族贫困人口,需要用先进文化进行引导“补课”,进行文化扶贫。

(6)情深意切。张舒短文《初遇西盟二三事》和《飞出大山,他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在西盟县级刊物发表。另外,张舒的摄影作品很有影响力,能把西盟的山山水水、云海资源和璀璨星空拍得很好很美。王菊的《一日西盟行,一生佤山情》真挚诚恳。

二、创新实践和典型案例

1.“双推进”有力有效

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思想扶贫,强化扶贫与党建“双推进”,由文旅学院、园林学院党总支协同驻村工作队,共抓共管。其中,文旅学院完成以下工作:①调查“挂包帮”对象。配合学校深入了解“挂包帮”对象的实际情况,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素材和建议。②开展党课及支部“双推进”工作,初步总结2015年以来学校在扶贫工作方面亮点,在王雅村党支部开展“扶贫与双推进”党日活动和党课。③开展科普教育和文化展示。进村入社,通过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入户宣讲等形式,丰富当地文化生活,提高当地群众科技认知。④开展经济调查。通过与老百姓同吃同劳动,体验农村生产生活,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⑤用“双推进”专项资金辅助王雅村基层党组织建设。⑥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青年召开“青年当下的担当和未来的希望”为主题的“五四”座谈会和村产业发展座谈会,鼓励青年投身产业发展,担当未来经济发展主体责任。⑦参与修订《村规民约》,收集村里涉及生态、人文等先进典型或故事,加强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2.教育扶贫实惠多

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和帮扶基础教育。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团队成员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调查了解当地留守儿童数量、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为他们捐赠学习用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体育、文艺、绘画等辅导,帮助留守儿童。二是西盟学子实惠多。按《西盟贫困生学费减免工作管理办法》,学校免除西盟籍农村学生74人学费共61万元,资助西盟籍学生20余人,资金超过5.4万元,该政策持续到2020年。

3.民生工程落地快

学校发挥园林学院专业优势,为王雅村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6年,学校为配合王雅村安居房投入使用,按照全村整体规划思路,筹集资金20万元,在王雅村一至三组进行村组道路硬化建设,共铺设入户道路1800余米,助力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学校投入14万元用于村民饮水、蓄水池建设。

4.产业扶贫有成效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三年来,我校主要完成以下项目: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我校先后组织2次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周边村民150余人次,种养殖户基本掌握实用技术。二是林下魔芋种植。我校协调扶贫资金3万元发展橡胶林下种植魔芋试点,分不同地块实验性播种11亩,实行村组干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结对帮扶。三是推动竹鼠养殖。学校投入专项资金6万元,引进竹鼠130对,分到6家农户,签署《結对互助帮带产业发展协议》,先帮助示范户掌握养殖技术和规程,再采取“1带2”或“1带3”的结对帮扶模式推广养殖。四是竹产业。南亢村竹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很低,仅用于搭建猪舍、围挡菜地、烧火做饭等用途。我校对竹资源开发利用、竹产品开发技术、竹产品市场等进行调研,在各方支持下,筹资34万元,启动南亢村竹资源产业化开发加工项目。五是加强米荞产业和旅游业理论研究,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我校在扶贫攻坚战中,坚持党建与扶贫“双推进”,通过大胆创新和实践,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在“智富西盟,茗生秀林”的攻坚战中步履坚定有力,走出了林职特色的“林中路”。

参考文献:

[1]陈海如,杨静雅.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人才培育(使命·探索·实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

[2]祝 慧,莫光辉,于泽堃.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7(1).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创新实践精准扶贫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