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文化”传播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018-03-13袁晓凤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微文化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在“微文化”传播背景下,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角度出发,文章从创新“微文化”传播形式、整合“微文化”传播内容、培育“微文化”传播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微文化”传播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价值认同感,让“微文化”传播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阐释项目“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方法探究 ”(sjdybxm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袁晓凤(1986—),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交流平台,随着它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不仅使当今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模式,而且使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文化”就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新载体,通过信息传播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微观的社会文化形态[1]。因微载体呈“短平快”、微主体呈个体化特征,使“微文化”传播内容呈多元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可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刻分析“微文化”传播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引向深入,为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奠定理论基础。

一、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

“微文化”是以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为介质的信息技术文化。“微文化”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语音、符号等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任何文化想要加入“微文化”行列中,就必须改变自己原有既定的文化形态,以“微”的形态特征传播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生通过微媒介进行的“微文化”传播活动已然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常态。尤其自微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播以来,微电影因主题鲜明、题材广泛、语言精练、时间短暂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95后”“00后”的新宠。

近几年,高校通过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以微电影、微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传播载体的微作品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微媒介传播新特征,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发挥好“微文化”传播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供新载体。

二、创新“微文化”传播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载体

“微文化”是基于网络而诞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和传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给人类生活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数字化生存[3]。新时期,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逐渐取代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新一代媒介主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为现代传播新媒介的使用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现代传播微媒介实现了由关注大众文化到关注小众文化的转变,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于对微内容的重新加工和分析,发挥了文化的聚合力量,开发设计了博客、微博、空间、论坛等社交工具,打破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界限,通过点击率的创造,开启了一对一的人际交往模式,尤其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微载体承载和传播的语言、图像、符号等微内容造就了新一代的“微文化”传播。新时代,创新“微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载体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课题。

三、整合“微文化”传播内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载体的广泛使用,人们主要通过网络浏览和传播微信息。有学者总结出以网络为主要传播路径的“微文化”传播出现“红”“黑”“灰”三色地带: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红色地带;网上负面言论构成的敌对势力为黑色地带;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的各种社会思潮、 社会情绪和社会舆论为灰色地带[4]。大学生作为“微文化”传播主力,在面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和各种网络舆论时,一般会保持以下几种态度,一是只看看,不发表任何言论;二是不假思索,直接转发;三是参与互动,跟帖评论;四是盲目从众,有意模仿。若不良微内容被学生学习和吸纳,将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扬主流思想,传播主流文化,履行弘扬主旋律的使命。然而,“微文化”传播内容呈“微”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对立,该特征也使得“微文化”传播呈多元化。整合“微文化”传播内容成为高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

四、培育“微文化”传播主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

“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使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另一方面也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自媒体时代,运用网络微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但从关注度和转载量来看,大学生似乎更关心娱樂搞笑、励志爱情等类别的信息。这表明高校或者官微通过议程设置发布的信息,不一定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和青睐的。在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形成交互传播,拥有自己的朋友圈,我为自己代言便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表达个人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主要方式,加速了“微文化”传播速度。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文化”传播内容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个体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习惯决定其传播内容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对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发挥“微文化”传播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2]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2017-10-18.

[3](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 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4-265.

[4]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7.

猜你喜欢

微文化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传承红色家风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