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元制”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13王记彩陈晨楼彬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双元制培养机制双师型

王记彩 陈晨 楼彬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探索与实践“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为了更好地推进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本土化培养工作,文章作者在分析我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学院自身情况,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5

基金项目:2018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jg20180818);2017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三个一百”工程教改项目(p30017jg053)。

作者简介:王记彩(1983—),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任,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一、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它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本文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对“实岗双元,校企轮换”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探索与实践。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一种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中的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企业,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在企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师资是关键。德国“双元制”模式自实行以来,已形成其独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教师有合理的教学分工制度,同时非常重视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校企共同完成师资培养。

三、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初具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准入门槛较低

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企业实践经历。德国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并通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后才能任教,而实践教师,还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才能对学生进行培训。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门槛有所提高,但引进的教师大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校学习期间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高职教育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且他们大多数在任教初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就已上岗。

2.真正“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创造各种条件优先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双师”比例短期内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多为高职院校自己组织评定,某些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评估指标,只要具有“双证书”或“双职称”,就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足。

3.兼职教师数量少且不稳定

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师资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实践教师数量不足,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比例高达60%基至80%,而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实际却不足10%,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时才聘请兼职教师,有时甚至会聘请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来上课,真正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比较少且不稳定。

4.缺乏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高职院校评估时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却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①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仍采用传统普通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职教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符。②大多数培训的主体仍为普通高等院校,缺少了企业的参与,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及专业技术的更新。③主管部门对职教师资培养缺乏有效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体系,致使很多学校的师资培养过程流于形式。

四、“双元制”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

1.认真做好教师的准入工作

我国高职教师大多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真正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做好教师的准入工作:①引进专职教师时,要选择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背景,又具备在企业从事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从学历和企业工作经历两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②引进兼职教师时,更要严格把关,提高兼职教师学历层次,将企业中学历高、技术硬的技术骨干引进来,同时兼职教师要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后才能任教。

2.加强校企合作的“双师”培养方式

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主体一般都是学校,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的质量不能满足“双师”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才能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具体包括:①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创建一批教师实践企业基地,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对于新任教师,要先实践、后上岗,对于专任教师,可以采用教学任务轮空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一般每两年到企业累积实践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②充分利用产学研共同体、协同创新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在生产实践、教学及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中,通过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与应用等,促进专业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③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一方面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接收教师实习的制度,对参与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建立一体化的培养过程

职教教师的培养应是一个连续的、一体化的过程,我国高职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职前职后相互脱节,职后培训没有形成规范的培养机制。因此,需要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资源,构建一个统一的教师培养体制,实现对教师的一体化、持续性培养。入职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方法;新教师入职时,主要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掌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入职后,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要让继续教育法治化,使继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为继续教育提供场所与师资保障。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可推行弹性学制,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继续教育完成考核时,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

4.完善“双师型”师资管理制度

首先,严格职教教师准入制度。制订职教教师资格标准,增加职教特色的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

其次,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应制订适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定条件,突出技能考核,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社会服务作为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次,建立激励机制。除了薪资报酬激励外,引进长期激励机制,开通职称职务晋升的渠道,并向“双师型”教师进行倾斜。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聘用人才,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

最后,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务、职称、评选专业带头人等项目的重要依据。

五、“双元制”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初期成效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自2016年以来,探索与实践“实岗双元,校企轮换”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两年,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校级专业负责人2名、校级骨干教师4名,组织3名教师赴德国系统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8名教师参加了上海工商大学等组织的“双元制”企业培训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科博达、博凯机械(BHS)、礼海电气等多个企业实践基地,它们接收10余名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数量达到20人以上,成功打造了一支集“讲师、工程师、培训师”为一体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获省级技能比赛三等奖以上30余项,既锻炼了教师能力,也证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已初具规模,但仍有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改进。

六、结语

在践行“双元制”本土化模式的过程中,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经验,通过借鉴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努力改善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建立一支稳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波勇,宋燕辉,张治元.基于双元制校企合作机制下共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2-54

[2]杨 柳.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3]彭慧亮,胡维友.“双元制”模式下“双師”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1(1):95-96.

[4]黄新章,张 诚.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6(3):8-9.

[5]王 隽.“双元”师资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9):64-65.

[6]易淼清.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看我国高职教育师资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2):69-71.

猜你喜欢

双元制培养机制双师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