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创新与实践

2018-03-13许凯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许凯

摘 要:地方高校对传承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之中,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专业教学,通过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艺术创作等形式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创新,对高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6

基金项目:该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SCXF2017-12)阶段性成果;泸州市社科联“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 凯(1982—),男,四川荣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泸州作为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项(分水油纸伞、郎酒传统酿制技艺、先市酱油酿制技艺、古蔺花灯、泸州老窖酿制技艺、雨坛彩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分别涉及传统工艺、地方语言传诵及表达、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等诸多形式。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节庆习俗,反映了泸州人民发明创造的知识凝练和结晶,负载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技术是泸州本土制造“工匠精神”的信仰体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既给予大学生唤醒人格和震撼心灵的美善教育,又通过研究宣传赋予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新。

一、地方高校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1.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文化传播的非对称性导致了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文化霸权与文化自主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文化传播的多元性让处于价值观成长塑立关键期的青少年大学生陷入迷茫。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对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变得盲目崇洋媚外,进而民族情感失落、理想信念模糊,缺少应有的爱国激情,缺乏对本国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不自觉地落入了文化盲从、文化曲解和文化不自信的深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高校,主动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传承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信仰,构筑中国精神的本质需要。

2.校园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的需要

高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一方面,高校聚集了大量有理论、实践型、管理型人才,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信息,具有良好的学习力,这使得他们具备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引导之下,拓展受众群体,扩大传承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是非辨别能力、觉知善恶的道德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就是要在让青年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找到信仰,坚定信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民族智慧以及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发展、大学生坚定信仰的“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同需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主要策略

1.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两类”课程资源

高校课程是大学生获得精神和文化财富的第一课堂、关键阵地。引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此丰富专业必修课学习深度与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广度是拓展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的第一步。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程为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育体系,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上,才能确保教育学习成效。

针对不同的专业目标和资源分布,我院面向艺术类专业开设了《油纸伞制作》《古蔺花灯》等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为主的必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纳溪民歌欣赏》《戏(川)剧欣赏》等公共选修课,商学院将白酒文化的学习作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构建了“白酒文化推广+营销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则以乡村旅游为方向,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历史演进、典故与创新等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之中,使其成为专业学生的必学必知的内容。

在课程开设形式上,酿酒技术专业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将学生输送到泸州老窖、四川郎酒等企业参加酿酒技艺的学习。各教学院系以移动课堂、开放课堂的形式,将教学现场搬到了酿酒车间、油纸伞作坊、羽坛彩龙发源地、市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地,构建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

2.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学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关键在于选好师傅,配好导师。我院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学校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教学嵌入专业教学中,以此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创新意识的学徒。一方面,打造了“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分水油纸伞大师工作室”“白酒酿造技艺大师工作室”,与相关文化部门合作共建了纳溪民歌传承基地、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基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为专业指导教师,邀请到学院授课、开设讲座,手把手传授、指导技艺。另一方面,学校选拔青年骨干教师进入大师工作室,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收集、工艺整理、产品创新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组成“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嵌入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承担项目化教学任务。“双导师”团队的密切合作,协调安排形成了“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和徒弟融合、作业与产品融合、教室与作坊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用模式。

在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方面,学院以大师工作室主导,拟制和发布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行业发展情况,微调和改进人才培养方向。双导师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进行递进制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双导师团队还负责开发教学资源,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要点,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形成了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背景、内涵以及工艺流程,验收标准的讲义或者实践指导手册,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载体品类。此外,双导师团队还组织学生,通过开发网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记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注入各类演出活动或表演,丰富传承保护渠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转化,形成学生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3.注重课题研究,系统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功能,结合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方向,组织专门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题研究。近年来,学院组织教师队伍系统性地围绕纳溪民歌、油纸伞、白酒酿造技艺、雨坛彩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与成因、历史演变与发展等开展课题研究。为了便于文化传承与教育,整理编辑出版了3部校本教材;为了有效传承与保护,向当地文化保护部门提交了多篇调研报告和保护建议;为了拓展校园宣传教育,编辑了多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动和文艺作品,做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

4.打造特色校园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在校学生的熏陶和影响,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纳入到校园活动中,利用各种活动宣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我院而言,一是体系性地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民族歌舞等。二是定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展。如油纸伞设计制作、书法展、竹雕工艺展等各类文化作品展等。三是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学生社团,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技艺交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学习等活动;还通过社团志愿者,深入到中小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活动。四是通过大型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进校园活动中,来自全国技工院校的优秀学生代表和技能青年参观我院,在学院精心组织下直接参与体验了油纸伞、陶艺、竹雕、茶艺、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作,加深了泸州市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5.拓展平台建设,研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院积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平台建设,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进行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播,形成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保护、共同展示、共同传承的创新教育机制。一是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成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基地、市级白酒文化研究中心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教学传承,并发挥基地的展示宣传作用,面向全市人民及来校参观人员开放。二是加大与县区部门的合作,共同进行地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节目,利用作品传承宣传。如联合地方打造的《泸州特色彝族婚嫁舞蹈》演艺剧目,成为泸州传统民间艺术挖掘传承的一个范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2]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

[3]李 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70.

[4]王 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陆 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