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

2018-03-13郭晓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马克思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过程,分析了“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即“现实的个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最后简要说明了“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意义,指出,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得以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关键词】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

恩格斯曾说过,“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这里,恩格斯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历史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而所有一切建立的前提和出发点都是“现实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或者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由对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活动条件的探究组成的。“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原子式的个人”——《博士论文》

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为如何论证“个人自由”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尽管看似这是在谈论与原子论有关的一些哲学问题,但实际上争论的焦点却在个人自由的伦理问题上。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解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认为这样的点“是没有独立性的点”,是“在它所描述的直线中失去个性的点”,因而这种原子是虚空的。而原子的真正概念是由伊壁鸠鲁建立的——他主张原子是偶然的,并能够做偏斜运动。马克思认为,原子偏离直线是对必然性的反抗,同时也表现了对于自由的向往,因为只有从直线中脱离出来的原子,才能成为一个自我决定的自由存在。因此,原子的偏斜运动会促使其建立一种为自我意识所独有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原子也就是个别的、自由的自我意识。既然原子是偶然的,那么个人——由原子组成的个人,也必然是偶然的、具有个性的自由。简而言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个人概念是原子或精神的个人概念。

2、“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博士论文之后,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的影响,马克思一步步突破自我意识的樊笼,并通过对个人具体存在的分析,挖掘了抽象的个人概念,以取代先前的原子或精神的个人概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国家与个人的公共领域相对应,社会与私人领域相对应,两者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对立。这也是作为公民的“个人”与作为市民的“个人”之间的对立。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市民与公民的不足之处:作为市民而存在的个人体现了个性,因此他不仅是一个直接而现实的个体,而且是一个极端排斥他人的自私个体;而作为公民的个人则体现了社会性,因此他不仅是一个虚幻而抽象的个体,而且是一个真正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简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公民与市民的合二为一”——既是现实具体的又是抽象普遍的。

3、“类的个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随着马克思对国家和公民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经济生活的重要性逐渐显现,马克思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人们的存在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类”的观点,并从本质和存在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个人”。

“类”的观点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核心。在费尔巴哈看来,自我意识是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马克思赞同这一观点,并经过分析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考察实现了他对于人的类本质、人的存在的理解,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马克思一直打算从感性的视角来解释“人”,但由于受其论证方法的影响,他所说的只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的人。

可以说,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类的个人”的观点是最接近“现实的个人”观念了,但接近并不代表相同,他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简单点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即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时候,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了出发点,而抛弃了之前的“抽象的个人”的观点。

那问题就在于,马克思是如何从“类的个人”概念转向“现实的个人”概念的?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给予了答案。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抽象人本主义逻辑构架的否定,对自己“从前哲学信仰”的清算,马克思一步步地实现了向“现实的个人”的转化,最终确立了“现实的个人”概念。

二、“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中活生生、有生命的个人。总的来说,“现实的个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

1、“現实的个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

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现实的人”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讲,人是属于自然界的,是有血有肉有气的。所以,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现实的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2、“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现实的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所面对的主要关系有两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关系。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根究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社会上会出现诸如劳动、合作、分工等联系,就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再生产,都是许多人的共同活动。既然人是社会中的人,那么人的本质也将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总之,“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3、“现实的个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以某种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人”,其本质属性是实践。首先,劳动创造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使人们同动物完全区分开来。其次,劳动是历史观形成的发源地。最后,一切社会关系都根源于实践。在马克思看来,进行生产活动的人,在其实践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一切社会关系都是根源于实践的。总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个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

三、“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意义

在确立了“现实的个人”的基本内涵之后,马克思就把它作为了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得以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创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因此,“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张一兵.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J].人文杂志,1997(2).

[3] 杨金洲,郑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之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4] 张三元.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前提和核心范畴——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之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5] 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觀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07(9).

[6] 赵家祥.从“现实的人”看人与社会的统一[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7] 安启念.关于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8(9).

【作者简介】

郭晓云(1992.7—)女,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马克思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最有思想的句子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