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

2018-03-10崔亚娟王思琦

电影评介 2018年17期
关键词:题材战争

崔亚娟 王思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改革开放前中国主要的电影题材之一,战争题材电影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茁壮成长,由单一的中国近代战争题材演变出了多元化的战争题材,经历了新的蜕变。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978年-1988年的转型期、1989年-1998年的上升期、1999年-2008年的探索期、2009年-2018年的融合期。从故事内容、历史意义、电影技术及教育意义等多方面多角度来看,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呈现方式。纵观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这40年的战争题材电影佳作颇多,流传久远,对中国电影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给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动力,而这些战争题材电影背后的创作者们,也对中国电影产业这40年的整体发展功不可没。

一、 中国战争电影的转型期(1978-1988)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从思想、文化、技术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地推进。电影也开始从纯宣教工具向多种形态转变,生发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的多重价值。[1]在1978-1988年期间,活跃在中国电影舞台上的导演不胜枚举,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积极创作又或重返影坛。经过专业训练的第五代导演也逐渐崭露头角。可以说,1978年-1988年是中国历代电影导演创作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从纯宣教工具向多种形态转型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产业最盛行的仍旧是战争题材,题材来源主要是“二战”及“解放战争”。每一代导演都在积极创作战争题材电影,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且影响深远。例如第二代导演汤晓丹,他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领军人物,也是一名“体制”内的电影作者。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南昌起义》《廖仲恺》,反映了早期革命岁月里,先驱者和民族精英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2]第三代导演成荫,1981年创作的《西安事变》是其导演生涯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中的一部史诗之作,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第四代导演翟俊杰的代表作《血战台儿庄》,完整地描绘了“台儿庄战役”的整个过程,把战争的残酷性、真实性以及当时所体验到的战争的真实感都融入到了影片中。[3]影片自1986年上映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后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五代导演张军钊的处女作《一个和八个》,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该片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战争故事,以其前卫大胆的视觉和造型风格震撼了新时期的中国影坛。[4]《一个和八个》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创造了新的影像美学风格,为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美学做了有益的尝试。尽管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多数还带有宣教气息,但对比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战争题材电影还是“开放”了许多。例如,《南昌起义》《佩剑将军》等影片不仅还原了战争的真实情况,也突出表现了“战争”中的人物故事。改编自中篇小说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时代背景,导演谢晋将其处理成了一部悲剧,加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战争让女人走开》从女性的视角解读战争,带来了关于战争的新思考。1978年-1988年这10年间,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更多地表现了战争的真实,开始了对于战争的反思和人物的刻画,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新生命,为今后的30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 中国战争电影的上升期(1989-1998)

198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开国大典》等多部战争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片率先登上银幕。此前,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开国大典》也因此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产业逐渐打开了市场,观众人数不断增长,战争题材电影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借此契机,中国战争题材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升期。在1989-1998年期间,有关于“解放战争”题材电影的数量总体要多于“二战”和抗日题材。具有代表性的“解放战争”题材电影有很多,例如经典的三“大”系列——大决战三部曲、大进軍四部曲和大转折两部曲。大决战三部曲包含《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影片,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影片情景重现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剧情遵照历史,战争场面宏大,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广受好评,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纪念作品。大进军四部曲包括《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大战宁沪杭》四部影片,生动、真实地全景再现了解放战争,也创性性地将历史真实画面与电影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大转折两部曲包括《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同此前公映的两“大”一样,《大转折》也是高规模、高质量且别具匠心的战争题材电影,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的故事。三“大”系列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搬上了银幕,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题材电影,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标志性的主旋律电影大制作。尽管“二战”题材电影的数量略逊于“解放战争”题材,但仍不缺乏经典佳作,例如《战争子午线》。

这部影片是第五代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第一部战争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英勇的“小八路军”的故事。影片通过对孩子们直接投入战斗的描绘,深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烘托出了悲壮而昂扬的民族精神。[5]《战争子午线》为冯小宁之后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之后创作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2005)《紫日》(2001),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在探索期的转型经典之作。其优美的画面、发人深省的诗意象征所形成的独特的诗化叙事方式,使其每一部皆成为充满诗意的巨制,处处充满着唯美的色彩,使电影叙事在浓浓的诗意中进行,诗意又在简单的叙事中延伸,让国产战争影片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彻底颠覆了传统战争影片的叙事模式。[6]1989-1998年期间,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一直在探寻新的突破口,无论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战争的电影,还是突出战争“细节”的电影,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弘扬主旋律”的任务,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创作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 中国战争电影的探索期(1999-2008)

1999年,新中国已走过半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产业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也日渐成熟,电影制片的完善、影片类型的多元化促使战争题材电影也更进一步。进入到21世纪,中国观众观看战争电影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被教育”又或者“怀念历史”,已经上升到了寻求“刺激”、寻求“情感共鸣”等新的诉求高度。2000年,姜文拍摄的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鬼子来了》,尤是一部融入喜剧元素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在影评界的评议至今仍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鬼子来了》对经典抗战电影中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彻底解构,另一方面又构筑了姜文对民族战争大历史中个体化历史的理性反思与重构。[7]从历史角度上看,《鬼子来了》是否为一部“正确”的战争题材电影仍旧有待考证。但从电影叙事的角度上看,《鬼子来了》标志了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一种新模式的出现。同样,带有喜剧元素的战争题材电影还有第六代导演冯小宁创作的《举起手来》,这部影片将沉重的历史与“包袱”相互融合,在欢笑背后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冯小宁执导的另一部电影《紫日》,作为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充分展示了导演在戰争题材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这部电影选择了二战即将结束的时间点,以苏联女兵、中国平民和日本学生为描写对象,表现了深处战争中的三个国家的普通人的人性挣扎与光辉,其生动细致的人物刻画,将中国抗日题材电影带入了新的高度。此外,《东京审判》《拉贝日记》《栖霞寺1937》等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积极还原了有关“二战”的历史故事,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真实事件的认识与思考。在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成长期中,依托战争背景突出小人物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例如,冯小刚执导的作品《集结号》就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的作品。影片揭示了平民英雄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来自人精神的升腾, 这种升腾的精神弥补了人肉体的脆弱, 焕发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力量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人除了体力上的潜能之外, 更大的是精神上的潜能。中国战争大片能够对人性、 对平民、对普通英雄有如此巨大的人文关怀, 这应该说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难得的一个范例。[8]《集结号》上映后反响热烈,像这样一部有情怀、有内涵的作品,无疑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中的点睛之笔。《集结号》的成功也标志着“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初次尝试的成功,为此后多部优质“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发行树立了典范。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技术在21世纪初也日渐更新,战争题材电影中需要大量的爆破、打斗等场面,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CG技术广泛应用于战争电影的创作中,高科技电影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技术的进步使战争题材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了更精良的表现。

四、 中国战争电影的融合期(2009-2018)

近10年,是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战争题材多元化电影作品的融合期,第五代、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都纷纷投入到了战争电影的创作。在这一阶段, 前有《南京!南京!》《风声》《金陵十三钗》等多部描绘战争,反映人性、突出情感的佳作相继出现。后有“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及《百团大战》等描述真实历史的“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震撼上映。在和平年代出现的战争题材电影,对人们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这些新时代的战争题材电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历史绝对不能被忘记。而随着中国军事水平的不断提升,“主旋律”军事战争电影也成为近1年的热门。《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空天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军事电影。这些电影包含了“现代战争”的情节,有的依据真实故事改编,有的则为虚构,但均展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也突破了此前“主旋律”电影只讲述历史、歌颂革命前辈的传统。以林超贤执导的电影《红海行动》为例,影片借助电影独有的视听语言,对一个大国应有的国家自信和大国胸怀做出了生动可感、触目难忘的艺术表达。[9]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英勇抗敌的中国海军身上看到中国革命先辈的影子,这正是代表了中国军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面对战争时,中国军人绝不退缩。在《红海行动》中,观众也见识到了震撼的战争场面和血腥的战后惨状,这些都是依靠电影技术制作而成的。《红海行动》高质量的视觉效果,标志了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整体特效技术的又一次提升。

此外,2017年上映的电影《战狼2》收获了56.97亿元的票房成绩,高居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一;2018年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收获了33.93亿元的票房成绩,高居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这也证明了中国战争军事题材电影在本土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不断融合新的元素,成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传播力的文化符号。

结 语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整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不少佳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呈现方式,战争题材电影能够给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以更多的反思,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对青少年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好莱坞的战争题材电影相比,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不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均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探索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近现代战争历史中仍有很多值得被纪念、被挖掘的“人”和“故事”,中国军事力量也在越发强大,未来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仍旧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张琦.改革四十年:中国电影产品(生产)之变迁[J].当代电影,2018(6):9-14.

[2]陈伟.汤晓丹导演战争题材电影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3]黄若菡,齐馨.战争题材是电影创作富矿[N].中国电影报,2015-05-13(3).

[4]陈犀禾.重读影片《一个和八个》[J].当代电影,2018(6):148-152.

[5]田原.冯小宁战争题材电影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2009.

[6]赵科印.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诗化叙事[J].电影文学,2008(21):49-50.

[7]陈晶晶.电影《鬼子来了》对经典民族抗战电影叙事模式的解构[J].戏剧之家,2015,7(下):116-117.

[8]彭贵川.从《集结号》透视中国战争大片的价值承载[J].天府新论,2008(5):136-138.

[9]李鹏.论好莱坞大片模式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结合——以《红海行动》为例[J].出版广角,2015,4(下):63-65.

猜你喜欢

题材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