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细节 生成精彩
——以“轴对称图形”的两次教学为例

2018-03-09江苏镇江市红旗小学212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试教对折重合

江苏镇江市红旗小学(212000) 汪 正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遭遇悲欢离合,这些都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同样,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能使学生心灵备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由于要上一节“轴对称图形”的观摩课,我先后试教了两次,这两节课里都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正是这两个“小插曲”的发生,使我体会到把握教学中的细节就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片段一】

师(出示飞机、奖杯和蝴蝶的图之后,让学生动手对折,找出共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1:对折后重叠在一起。

生2:都是对称的。

……

师(拿出蝴蝶图进行演示):对折后完全一样,我们可以说是完全重合。飞机图和奖杯图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介绍对称轴的定义)

至此,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对称轴的概念,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时,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学生将同桌的飞机图和自己的飞机图拼接起来:

我正想要批评他,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拿起他手中的这两个图形,用透明胶带把它们粘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学生诧异地望着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拿起这个图形问道:“这是轴对称图形吗?”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个别学生稍微犹豫了一下,说“不是”。顿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我问道:“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很多学生都说通过对折验证一下,我便请一个学生尝试对折。这个学生刚对折好,其他学生就笑了起来。我很疑惑:“你们笑什么?”学生说:“对折后,根本没有完全重合,有的地方多出来,有的地方又没对上。这不是轴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说:“我们都被它的假象给骗了。”我表扬了他们,说道:“看来,有时形状一样不见得就是轴对称图形,还要对称呢。你们会判断了吗?”学生大声地回答“会”。我随即说:“这个图形还是某个同学给我的灵感呢!”那个调皮的男学生听出了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再也没有做过小动作。我暗自高兴,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啊!在进行课后练习时,关于判断是否是轴图形的题目,学生没有一道做错的。

【片段二】

师(出示“试一试”(五个图形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和圆)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再做判断):谁来汇报?

生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很完整,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我正要让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不对。”我心想:都说出理由了,怎么会有人觉得是错的呢?他说:“这个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但并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我点点头说:“你说得没错,怎么了?”他说:“那么刚才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就是错的。应该说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我听了以后非常惊讶,因为作为老师的我,在备课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看着他因激动而变得红扑扑的脸,我诚恳地对他说:“汪老师真的很惭愧,连我都没有把这个部分想得这么周全,而你却做到了。非常感谢你,既帮助了大家,也帮助了汪老师,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和严谨性。”我对其他学生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呢?”学生的掌声非常热烈。我又说:“我们在回答时就可以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后面的汇报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这个五边形”……

经过这两次试教后,在第三次试教时,出示轴对称图形后得到的新概念后,我就出示将两个同一个方向的图形黏在一起后得到的新图形让学生判断。在判断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又拿出一个任意三角形,让学生判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表述得更加准确。第三次试教的效果就比较好了。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教学,还是将其视为教学的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促成有效地生成?这两个教学片段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课堂中的细节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要做到:

一、善于发现细节——生成有效课堂的前提

第一个“小插曲”反映的只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但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将他所玩的图片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而这个小“意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前预设细节——生成有效课堂的权杖

第二个“小插曲”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除了需要在课中有精彩讲解,更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学生的能量是强大的,在这节课上,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点。在备课时,我只重视了学生“猜想——验证——得到结论”的过程,没有考虑到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因此,学生在课上提出他自己的质疑时,我除了惊讶外,也很惭愧,而事后想想,更为后怕!如果没有这位学生的质疑,我岂不是把错误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自己在备课中,没能准确把握课中的内容,对教学中会出现的细节问题也没有很好的预设。因此,我要感谢对我产生质疑的学生,他的质疑使我猛然领悟到自己脑中的一切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也使我认识到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严谨与科学。

三、合理运用细节——生成有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上总会出现几个“异类份子”,他们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让教师爱并“恨”着,爱他们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恨”他们总是制造“事端”,偏移正常的轨道。这即所谓的“课堂生成”,但教师如果能机智、灵活、自然地化解这些课堂生成,则会使课堂呈现灵动的光彩,使课堂充盈着人性美。对于这些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迅速判断、敏锐捕捉,对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的资源要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都来关注和思考。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一细节,就能使学生的认知进程和探索态势发生逆转,少数人的认知成果最终化成大家共同的关注对象。

猜你喜欢

试教对折重合
对折十次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
浅析重合闸